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一剑无痕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诸葛亮的茅庐在哪里?

(2025-08-08 09:27:27) 下一个

不搞迷信的咲媱可爱多了。最近她写了好几篇关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帖子,反响不错的。

我先说点题外话,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有联系,但两者有区别的,我抄点资料: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考古学旨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考古学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为什么说这个?一剑的意思是,如果想找到诸葛亮同学当年的茅庐在哪里,你要么考古,在地里挖,也许你能挖到一个罐子,里面有诸葛亮当年在家复习高考时的复习资料,以及上面诸葛亮留下的DNA,然后和汉中武侯墓下诸葛亮遗骨的DNA做比较,100%吻合了,诸葛亮的茅庐就找到了。

估计没人这么做。怎么办,那就用历史学方法。麻烦来了。既然历史学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然后不同的结论就会有。至于你最后信谁,就看这些搞历史的人解释筛选和组合是不是有道理。

比如咲媱同学说,新野县城离邓县卧龙岗有80公里(差不多,也许更多,古时候没公路,现在汽车走公路还有65公里),刘备同学骑马过去,然后返回,80公里一天绝对搞不定。

然后就可以把这个卧龙岗是诸葛亮茅庐的结论给枪毙了?

实际上没有道理就这样立即枪毙。为什么? 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手下的残兵败将虽然不多,但还是有1000多人。按现在的标准,有一个团?刘备和关张兄弟应该住新野城(条件好嘛), 但那1000多军人都住新野是不可能的。至少要派一个连到边境那里布防。万一曹兵突袭,可以抵挡一下,然后有时间派人到新野县城报告刘备。就像现在乌克兰的左轮司机,他住首都基辅,不也有时要到苏梅那里视察一下吗。

即使河南邓县卧龙岗那里离曹兵近,作为一个好的指挥员,刘备同学到离那里不远的军营视察一下,在军营住上一晚,非常正常。三顾茅庐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天,刘备带者关张到军营视察,给一些优秀战士授二级草席勋章。晚上弄点好吃的,与军士们分享美食;
第二天:到军营附近卧龙岗那里拜访诸葛亮,下午回军营休息。不搞美食了,吃个工作晚餐。一人一个肉夹馍就好;
第三天:和士兵们告别,刘备弄个5分钟讲演,说虽然我们现在比较弱,但我保证,以后天下三分有我刘某人一份。

如果你相信一剑上面说的故事,关于思考诸葛亮茅庐到底在哪里,你就不会因几十公里路和离前线太近犯愁了。

还有一个就是地方隶属的问题。茅庐到底属襄阳还是南阳呢? 这个一剑还是要绕个弯子说道理。大家知道江西有个叫婺源的地方,很美。但你知道吗,那地方原来属于安徽。说实话,你把它划到浙江也不违和,三省交界的地方嘛。

说明什么,说明一个地方属哪里是可以变的。

诸葛亮的茅庐到底属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你得看当时曹操和刘表的势力范围是怎么分的。南阳和襄阳处于曹刘势力的分界区上。几种可能:

1, 南阳是曹操的;
2, 南阳是刘表的;
3, 南阳一部分是曹操的,一部分是刘表的。

如果南阳全部是曹操的,诸葛亮那里属于敌境,刘备去那里拜访是不可能的。

如果南阳全部是刘表的,或者部分属于刘表,其中包括卧龙岗。刘备拜访一点问题都没有。

于是有人花时间证实了当时整个南阳都属于曹操,然后抄一句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话: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然后得出结论:哈哈,三顾茅庐是个谎言,根本不存在!

一剑不同意啦。既然你不相信《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描述,为何你却信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

现在法律上是不是这样,如果一个证人某句话说谎,别的话都不可信。

那么当时的卧龙岗是曹操管还是刘表管呢? 如果是曹操管,而南阳是曹操的,诸葛亮说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确实是说谎,但如果当时刘表厉害,靠军事手段把卧龙岗抢到手,然后让它归襄阳县管理,如同现在把婺源从安徽编入江西。这样,诸葛亮后来说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完全没问题。

不服气的话,看看这个合理不合理。一剑生于婺源,当时婺源归安徽。后来婺源归江西了,难道一剑写回忆录,不能说:当年一剑还没考上大学呀,在安徽那里务农。

同样道理,只要当时刘表的势力涵盖卧龙岗,诸葛亮说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就不算撒谎。

哈哈。我不是为卧龙岗做宣传哈。说实话这个名字要不就跟诸葛亮没有关系,要不就是有人想振兴当地旅游经济。茅庐和卧龙没半毛钱关系。

那么茅庐和什么有关?和一个叫隆中的地名有关。

隆中什么意思,就是有个地方从平地隆起来,那个中间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叫它隆中。

这个东西就像河湾一样,原先是描述地貌的词,后来就被人用到地名了。你可以查查,中国有多少叫河湾或江湾的村子?

隆中呢,没有河湾多,但还有不上用它命名的。不多的原因我估计是没几个人认识隆这个字。但你不能发现,我们有很多村名叫山顶村,其实就是隆中的意思。

好了,现在大家在新野县城附近发现至少有两个隆中的地方。当然还有不少在更远的地方发现隆中。

不能乱搞啦,居然还有人在城市弄个巷子,改名叫隆中街,然后说这里曾是诸葛亮务农的地方。

不说这些些邪门的,说两个靠谱的。两个隆中,一北一南,一个靠近襄阳,一个靠近南阳。就是常说的襄阳隆中和南阳隆中,到底哪个是诸葛亮的茅庐?

都有可能。已经说过了,从行政隶属加上诸葛亮那句臣本布衣,鞠耕在南阳,我们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个。

大家是不是以为一剑对这个事没态度了?错。一剑要从另一个历史角度说说隆中和茅庐。

可能大家不知道,诸葛亮不是普通人,是个官二代。原先他们家住山东。诸葛亮是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他叔叔诸葛玄曾经做过豫章太守。当时没有省,天下分13个州。 一个州相当于现在三个省大(按数量)。州下面设郡, 郡下面设县。 县的级别和现在的县差不多。

不细说了。大家记住,当时孙权老爹孙坚起兵时的官职是长沙太守。刘备同学投奔的刘表同学官职是荆州牧,比太守高一个级别。不管怎么说吧,太守绝对在当时是个大官。

看看诸葛家里几个当官的:

1, 诸葛玄(?-197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东汉末年人物。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汉朝派朱皓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职务,诸葛玄便去依附荆州牧刘表。 另一说诸葛玄是刘表所设豫章太守,后被朱皓联合刘繇攻击而退守荆州西城,被西城百姓斩杀。

诸葛亮还有他哥哥诸葛瑾以及全家从山东迁到江东,其实就是诸葛玄那时候完成的。那时候,一个大官跳槽迁徙必须带着全家,不然旧老板想制裁你,会灭你全家。

2.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东吴太傅诸葛恪之父。
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的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病逝后,出任南郡太守,驻守公安。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赤乌四年(241年) ,诸葛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大家看见没有,按级别算,诸葛瑾至少算个副国级。


3.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大臣,侨寓士人的代表人物。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
诸葛恪体格肥胖,聪明伶俐。年少有才名,以神童著称,弱冠拜骑都尉。孙登被立为太子,诸葛恪官至左辅都尉,后任丹杨太守。大将军陆逊病故,诸葛恪代为大将军。神凤元年(252年),孙权驾崩,幼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为托孤首辅,掌握吴国权柄,初期锐意革新政治,击败魏军,甚有威望。后期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致使民怨沸腾。
建兴二年(253年),孙峻联合孙亮设计诛杀诸葛恪,并夷其三族。

为什么要介绍这几位? 因为现在许多地方搞旅游经济,误导人们接受他们的隆中是真隆中,基本会把精力放诸葛亮那里,没人去管上面这几位。

或者说,你要动历史,弄点小动作,把诸葛亮茅庐弄到你那里,很可能在历史学上顾头而不能顾腚。

从上面的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诸葛家投奔刘表后买田买地,一点是考虑靠首都荆州市近的地方。不可能到边疆那里置办田产和不动产。

当时,诸葛亮家庭地位虽比不上他哥哥诸葛瑾,但毕竟能算是刘表荆州的太子党成员,让他到边疆务农我觉得不合适。

所以,一剑认为,两个隆中之中,我觉得襄阳那个更靠谱些。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