正文

纳尔逊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 (图)

(2004-06-14 16:15:01) 下一个



图1. 英舰“胜利”号的剖面图 图2. “胜利”号上的32磅火炮 图3. “胜利”号上的64磅短筒火炮 拿破仑战争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最后一次严峻考验。1815年以后的一百年间,皇家海军傲视群雄,而大英帝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拿破仑战争前夕,英国与法国及其盟友西班牙展开了一场造舰竞赛。1780年到1790年,英国新造战舰总吨位达8万吨,而法国、西班牙针锋相对,各造了5万和4万吨,而且单个战舰比英国更大,装备火炮数量更多。比如这个时期英国的一级战列舰装备舰炮110门,法国同一级别的战舰有炮118门,而西班牙著名战列舰“特力尼达”号(Santissima Trinidad)有四层火炮甲板,共装备舰炮130门。到战争爆发前夕,英国皇家海军的总吨位为33万吨,而法国、西班牙合起来有42万吨。拿破仑战争中法西联合舰队虽有数量优势依然屡战屡败,证明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素质和战术远远优于法、西海军。 1. 战舰 英国皇家海军这个时期的战舰分为六个级别,只有前三个级别称为“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1794年,英国皇家海军一共有战列舰85艘,到1815年,战列舰增加到99艘。 一级战列舰(1st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吨位2,500吨,定员850人,有三层火炮甲板(Gun Deck),装备火炮100门以上。通常是底层配置32磅火炮,中层24磅火炮,上层12磅火炮。1794年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有一级战列舰5艘,全部装备100门大炮。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旗舰“胜利”号就是一级战列舰。1815年,一级战列舰增加到7艘。 二级战列舰(2nd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2,200吨,定员750人,也是三层火炮甲板,装备火炮在90到98门之间,配置与一级战列舰相同。1794年英国皇家海军有二级战列舰9艘,其中7艘装备98门火炮,两艘装备90门火炮。二级战列舰到1815年减少至5艘。 三级战列舰(3rd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1,750吨,定员650人,两层火炮甲板,装备火炮在64到84门之间,以74门炮的战舰为例,通常包括32磅火炮28门,18磅火炮28门,以及9磅火炮18门。三级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1794年时有71艘,其中51艘装备74门火炮。三级战列舰到1815年剧增至87艘。 另外英国皇家海军还有四、五、六级战舰50艘,包括巡洋舰(Frigate)和其他炮舰,巡洋舰是一种单层火炮甲板的炮舰,装备20到40门火炮,速度很快,通常执行侦察和护航的任务。 74门炮的战列舰逐渐被认为是最经济实用的舰种,英国1805年所建的新舰中75%是这种战舰。两层火炮甲板的战舰脱颖而出,是无数次海战自然选择的结果。由於木制战舰结构上的限制,要增强火力只能在战舰的高度上做文章,也就是增加火炮甲板的层数。三层火炮甲板的战舰由於重心高,不得不使用大量压舱物保证稳定性,於是严重影响了战舰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加之3艘一、二级战列舰的造价大概相当于4艘三级战列舰的造价,英国皇家海军自然愿意多造三级战列舰以保证海战中有足够的机动兵力。 英国战舰的寿命相当长,原因在於英国人对造船材料和工艺精益求精,再加上海战中鲜有败绩。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战舰的平均年龄是17岁,其中几支主力舰年龄超过40岁,比如100门炮的“不列颠尼亚”号(Britannia)已经43岁,而胜利号也有40岁。相比起来,特拉法加海战中的法国战舰都相当年轻,这大概是法国海军屡战屡败,战损率居高不下的缘故。比如1790-1800的十年间,法国海军被击沉、俘虏战列舰48艘,巡洋舰(Frigates)53艘。 筹建和维持一支海军相当昂贵,而且耗费往往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飞涨。1800年,英国一艘战列舰的造价大约每一个吨位21英镑,到1805年就涨到35英镑。胜利号战列舰造价加上全套装备,花费10万英镑。1795年英国皇家海军军费625万英镑,到1805年就飞涨到1,500万英镑。相比起来,皇家海军1905年的军费也才3,500万英镑,而此时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几乎都是万吨以上的装甲战列舰,而且正和德国搞建造“无畏舰”的竞赛。 2. 火炮 纳尔逊时代的舰炮在基本构造上和二百多年前的德雷克时代没有太大的区别,由青铜或铁铸造,炮口装填,发射实心球形弹丸。十八世纪以前,由於青铜比铁轻,容易铸造,而且经久耐用,是制造火炮的主要材料。进入十八世纪,各国都大规模扩建海军,使得舰炮的需求暴增。因为铁的成本只及铜的五分之一,所以铁炮逐渐替代了青铜炮,成为各国战舰的标准装备。英国铸造的铁炮质量首屈一指,在欧洲大陆价格往往高出当地铁炮四、五倍。英国铸铁工艺先进由来已久。英国铜矿资源贫乏,严重依赖欧洲大陆进口。亨利八世认识到这个战略弱点,於是下决心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铸铁技术。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开始,英国的铁炮就享誉欧洲,除了份量稍重以外,质量并不亚于同时期的青铜炮。 英国皇家海军此时装备的火炮,以弹丸的重量划分,主要是9磅、12磅、18磅、24磅和32磅五种火炮,口径分别为10.4厘米、11.5厘米、13.1厘米、14.4厘米和15.9厘米。战争初期装备的一批42磅重炮(口径17.4厘米),因为射速较慢,逐渐被淘汰。五种火炮的长度相仿,都在2.7米左右,但重量相差很大,其中12磅火炮重一吨半,24磅火炮重两吨,而32磅火炮则重达两吨半。 这个时期火炮的射程并不远,以24磅或32磅火炮为例,射角4度时,射程可达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时,可及2,250米。在100米的距离上,24磅炮发射的实心炮弹能够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真正的海战中,双方往往在一、两百米的距离内以水平射角快速发射,这时射速比射程重要得多。英国皇家海军非常重视炮手的操练,英国舰炮的射速能够达到一分钟一发,大概比法国舰炮快两倍。近战中炮手往往一次发射两、三个弹丸,或实心弹加霰弹,以求最大的破坏效果。 这个时期炮弹的种类,除了通常的实心弹以外,还有霰弹(Canister Shots)和链弹(Chain Shot) 等几种。霰弹其实是一个铁皮桶,里面装填数十颗铅弹,铁皮桶出膛即分解,於是数十颗铅弹向前以扇面飞行。霰弹的主要作用是杀伤人员。链弹是铁链相连的两颗实心弹,主要用于破坏桅杆和风帆。此时空心装药的榴弹已经装备英国陆军,但由於碰炸引信不可靠,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才正式装备皇家海军。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舰炮的一个重要改进是燧发机(Flintlock)的使用。海战中战舰船身的晃动使得瞄准困难,燧发机的优越之处在于没有发射延迟,而普通引信通常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才能引爆发射药。这样英国炮手瞄准以后可以立刻发射,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另外一项革新是短身管火炮(Carronade)的发明。短身管火炮最早出现于1782年的一次海战中,炮身只有一米半长,主要用于近战。由於炮身短,这种火炮重量相对较轻,32磅短炮只和6磅长炮一样重。到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都装备有十几门短炮。 3. 战略和战术 海军和陆军的作用截然不同。英国海军史学家科贝爵士(Sir Julian Corbett,1854-1922) 就指出,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对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影响相当微小,而1806年拿破仑指挥的耶拿战役导致了普鲁士政权的垮台。陆战可以是决定性的,但海战则肯定是消耗性的。海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战略方面。特拉法加海战以后,英国牢牢地控制了制海权,对法国进行孤立和封锁,通过皇家海军和法国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消耗战。拿破仑为了打破这个封锁,苦心经营“大陆体系”,企图孤立英国。为了强迫欧洲国家加入这个体系,拿破仑先后对西班牙和俄罗斯用兵,最终导致了其帝国的崩溃。 在战术方面,十七世纪以荷兰为代表的新兴海上强国仍然钟情于近距离混战(Mêlée Action)。进入十八世纪,“战列线”成为欧洲各国海军的标准战术。海战中双方战舰通常排成两个纵列,平行相对驶过,互相以舷炮对射。这种战术的弊病在於简单化、程式化,海战形同角力。如果两支舰队旗鼓相当,往往打到两败俱伤也分不出胜负。风向对海战战术的影响也很大。处於上风向的战舰,船身向下风向倾斜,这一侧的舰炮水平射角较低,有利於攻击对面敌舰的船身;处於下风向的战舰,船身向后倾斜,舷炮水平射角较高,有利于攻击对面敌舰的桅杆和风帆。选择上风向属於攻击性强的表现,其目的是击沉敌舰;选择下风向则是防守性的姿态,目的是破坏敌舰的动力系统,使其失去机动能力,以便於自己脱身。十八世纪英、法两国的海战中,法国舰队通常选择下风向,准备一旦战局不利就逃之夭夭。英国舰队为了迫使法舰决战,往往一开局就试图抢占法舰队的下风向,断其退路。 这个时期的战舰建造得相当坚固,船壳是数英尺厚的橡木板,远距离射来的炮弹通常无法贯穿,近距离发射的炮弹对船壳所造成的破坏,也就是碗口大的一个洞,船员通常能卧倒躲避,极少受到伤害。一艘战舰最薄弱的地方是船艉。船艉所用的材料轻薄很多,一颗炮弹不仅可以轻易透入,而且能贯穿整个甲板,对人员有巨大的杀伤力。英国海军有专门的“艉射”(Raking Fire)战法,即运动到敌舰后面时,集中火力近距离轰击船艉。此时通常发射一颗实心弹加一颗霰弹,实心弹穿透船壳,而数十颗铅弹紧跟着从弹洞飞入,以扇面扫过甲板。这样的双发弹有五、六颗就能使敌舰的整层火炮甲板丧失战斗能力。英国海军只有在混战中偶尔能够用上这种威力巨大的战法,要想在海战中有目的地攻击敌舰船艉,就得垂直切入敌舰队的战列线,不仅风险很大,更意味着战术思想的推陈出新。 1782年,呆板的战列线战术终於在“圣徒群岛”海战(Battle of the Saintes)中被突破。此战英国舰队和法国舰队各以战列线对阵时,风向突然改变,英舰队司令罗德尼(George Rodney)立刻率领六艘战舰突破法舰队的一字长蛇阵,其他英舰也就近突破敌阵,将法国舰队分割成几段。结果五艘法舰投降。从此以后,伺机突破分割敌舰队的战术得到英国皇家海军认可。 这种战术在纳尔逊手里又得到改良。纳尔逊将“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这一陆战思想运用到海战,首创“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当面对敌人的一字长蛇阵时,纳尔逊主张将自己的舰队分为两个纵队,拦腰突破敌阵,将其分割成三段,而其中一个纵队围歼其中的一段,而另一个纵队阻挡别的敌舰来援。纳尔逊就是用这个战术在特拉法加海战中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