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里的韩信,料敌如神,攻无不克,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史书里的韩信,大起大落,结局凄惨,是传奇色彩的人物。
成语世界里的韩信,竟然也是个明星、大腕,以他为男主的成语典故竟然有三十多个,数量之大,令人震惊。其中好几个还是高频词汇,就算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仍然被广泛使用,但使用者不一定知道这些成语来源于韩信。比如前几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使用“国士无双”来评价他,意为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这个成语最早就是赞美韩信的。平时聊天、作文经常出现的“背水一战”、“独当一面”、“功高震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竟然都和韩元帅有关。这与他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不拘一格的军事谋略是分不开的,当然,他也遇到了很多牛人,比如刘邦、萧何、项羽、李左车、蒯通,彼此相爱相杀、你争我夺,不知不觉也创造了好几个成语。接下来让我们分类介绍:
韩信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常常跑到别人家里混吃混喝,因此被嫌弃。有一次,韩信被一群恶少欺负,要求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见对方人多势众,不敢硬拼,只好乖乖从胯下钻过,有了“胯下之辱”,形容极大的侮辱。因为缺少经济来源,韩信常常拿着鱼竿到河边钓鱼,偶尔没有收获,就只能饿肚子,衍生出“一竿之微”,形容地位低下。洗衣服的漂母非常同情韩信,虽然自己也不富裕,经常给韩信送饭送菜,做点人道主义关怀。韩信十分开心,说以后一定会好好报答。听罢,这位妇女非常生气,得了吧!就你这怂样还报答我?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我可怜你,施舍点吃的,根本不指望能有回报!若干年后,韩信发达了,真的拿一千两黄金报道漂母。“一饭千金”比喻重重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韩信在楚、汉两个阵营都干过,为项羽工作时,言不听,计不从,“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没有存在感,也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靠汉王,刘邦起初也不重视韩信,一开始让他做连敖,也就是负责接待的小官,后来又做治粟都尉,当粮食管理员。韩信感觉自己不受重视,心灰意冷,不辞而别,被萧何月下追回,重新向刘邦举荐。面试过后,刘邦十分认可韩信的才能,在没有任何军功的基础上,拜他为大将,为郑重其事,还特意造了个拜将台,其他将领都很震惊,没想到上位的领导竟是位曾经的跨夫。
韩信非常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后来项羽派使者武涉策反韩信,劝他投靠霸王,或者三分天下:“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禽矣”,“金石之交”比喻交情深厚,像金子、石头一样牢不可破,您自以为和汉王关系很硬,殊不知最后还是会被他抓起来!韩信坚决不从:“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解衣推食”意为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饭让给别人吃,比喻热情关怀。汉王待我这么好,我就算死了也不会变心!
武涉走后,齐人蒯通也劝韩信单干,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被韩元帅再度拒绝:“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乡利倍义”比喻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
军旅生涯中的奇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问路斩樵,拔旗易帜,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问路斩樵”发生在汉军出蜀攻打三秦的过程中。表面上是整修栈道,暗地里却从陈仓偷袭。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另有打算。在前往陈仓的半路中,韩信一度迷失方向,幸好遇见熟悉地形的樵夫为其指路,才没有半途而废。身为将领,韩信把战略目标、军队安危放在第一位,担心樵夫之后遇见敌人,把汉军的行踪暴露,导致奇袭功败垂成,遂下令将樵夫处死。这件事情的评价,就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了,从生命人权的角度出发,韩信不知恩图报,反而剥夺对方性命,应该被批判。如果站在军事战争的角度,韩信为了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可以理解的。“问路斩樵”形容要有全局观念,权衡利弊,当断则断。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接近,指处于绝境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当时汉军正与赵国交兵,韩信故意把军队布置在河流旁,提前切断了退路,告诉士兵眼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击败敌人,要不被赶到河里淹死,正常人肯定会选前者,因此士气大增,个个用命,这是背水布阵的第一个作用。赵军见韩信违背军事常识,笑得合不拢嘴,都想主动出击把汉军消灭,使敌人放松警惕、诱导进攻是第二个作用。没想到韩信偷偷留了一手,提前埋伏好两千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时,奇袭了对方营寨,把旗帜全部都换成汉军的。赵国人在河边遇到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撤回营寨休整,却发现已经被汉军占领,还插上了至少两千面敌国旗帜,顿时军心大乱,草木皆兵,以为将领都被韩信俘虏了。汉军两面夹击,大获全胜,生擒赵王歇。“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十面埋伏”出自元代《抱妆盒》《前汉书平话》等文学作品,讲的是垓下之战,韩信设伏兵于十面围歼楚军,现在用来形容在对方的谋划下,己方四面受敌、生路渺茫。但是《史记》《汉书》的《淮阴侯列传》中,对垓下之战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说韩信、彭越、英布、刘邦等人大军压境,项羽四面楚歌,全线崩溃,并没有“十面埋伏”这种提法,最接近的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上文所述的“过路斩樵”和“十面埋伏”情况接近,正史里面没有相关字眼,主要见于元代之后的文学作品。
对韩信的评价:
国士无双、兵仙帅神、独当一面、略不世出、勋冠三杰、多多益善、气吞山河
“国士无双”是萧何对韩信的赞美之词,原文是:“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全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的确用不到韩信这种级别的,如果想夺取天下,除了他您也找不到更优秀的。在萧何眼里,韩信是全国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事实上也是如此。
“独当一面”是留侯张良对韩信的评价,他对刘邦说:“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指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较高的领导、管理才能。
“略不世出”是齐国人蒯通对韩信的夸奖:“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总结了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的赫赫战功,真是谋略出众,世间罕有,这是对他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
“勋冠三杰”形容一个人功劳很大,甚至超过了汉初三杰。平定天下后,刘邦曾经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他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己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保证后勤,自己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自己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的优势是可以把顶尖人才网罗进来,发挥长处,知人善任,最后取得了胜利。“勋冠三杰”不是说韩信的功劳比萧何、张良还要大,而是后人对功高者的一种比喻。
“多多益善”是韩信自己说的。刘邦曾经和韩信讨论各位将军的才能,他就问韩元帅:“老韩,您看我能统帅多少军队呀?”韩信说陛下统军能力小于等于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统帅多少军队呀?”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越多越好,上不封顶。刘邦纳闷了,你小子能力比我强,最好怎么还是我当上了领导呀!韩信赶紧回答:陛下虽然不善带兵,但是擅长统帅将领,所以我为陛下效力!再说陛下能成为天子,那是天意,非人力所为。
“兵仙帅神”、“气吞山河”是后代文人对韩信的评价。明代茅坤在《史记钞》中说:“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韩信,兵仙也”,夸奖韩信是武将中的神仙,生来就会打仗,天赋异禀。元代金仁杰在《追韩信》第二折写道:“背楚投汉,气吞山河”,评价韩信气势雄伟,可以吞掉高山与大河。
战略分析中的成语: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传檄而定,肝胆照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前三个是韩信、刘邦在出川前,讨论敌我形势时提到的,首先分析项羽,批判他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说霸王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却不能知人善任,把身边的将领都用好,只喜欢单打独斗。平时和下属说话,语气是温柔、是慈爱,遇到生病请假的,还会掉眼泪。可每当有人立下大功,需要加官进爵了,就非常小气,该给的待遇不给,该封的官职不封。这完全就是妇人的仁慈,根本成不了大事。“传檄而定”是说章邯等人不得民心,汉军进攻三秦必然速成,当初巨鹿之战,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使关中父老痛失亲属,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赢得了人心,现在打回关中,必然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只要发一篇檄文,就可以不战而胜。
“肝胆相照”是蒯通献计时说的:“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我会全心全意地为您付出,献上我的计策,请一定要相信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李左车对韩信说的,再聪明的人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再愚钝的人提出的意见,也总有可取之处。当时的语境是韩信问计于李左车,李左车谦虚客气,说了这句千古名言,把自己比作里面的“愚者”,“顾恐臣计未必足用,顾效愚忠”,我虽然愚笨,但还是给您说说自己的看法,因愚者之论,也总有些可取之处。
悲惨结局:
功高震主、不赏之功、居常鞅鞅、伪游云梦、成败萧何、钟室之祸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功劳太大,声望太高,能力太强,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赏赐,除非把皇位相让,这恰恰是最不可能的事情。功劳过大的人往往会被猜忌,被君主杀死。当年越王勾践称霸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就是教训。韩信当楚王后,有人告发他要谋反,刘邦就采纳陈平之计,假装要游览云梦泽,实际上是为了攻打楚国,韩信没有反叛,主动拜见刘邦,被贬为淮阴侯。“伪游云梦”形容阴谋诡计。韩信也知道项羽死后,刘邦最忌惮他的才能,常常就称病不出,整日郁郁寡欢,“居常鞅鞅”,但最终还没有逃过刘家人的屠刀,因为涉嫌帮助陈豨谋反,韩信被萧何骗进皇宫,处死于钟室。当年帮助他声名鹊起的是萧何,死到临头配合吕后杀人的还是萧何,“成败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自于同一人,而“钟室之祸”比喻功臣遭到猜忌丢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