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春,那缤纷的往事-那年,那“小秋收” 东无风

(2008-10-19 20:05:38) 下一个
“小秋收”活动给了孩子们无数的快乐,在大山中的笑声,永远的留在了那个年代……至今不会忘记拉着女同学的小手,向森林里疯跑时的快乐……   

    看到现在的独生子女每天被长辈送接着,看着他(她)们早起晚归为了“应试”教育拼命的补课,拼命的学习,学习几乎成了生活的唯一,从而丧失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期间应该得到乐趣,总是很无奈。中国的孩子早已没有了童年,小小年纪就开始了残酷的人生拼搏,实在令人可怜可叹可悲。 

  当年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不是很严格,也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读物可看。虽然在课本的知识量上和现在的孩子无法比,但在社会接触和自然的接触上,要远远强于现在。所得到的知识特别是乐趣也是远远的超过现在的孩子。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期望也迥然于现在的孩子…… 

一年的四季里,对于孩子们都不会寂寞的无事可做,甚至是学校都会有意的安排些活动,让学生们尽量多的接触自然。 

  每年的秋季,要放“秋收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助家里秋收。还组织“小秋收”活动。每年的这个时候是最高兴的,也是最企盼的。 

  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地点在郊外靠河边的山上。在山上预先藏好了各种猜谜和算术、语文等题目,找到后并能答出正确的答案,就会得到铅笔和橡皮擦之类的学习用具。刚一到目的地,组织人刚宣布完规定,学生们就呼喊着,一窝蜂般向大山上跑去。那山中是树木茂盛,没有什么路,也没有什么指引可寻,就知道往山顶部跑。男女同学平时都不敢彼此说话,但此时却恢复了童年的无忌,男女同学手拉着手的也有,嬉笑着,相互鼓励着,因为都想为班级争荣誉。想想那时的情景,总是在感动着。 

  当时没有什么安全的措施可行,父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危险还是很多的,比如迷失方向,磕磕碰碰的,还有溺水等,但说也奇怪,那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生一次意外。这个活动取消好象是到了中学。 

  父母们也都很在意这个活动,都会给子女准备好最好的饭菜。 

  到了中午,大家会拿出自己的饭菜一起吃。边吃边海阔天空的瞎聊,虽然那时孩子们还不知道喝酒,但如果有,肯定都能大喝特喝。因为他(她)们表达的是纯自然的天性,没有做作,没有刻意,没有掩饰。 

  中午饱餐完毕后,下午的活动才是精彩的。先是比着挖草药,看谁,看哪个班级挖的多。什么草参、黄芪还有至今已经忘记名字的很多中药,就是那时认识的。采挖的中药由学校收集起来,卖到哪不知道,反正有很多钱,都顶了班费。 

  采挖完中药后,就是游泳比赛。这是我最欢迎的,因为在同学们中间,我游泳游的最好了,能和男老师一起游到对岸去。很是惹来许多男同学的羡慕,就是不知道当时的小女同学是怎么看待的……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有些滑稽。没有游泳衣裤,连老师都没有。就穿着自家做的短裤,那时叫“裤衩”。偶尔露“春光”的情节肯定是有,因为我就看到了小男同学的“春光”,感觉很好笑。那时都很小,对此也是毫不在乎。 

  临走时,会利用仅有的时间让学生们去采野果吃。 

  山上的各种野果很多。臻子是最平常的,山丁子(和外地的绝对的不一样,我在辽宁发现也有,但论个头和口味、样子,都和家乡的不一样)、山丽红(同样的,和辽宁等地的不同。家乡的是半透明的,粉色的,也很大,味道非常好)、山犁、山葡萄、野玫瑰果、臭李子等等。满载而归时,唱着革命歌曲,吃着野果往回走,总是嫌路途太短,希望能多走些时间……这时,也在盼望着下个“小秋收”的到来了。 

  从伊春走出去的人,谈起大山,谈起红松,谈起那只有林区才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经历,无不眼睛发亮,口若悬河。砍够了后,再静思一下,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生长的那个地方,虽然经济条件差些,但环境是那么的美,值得留恋的东西是那么的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