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1946年10月,燕京大学进步学生组织“甘霖团契”部分成员在北京海淀照像馆留影,后排右六为蔡公期。
1941年9月2日傍晚,全体新生集合在临湖轩草坪上,65岁的司徒雷登带领各院院长,与399个新生一一握手,对着学号用中英文准确地一一叫出名字。
18岁的蔡公期走到司徒雷登面前时,既兴奋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用英文回应,结果司徒雷登与他握手时用中文说:“蔡公期,你好,欢迎你!”后来,蔡公期在上世纪50年代担任了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也要求自己开学时要叫得出所有新生的名字。
1946年,司徒雷登于北京燕京大学校园行政大楼前。
司徒雷登在开学致辞时说:“今后四年,我将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希望你们发挥智慧去探索宇宙的真理,追寻自由,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要你们永远记在心中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我们的校训中间是没有逗号间隔的,并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平行关系,同等重要。”蔡公期说。
1962年9月19日,86岁的司徒雷登在华盛顿辞世。按照他的遗嘱,遗体火化。
火化并不符合基督徒的传统,但是为了便于归葬,司徒雷登选择了火化。他在遗嘱里说: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
司徒雷登的骨灰长期存放在遗嘱执行人傅泾波家中,时而有在美国的燕大校友前去吊唁。
1986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同意将司徒雷登的骨灰以燕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安葬在燕园临湖轩一带。
1987年4月,燕京大学西语系校友国仲元由教育部借调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他经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
国仲元是1949年进入燕大的,当时的燕大校长已是陆志韦。国仲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学校时没听说过司徒雷登,是后来才知道这位老校长的。
也就在这时,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之事发生了一些变化。外交部向驻美大使馆发出指示,要求此事“暂缓办理”。
直到2006年,又有了将司徒雷登骨灰改为安葬杭州的计划。
最初,大多数燕京校友并不赞同归葬杭州。但经讨论,大家逐渐认为,杭州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还有他父母的故居,长眠在出生之地也有充分的道理,而且这是归葬最快捷的途径。最后,燕大校友会表示赞同。
2008年11月17日上午10时,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仪式在杭州郊区安贤园举行。
那是一片很大的陵园,树木繁茂、风光秀丽。美国驻华领事馆领事雷迈可手捧司徒雷登的骨灰盒,轻轻交给燕京校友傅履仁。这是个闪闪发亮的黄铜制骨灰盒,正面刻着: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
燕大校友会代表、副会长蒋彦振走上前去,和傅履仁一起,双手捧起骨灰盒,轻轻放进墓穴。
蒋彦振把一束洁白的百合花放在摆满了花圈和鲜花的墓碑前,说:“老校长,您安息吧。”
时任燕大校友会会长魏鸣一谈起司徒校长不胜唏嘘。魏鸣一小时候就知道有个美国校长司徒雷登,知道他生在中国,知道他到处募捐建校。又是若干年,才逐渐看懂一个热爱中国、博学多才、奋斗育人、和蔼可亲却被政治漩涡湮灭的长者。
他说,“我们现在都在晚年,生活无忧。司徒的晚年呢?瘫痪在老秘书家里苟延残喘!”这让他觉得,情何以堪。
安葬仪式后,在他心中,终于可以将此事放下了。
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墓地,后面是杂乱的居民楼。
本文节选自《燕大百年:唯愿“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长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