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范冰冰肖像
有这么一句话:技术可以教,艺术教不了。意思是说,技术层面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艺术的修养和灵性却是由自身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艺术又确实离不开技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制作首先应该是精良的,其技术也绝对是高超的。所以,技术层面的能力,是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具备的,那么,对于技术的学习也便成为一种必要,这无可厚非。
《花之语》 118x97cm
《回眸》 200x85cm 2013
《梳妆》 70.5x70.5cm 2013
《熟悉的目光》 90x70cm 2013
我早期的创作题材多是动物或风景,因为那时希望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率真的品格,而“自然界”显然要比“人”更能体现这一点,后来,我在创作中偏好古典,可能也跟这种追求有关:我觉得既然是美术作品,“美”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便开始从我们灿烂的传统艺术,如服装、家具、器皿等方面吸取营养,并尝试借助某种形式,把那些美的元素集合在一起,表达我对美的理解,
而“烛光”也就是我后来找到的一种形式。
在“烛光”出现前,我的画面就对表达“光”有着某种偏好,我一直认为光在审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它,再美的东西也是看不到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便有意识地对物体在光线下的明暗、虚实、强弱等丰富变化进行过一系列的摸索。
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实地体验生活,那里的居住环境很艰苦,光线也是灰暗的,而“烛光”便是这里最为主要的光源,当然,也成为表达这里最为贴切的光源,在烛光的照射下,
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散发出一种美异的光彩。
此后,我渐渐地发现了烛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它的“大明大暗”不仅给画面的取舍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空间,同时,还会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正如水墨中的留白,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
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来,我又把“烛光”慢慢地运用到对现代人生活的表现里,
如此便形成了“烛光系列”的绘画。另外,也可能因为自己是教师的缘故,我对上学时歌颂教师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有着很深的印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品格本身也是一种完美,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在之后的创作中,“烛光”便一直都是我所偏好的一个题材。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属于张扬、粗矿的类型,属于踏实、随和、朴素的状态,写实绘画的方式就很符合这种状态,所以,选择这种方式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然,我觉得它是我表达感受、态度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语言。另一方面,从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来看,写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中国的写实油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跟欧洲大师的水准相比,还有着相当的距离,这和我们的发展时间有关,所以,我觉得在这一领域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而尽力。
张义波
1966年生,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畫室,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同等學歷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绘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城市设计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城市设计学院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