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7)
民国的银行到底是什么样子?其职员的生活水准如何?一般只能从别人的回忆录去阅读;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照片留下来的很少,缺少直观的影像资料。
幸运的是在我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本私人相册;我如福尔摩斯一样反反复复翻阅这本老相册,根据背面的拍摄日期,经历了假设、推理、否定、确定反反复复的过程,居然拼凑出了这部相册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相册的主人公,早年就职于民国上海金城银行,属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从民国四十年代初步入职场,为资本家效力;经历新中国的公司合营,成为红色中国的一名普通员工;再到改革开放,光荣退休颐养天年。这本相册跨度50多年,完整地记录了他人生的职场年代。
从淞沪抗战的枪声到文革运动的落幕,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也叠合了中华民族最苦难最动荡的岁月。
他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如果没有老照片留下,除了家人,别人很难再记起他。历史的风雨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方向,却不能吞噬他,击垮他。
作为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走入职场的上海男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市民,血液里缺少年轻人的激情,没有大爱,也没有大恨,更没有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活着”,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他爱自己,爱生活,爱拍照,爱家人;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人生记录。
哪怕在人性和颜色抹到最淡的五六十年代,他都会坚持上照相馆拍照留影。当所有“资产阶级情调”被剥夺之后,他仍把拍照当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他与从前那个小资生活的私密联系。
下面,我们一起从老照片里回味他的人生之路。
图一是穿着制服在工作场所的留影,可见当时银行员工也是制服一族。
分析照片可得知,这是上海的金城银行营业网点上海八仙桥办事处。据资料显示金城银行在上海共有七家办事处,其影响力在民族资本中还是名列前茅的。
相册的主人应该是四十年代初开始就职于这家银行,属于典型的白领。
估计这帅哥还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员工吧,在工作场所也有不少留影,从他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来看,他还是很喜欢这个工作的。
由图二可见银行网点间的票据交换是靠骑马解决的,帅哥上班骑着大马既是工作又可耍酷,是多么浪漫和富有激情的工作;银行即使是在当下也是年轻人追求和向往的场所。
图三可见家有儿女初长成,推着自行车,载着一双女儿,其喜悦溢于言表,一切都定格为美好的瞬间。
也透露着民国小资生活的惬意与安康,别小看那个自行车,在当时可比今日家庭的小轿车还要气派,那可是整车进口货呀;可见当时银行职员拥有多么不菲的收入。
他不仅热爱家庭,也热爱生活,在公园、在影楼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现采撷几张;图四是在公园拍照,也不忘做个泡斯,做泡斯时还要拿本书做道具,即使是国家风雨飘摇之时也不忘读书提高自己,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多么崇尚读书呀。
图五是摄于影楼,穿上时尚服装摆个泡斯,这也是当时知识青年的最爱;这张照片八吋大小,看来他是非常满意这张照片,还特意做了放大。
我查了下资料,这么大的照片,在民国也要四个大洋左右;听老爸说,那时家里的保姆一年的工钱是十二个大洋。可见他不仅热爱生活,也有点小小的奢侈。
那个时代的上海,不愧东方第一大都市,当年的时尚和审美,今天中国很多地方仍有不及;生活在上海的他显然是快乐与幸福的。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来说1949年都是一个分水岭,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的建立给人民也带来了新的希望,银行业成立了金融工会,金城银行也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
这位帅哥也投入到火热的新中国建设当中,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文艺范依然不减,在工会组织的文艺活动中常登台表演,见图六。
那时一切为政治服务的理念已贯穿社会的方方面面,文艺活动尤其是充满政治色彩的文艺活动已经成为新常态,图七的小品明显的带有丑化美国的烙印。
可见他不仅有载歌载舞的技能,就连后来火遍全国的小品,他也是信手拈来,大量的文艺活动也让他的文艺细胞变得活跃起来,真不知如果他沿着演艺路走下去成就会如何。
1949年对他个人来说,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家庭生活水准还略有下降。从在解放初拍的全家福来看,其穿着明显的不如以前,见图八。
1952年12月,上海60家合营银行和私营银行实行统一的公私合营,他有了一份新的稳定而普通的工作——国营银行职工,此时不知他进入了哪家银行,但他却开始了新的人生。
无论是在何时,银行的福利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图九是在春暖花开之时,和同事们一起带着孩子外出踏青时的留影,可以带孩子一起活动的单位在当时还真是不多耶!
解放后最主要的标志是政治运动的频繁,尤其是从万恶的旧社会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历来都是政治运动的老队员;他们的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波及,有的人怨天由人期期艾艾,自暴自弃;有的人则能坦然面对,苦中作乐,寻找生活的乐趣。
尤其一个家庭的主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生活的态度更会感染家庭和周围的每一个人。
他在赴外地参加学毛选学习班后还不忘留影,见图十,可见他对政治运动早已泰然处之,见怪不怪了。
图十一是拍摄于下放劳动之时,有的人把那段经历用蹲牛棚来形象的形容,充满了恐惧与悲哀;可从主人公的表情看不出任何难过与痛苦,反倒更象今日的农田休闲采摘。
瞧,即使是赤膊上阵,衣不蔽体半裸着上身也还充满着微笑;给家人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快乐的”。
人能“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在国家动荡的年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个时代对上海人最难以忘怀的是上山下乡,几乎波及了每一个家庭,他家自然不能幸免。
三女儿也来到了千里迢迢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之余不忘摆个革命的泡斯,证明我活的很好,给远方的父母报个平安,见图十二。
他一直保持着每年拍照的习惯,或自己用相机,或去照相馆。在那个工资微薄的时代,算是很舍得给自己花钱的了。
在孩子都难得聚齐时也不忘拍个合家福;图十三拍摄于文革后期,是这本相册不多见的全家福,估计家人还是聚少离多吧。
还有一张应该是拍摄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了,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女儿女婿外甥都到齐了,这是一次正真意义上的全家聚会,其服装和发型都有了时尚的元素,从这也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市民的安康;见图十四。
此时的他像很多普通老上海一样,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爱岗敬业,在银行安安心心工作,直到光荣退休。
80年代初他已光荣的退休,享受着天伦之乐,过着含饴弄孙的快乐生活,图十五是和小孙子的合影,其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依然如年轻时一样充满活力,关于他退休后的生活,这本相册还有很多。
对一个平凡银行职员来说,接受命运,求得内心的平安喜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对于社会,他不曾加害,且略有贡献,这样的人生,足以骄傲地谢幕了。
在翻阅了整本相册,终于在一张一寸证件照片的背后找到了相册主人的姓名——阎俊山。如果相册的主人还健在人世,那他该有近100岁的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