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金秋返故乡(八)- 上海城隍庙

(2012-12-14 14:58:54) 下一个

来上海,总要去城隍庙看看。那些上海旅游的节目单上,总会包括城隍庙。




城隍庙的确很独特,地盘之大,游客之多,都会使初来上海的人觉得震撼。


城隍庙深不见底。


城隍庙强调的传统特色,所以商店以传统为主,店员也身穿特色服装待客。




到处是卖上海梨膏糖的。




这个很壮观。


我觉得,来城隍庙的游客,外国人除外,对商店里卖的东西并不感兴趣,最多买点小吃。就像去南京路的男男女女大都是在马路上逛,很少人是为了买东西才去南京路的。








城隍庙的建筑独一无二,所以非到此一游不可。




如果说南京路上百分之八十是外国人和外地人,来城隍庙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外国游客或外地游客。来这里的上海本地人恐怕只有导游和陪同来访的朋友。导游都不会往里挤。我们的导游吩咐好几点上车,就找个清静地方歇了。






单眼皮的小姑娘发现了我的镜头在对准她。






发现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在招揽摄影生意,就端起相机。但她早就机灵地把脸挡了起来。










拉洋片。老板字正腔圆地学着单前方说评书的腔调。这在南方很不容易。










在城隍庙还看到了抗议示威的。


上海人连抗议示威都很文雅的。大家只是静静地做在那里聊天、打牌、织毛衣、嗑瓜子。很同情他们。


豫园。










出了城隍庙我给父母拍了一张。这次他们和我一起来南方,很辛苦,尤其是母亲。但他们玩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就在富丽堂皇的城隍庙旁边有很多破旧不堪的里弄,我钻进陋巷里拍了几张照片出来。





 

 如今在北京也有不少老胡同旧民宅,但多少外表会整修一下,至少做到干净。像这样任其破败的样子,让我有些吃惊。






有点不可思议,有点触目惊心。


这个帖子是我的上海系列的最后一篇。希望这几张在上海的最后几张照片不至于破坏我和读者们对上海的好印象。但它们也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我们的上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祝福那些平心静气、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地普普通通的上海人,愿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黑蜘蛛 回复 悄悄话 有啥触目惊心的?屋主都等着拆迁发财呢!
绿柳如烟 回复 悄悄话 这种房子拆迁难度大,应该都是私房,当年住户自己搭建的,地皮都是私有的。厕所问题好解决,现在有一种特殊电子马桶,跟普通抽水马桶一样使用,不需要连粪管。
黄朵拉 回复 悄悄话 这才是真实的上海,高楼和棚户区夹杂. 其实楼主拍的那些旧房原本造时还算好的,只是后来随着孩子出生,住的人越来越多,只好不断搭建,现在住的很少是本地人了, 因为房内通常没有厕所,要倒马桶的,或是上公共厕所.加上现在房价猛涨,要动迁时大家都漫天要价,所以就没人管了.顺便说一下,城煌庙的小吃广场都是骗游客的, 东西实在很难吃,可惜了老字号了.
绿柳如烟 回复 悄悄话 别小瞧这些破屋,解放前穷苦劳动人民自己动手建造的,经历百年风雨还屹立不倒,够奇迹的了。这种房屋大部分都拆迁了,这些只是还没轮到,随时可能拆迁就没人会去修饰了。房主一般都早已搬去别处了,这里就出租给房客或做小生意的。
草庐 回复 悄悄话 几十年前城隍庙就有穿吊带装的洋女出没,那时土话叫外国女人赤膊了。回想起来真有趣。
破屋评论政治化了点,胡同吃拉睡本质上与破屋无区别。十几亿国人多少是没抽水马桶的???
风行水上 回复 悄悄话 最后几张里弄的照片特别象韩国的场景。
绿柳如烟 回复 悄悄话 感慨万千,小时候春游秋游去豫园学习小刀会的革命精神,害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抄写说明牌上的文字,几乎不允许瞎逛园外的商场,口袋里的钱也只够买梨膏糖,口年啊。十多岁时再去还买过黑白明星照,每次去都是春游秋游,都是组织安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