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有一个新兴词汇叫“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指一群不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和多元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在介绍自己时用斜杠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如果参照这个定义,那么小林是一个妥妥的“斜杠中年”,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一个形容词,那么他应当会说自己是“油腻的斜杠中年”。
小林是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他的身份实在太多了:大学老师/画家/书法家/摄影师/作家/公益人。
75后的小林,“斜杠”的程度远超大多数斜杠青年。新书《初相遇·若重逢》作者简介一栏赫然写着:
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毕业于临床医学系。
▲ 林帝浣的新书《初相遇·若重逢》
小林希望自己是“无法被定义”的。但如果非要有一个定义,那么“我希望外界定义我是小林”。
“小林”来自于大学三年级,那时他在学校的橱窗栏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名字就叫“小林书画展”,后来这个称呼就保留下来了。直到现在,小林还是乐意别人这么叫他。
他说自己年轻时十分忧伤,但现在人到中年,这种忧伤“就像一个手串被盘过了一样”,产生了一丝丝的油腻。忧伤和油腻,两种气质中和一下,就变成一种岁月静好、有舍有得的中年智慧。
达观的自嘲而已,小林是一个顶有趣的人。
- 1 -
“油腻的斜杠中年”的小林,这几年最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是画家。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的路上,小林的水墨画功不可没。
由于“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古代天文知识,内涵丰富复杂,外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了简明扼要又不失意蕴地解释它,申遗组考虑过多种方案,有漫画风,有中国剪纸,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小林的“二十四节气图“水墨画。
“那组作品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但是有所创新,有一定的现代感,所以最后被遴选出来了。”
组图一出,技惊四座,赢得众多喝彩。
同样是在2016年11月,节气申遗的那段时间,央视节目组也找到了小林。当时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在即,但节目组却迟迟没找到理想的舞台背景图。于是他们联系小林,交给他10首诗句,请他据此创作背景图。
仅仅过了两个礼拜,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通过10幅美轮美奂的水墨山水画,在小林的笔下活了起来。
节目组原封不动沿用了他的画作,舞台呈现效果绝佳,被网友誉为“美醉了”。
效果好是有原因的,小林对节目的调性和风格有深入研究:
电视节目跟普通的绘画是不一样。电视屏幕上面显示的时间很短,所以必须要有很强烈的色彩对比,而且主题要很突出,不能够太复杂。所以我在传统的山水画里面加入了一些油画或者印象派的风格,使画面显得更唯美,更写意。
▲ 林帝浣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画的背景图
到了2018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小林干脆一口气画了30多幅,还为节目组写了一批诗词书法,作为场景使用。这些一共花费了他两三个月的时间。
▲ 小林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写的书法
看完小林的画作和书法作品,很难想象他只是一个“业余画家”。他的“正经工作”是中山大学教师,负责过学校的网站开发,也教学生交互设计,但都不怎么和画画沾边。
“专业和业余不代表水平的高低,所谓的专业只是你靠它吃饭,不靠它吃饭你就是业余的。专业的不一定就比业余的好。”
这是属于小林的自信,他也的确有资格这么说。
- 2 -
凭借2016年的这两次中国水墨画作品,小林的名声从业内传播到了大众层面。但他却说,自己的漫画其实比国画好。
“有丰子恺的意趣,黄永玉的随性、蔡志忠的幽默”,这是外人对他的漫画的评价。
小林沿袭了丰子恺开创的中国水墨漫画传统,一支毛笔、一张宣纸,也能画出漫画。画中流露出来的那一丝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也颇有丰子恺漫画的风韵。
蔡志忠则是启蒙老师,小时候就是因为看到蔡老师的《庄子说》,小林才走上了漫画创作道路。他把《庄子说》临摹了不下三遍。
喜欢黄永玉则是喜欢他的性格脾气,“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觉得我们性格蛮像。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去化解一些人生中的尴尬和不堪。”
对这些大师们的画作情有独钟,但又主动保持距离。“我尽量避开他们创作过的风格,走自己的路。”
谈到自己的新漫画集《初相遇·若重逢》,小林说自己的漫画,底色是慈悲的。
“虽然漫画里有很多挺毒舌、挺穿越、挺反转的东西,但是基调还是以悲悯的心去看待人间的悲欢离合,这个母题是没有变的。”
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他觉得漫画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算真正进入了观者的内心。
他的漫画带有着许多对时代的洞察。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里,对人在使用社交产品场景下的敏锐观察:
许多人都会被林帝浣漫画中精妙的文字折服,他说自己是从唐诗宋词中取经,提炼语句,直到“简无可简”。
大道至简。小林能成为各方面都出众的“斜杠中年”,因循的也是这个道理:他自谓天赋平平,能做好一件事只是因为热爱+坚持。
- 3 -
出生在广东湛江海边一个农村家庭的小林,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指导。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跑去废品站,用零花钱按斤买书,几毛钱一斤;然后就看到很多破旧杂志上的画,齐白石、郑板桥,突然有一天特别想自己画,拿起笔来就开始临摹。
宣纸和毛笔也是攒下零花钱买的,但实在是买不起一整盒颜料,就只买了三种颜色:曙红、藤黄和花青。因为这是三原色,用三支就可以调出所有颜色了。
初中的时候,小林给很多杂志投稿。有一天上公共厕所,正读着一本漫画杂志,突然发现上面刊登了自己的作品,兴奋得他立马从厕所冲了出来,向身边的人广而告之。
他还记得那幅漫画的稿费是30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半个月的工资。这些稿费当了两三个月的零花钱,花不完。“然后今年还有一些报纸发我的作品,稿费还是三十元。”
小林天资聪颖,初高中都在全国奥赛拿奖,差一点就保送了中山大学数学系。高考考了700多分,全校第一。
也不是没动过上美术学院的念头,但是转念一想,“美术学院只要300多分”,自己的分数能上两个美院,心里反而有点不平衡。最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去了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如果我去美院,那我就是个画画的;如果我去学医,那我就是个会画画的医生,这个身份让我觉得更酷。”
不过小林还是没能当上医生。他觉得做医生需要严谨,不能有想象力,而他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思维方式。父亲则希望他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于是小林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做起了教师工作。
后来在练书法的时候,他突然顿悟了行医和写字绘画的相通之处:
“比如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必须要一刀划开患者的皮肤,那就不能用蛮力。在若有若无之间,划下优雅的一刀,很轻,但是非常精准且稳定。”
毛笔的运笔也是这样的,“看起来毫不费力,其实暗含内力”。
- 4 -
在脱下白大褂和画作登上央视之间,小林还有一段作为“知名摄影师”的经历。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也为众多国内主流媒体和图库供稿。在画集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都是关于摄影的。
他从2004年左右正式开始玩摄影,一开始拿起相机,只是为了给画画寻找素材,没想到越拍越得心应手,在其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这反而成为了小林众多“斜杠身份”中名头最响的一个。
小林在摄影方面的“野心”是记录时代,因此他的大量人文摄影都很有时代感。在贵州威宁,他拍下了当地的留守儿童:黄昏的寒风中,一位女孩流着鼻血和鼻涕,冷得瑟瑟发抖。她已经五岁了,还像普通三岁孩子一样矮小。她的愿望,是能吃到肉和糖果。
这张照片深深刺痛了小林,他也将此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一幅摄影作品。此后他开始涉足公益领域,用公开画展义卖筹到的钱,定点资助了贵州威宁当地的一所学校。
我现在大部分的钱都会用来做公益,我觉得自己赚再多的钱,可能用处也不大。我的财务自由的标准是:出行能买得起打折机票、能住得起快捷酒店,去菜市场买菜可以不用问价钱,海鲜除外,那么这就是财务自由。
毋庸置疑,小林是聪明人,因而能触类旁通,教书、画画、摄影、公益,样样出色。
但他没有凭着自己的聪明,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这才是这个时代中更可贵的一点。
精选留言与小林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