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奥运时代的国热

(2008-09-13 22:07:37) 下一个

奥运开启了新一轮中国热

送交者: 柏枫 2008年09月13日22:05:48 于 [天下论坛]

  奥运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赢得了赞誉。中国人可能会因一场世界盛会的落幕而有所失落,但世界的中国热才刚刚开始。后奥运时代的中国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对中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军事发展的评论成为媒体的重要话题。

  虽然仍有质疑,包括举国体制的金牌战略,包括两个女孩的“双簧”,甚至包括郎朗未打开的钢琴后盖,但奥运为中国赢得的称赞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笔者在西方生活了二十余年所未见之情景。一个世界盛会,成为中国的礼赞。西方人惊讶地发现,中国人文的厚度超过了历史书中的所谓五千年,礼义之邦不再是中国人自我介绍的词汇,而是世界不带偏见的真实感受。北京奥运以人文为轴,述写了一篇绿色和科技相得益彰的图景。整个奥运的报道中,虽然仍不乏偏见和扭曲,但客观正面的报道占据了主流,这为中国赢得赞誉提供了条件。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西方媒体突然之间的大度,而是中国自己以开放的胸怀允许二万五千名世界各国记者进入创造了条件。在中国没有开放新闻之前,西方人获得的中国经验,大多间接来自于为数不多的能进入中国的西方记者。正因为这些人不多,所提供的新闻资源、问题视角有限,西方媒体只能全盘接受他们的看法,被这些有限的记者的有些视野所左右。现在二万五千名记者为全球至少提供了五万只不同的眼睛,而且这些眼睛还有话语权,以客观公平报道为天职的记者,他们彼此之间也成为了相互监督的力量,这是奥运能得到基本客观真实报道的前提--大家都看到了,也就限制了捕风捉影。

  笔者一直怀疑所谓“妖魔化中国”问题来自于西方媒体的自觉,即使是西方不乏“妖魔化中国”的文化习惯,但中国面目的不清晰,更多的原因可能正来自于中国本身--因为西方人一般很难进入到中国问题的深层,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记者。在新闻不能探究其由来根本的时候,臆测和假设就有了市场,这也不能全怪罪于西方记者的自大或者有色眼镜。因为你不允许他采访,其实就已经给他的眼睛上蒙了一块黑布,他当然只能对所谓的黑幕展开想象了。

  盛会后的北京甚至是中国,因为客人的散去而可能已略显疲惫,但世界的热情却被刚刚点燃。笔者所在大学那些中国问题的专家们,很快都拿到了课题经费,因为奥运后的北京走向,包括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正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西方需要研判中国经济奥运后的基本走势,奥运到底是不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会不会是开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钥匙?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会不会因为奥运而更加成熟,激进民族主义会不会因为奥运而得到释放,自信带给中国人的是宽容平和还是更加不可一世?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将如何进一步演化,地方上利益主义所导致的官民矛盾,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变化为党、中央政府与人民的矛盾,胡温如何进一步惩处那些腐败的地方官员而不是让他们损害党的形象?奥运能否成为中国解决其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一个机会,举国体制是不是能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作用,潘岳所推出的环境经济新政策,只是在暂时地回应外界对于中国奥运后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的担心,还是这些政策将得到真正的贯彻?在越来越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的发展会不会因为进一步依赖国际能源而导向强势的军事诉求,这种军事诉求将给世界现有的地缘政治图景带来怎样的影响?……

  更为主要的是,中国“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展示其理念的,不同于霸权主义的方式,已经丰富了国际政治交往的方式,发达国家需要研判威权主义加市场经济能否给世界提供一个除美国以外的发展模式。

  总之,奥运的结束又成了世界新一轮中国热的序幕。世界需要一个连中国都可能不知道的答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