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上的流水帐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不开心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笑话绝对有好处。这里就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笑话,幽默和其他
正文

三国闲话系列2

(2005-08-26 09:21:25) 下一个
三国闲话·陈宫

    早先看连环画三国时,陈宫是一个清癯秀雅的书生,衣冠很酷的样子,站在吕布那群武将堆里鹤立鸡群。当时对他印象不错。最爽的是曹操在下邳城下对吕布甜言蜜语劝降,吕布略为心动,说:“丞相且退,尚容商议。”然后就是这一幕:陈宫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操指宫恨曰:“吾誓杀汝!”可以说当时曹操恼羞成怒了。劝降所需要的儒雅温柔全都烟消云散。陈宫这一箭射的可谓扬眉吐气,把吕布投降的念头给掐灭了,顺便灭了曹操一道,可谓爽极。

    后来看书才发现:哇原来这老东西这么拽。捉住了曹操就直接把他放了。“我愿弃此县令,随公去图大事。”这一句话是历代传说中很常见的,往往如是说的人最后终成大事。可是在看见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后,他却毅然离他而去。说实话,从这点上可以看出,陈宫绝不象文若和奉孝一样。文若和奉孝还有文和那种人,属于非常清醒的人,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所谓道德所谓道义在乱世中是无比脆弱的,弱肉强食才是乱世的真谛。那一种对道德的鄙弃和对自身价值至上几乎已经提早显现出了魏晋风度。唯一的不同是他们还执着于功名。而陈宫则更多的保留着贾谊和相如时代的文人之风,对是非和道德分的明明白白,甚至有点拘泥。

    被曹操捉住后,吕布在那里嚷:“缚太紧……”而陈宫则在另一边如是表现: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

    我之所以大段的引用,实在是因为这段是印象很深的。陈宫是很直截了当的:不降。实际上自从他那一箭射中曹操麾盖,已经断绝了他所有的后路。而在曹操在他面前铺开一条阳关道时,他却还是去死了。曹操“起身泣而送之”,那里面当然有很多是假的——须知曹操和刘备此种人要哭真是家常便饭信手拈来——可是肯定有一部分是真的。陈宫毕竟是他的救命恩人,这一点作为如此旷世豪杰自然不会婆婆妈妈。更重要的是,曹操对故汉遗老都多少有点留恋,因为在文化意义上他们是汉文明最后的继承者,而曹操在文化意义上多少是个保守者(相对于他儿子而言)。他多少会对这样一个严格意义上称为知音的男人有点留恋。但如此而已。

    我有时想到陈宫的那样坦然而死,我会想到看到的野史里杨修死前的那句话:“吾自随明公,早知会有今日受戮之事,只是上天厚吾,吾至今日方死,已感稍晚。”作为陈宫,一个在旧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官吏,在乱世展开自己的翅膀成为了一方显赫的人物,可是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停留在过去那个东汉时代,现在的涂炭和混乱是他不愿见到的。可以说,他只是个漂泊者,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死去。就象杨修所说,故汉文明的文人们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下场,都做好了死的准备。因为文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变迁中永远是脆弱的。当然,陈宫死的意义还无法和1925年颐和园里的王国维相比,但是有一点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在对新时代的厌倦和旧时代多少的怀恋中,选择了死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