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天安门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天安门前身叫承天门,落成于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是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晚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图为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皇宫占领式。新华社发(前门箭楼管理处提供)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了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拆除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图为1912年,北平天安门城楼高挂“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大幅标语。FOTOE
正因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才可能在天安门广场上展开。由于不满北洋政府在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数千学生云集天安门广场附近,打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政府作出回应。此后,游行示威成为北京城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而天安门广场也几乎成了必到之地。
1928年,蒋介石二次北伐胜利结束军阀混战,当年7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同年8月24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挂个人画像。图为1929年,孙中山灵榇送殡队伍经过天安门。FOTOE
1937年,日伪政府统治下的北京,贴着“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的天安门城楼。FOTOE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画像也曾短暂地悬挂在天安门上。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1949年后,天安门广场的符号意义被进一步强化,成为新中国宣扬意识形态、举办大规模庆典、阅兵及开展外交的重要场所。而开国大典,只是一个序幕。图为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的装甲部队。新华社发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国正掀起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 。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图为北京市的儿童在天安门前向斯大林遗像行礼志哀。姜伟 摄
在1950年代,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狭窄的广场从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安门大方块(Tiananmen square)。而数次的改造扩建,无一不是以政治为核心。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这曾引起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不满。画面远处广场上的中华门,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国门象征,分别叫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1959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除。如今是毛主席纪念堂一带。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 摄
为迎接十周年国庆,1958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最终达到宽500米,长880米,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建筑师陶宗震曾建议把宽度压缩以适应周边道路的连贯,被告知:“不能动,这是毛主席定的。”同时,广场上竖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军事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图为在国庆10周年前夕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杜海振 摄
1966年10月5日,等待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前宣传毛泽东思想。在“文革”初期,毛主席前后8次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共1200万余人。翁乃强 摄
1976年4月4日,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4月5日清早,广场上的悼念花圈全部被清空,宣传车广播着清场的通知。但天安门广场人群越聚越多,喊着口号:“还我花圈,还我战友”。几个月后,这次事件被平反,定性为一次革命行动。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改建——修建毛泽东纪念堂。这个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众人崇拜的领导人,最后来到广场中央为自己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图为改建完成后的天安门全景。
新中国对天安门广场的历次扩建与修改,完成了对广场政治含义的强化。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最有意义”的地方。但天安门广场44万平方米的空间没有给游客提供遮阴避暑的地方。图为在天安门广场上郑重合影的小孩,右图为坐在广场栏杆上休息的游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天安门广场也经历了逐步开放的过程。1976年以前,广场上的人大多以集体身份出现,在198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以个体和家庭的面貌出现。即使是游行,1984年的口号也带着浓郁的开放风味,隆重推出的不再是“斗私批修”或者“反帝反修”,而是“联产承包好”。
开放带来的社会的变迁也在广场上找到注脚。图为1983年,天安门广场,刚刚购买了洗衣机的市民。 穿过广场应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抄近路。
1984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外地打工者。朱宪民/CFP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新闻记者在天安门广场上采访中国民众,战士(左一)双手插兜的放松状态表明了他不是一位执勤者,而是一位来到天安门的游客,这个时候政府还会倡议普通群众“不要围观外宾”,但使用摄像机的外宾,还是会引起人群的兴趣。
1988年1月1日,北京国际旅游年的第一天,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为保证天安门城楼准时开放,天安门管理处的同志奋战了数日,他们将大厅原来铺设的纯毛地毯换下,铺上红色的化纤地毯。图为1988年,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游客们模仿毛泽东向民众致敬的姿势,“人民万岁”的“弗兰”口音普通话不绝于耳。
1989年,中共中央对节日礼仪活动进行改革,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定位在当时也有争议,有人提出将天安门广场向文化型广场转型:国家大剧院的工程启动后,与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遥相呼应。但公安部新大楼拔地而起,提醒大家天安门仍是一个部委环绕的政治中枢。图为1986年,北京金水桥上的时装秀。王文澜/CFP
在90年代后的数十年里, 中国完成了几件“大事”,天安门广场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图为1997年,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四年后,北京申奥成功,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历史足迹》,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经过天安门广场,走向奥运会主会场。REUTERS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5月21日,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
天安门广场在近30年间没有大变动,而新的改变体现在细微末节处,高科技从各个角落渗透进广场。2009年为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两块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门广场,屏幕上滚动播出城市的风光片和公益广告。它们不接商业广告,尽管每年维护费用达1600万元。曾有江湖骗子向各地政府和企业许诺能接大屏幕广告而被逮捕、起诉。图为2013年,游人在雾霾中观看“蓝天白云”的宣传片。李锋/CFP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天安门广场开始施行安检制度,延续至今。近几年来,随着维稳形势的严峻,天安门广场更加大了管控。图为2014年3月15日,北京天安门周边安保安检严格。CFP
早年,天安门广场上还时常能看到有人溜冰、放风筝、踢球或兜售各色小商品,如今越来越像是一个有层层安保的游客“拍照专区”。图为在天安门广场上谋生的人们也要负责维护广场的秩序。尹夕远 摄
天安门广场是个充斥着高浓度公众记忆的地方,44万平方米的地面上,铺满了历史丢下的线头。近几十年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变化缓慢而谨慎,而它的政治符号意味从未减弱。2014年9月27日凌晨,天安门城楼,为了迎接国庆,工作人员换上新的毛主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