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本五年了,还从来没有去过京都,主要是东京离京都比较远,而我们一直还没有富裕到坐新干线随便溜达的程度,没钱也没闲。
但一直想去看看,去过的朋友褒贬不一,褒的人说那里可以找到真正的日本味道,贬的人说一堆破庙,进一个门收一道钱,对中国人来说没啥好看的。
在1869年之前的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不管怎样改朝换代,首都却只有一个,不过那时叫“平安京”。作了千年的皇都,自然气度非凡,仿佛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有久远的故事。
我注意到日语里很多名词前加了“京”字,便有了特别的味道似的。比如“京扇子,京女,甚至京野菜”。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只要和京都挂了勾也上了层次。
搬来名古屋之后,去京都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了。名古屋离京都只有200多公里,各种交通工具均能到达。在比较权衡之后,我选择了坐新干线去。
许久没出门了,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看着觉得新鲜。清晨的名古屋车站,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让我想起了繁忙的东京。
新干线一路疾驶,50分钟后,京都就在眼前了。下了车,并没有看到很多的人,车站的人看起来并不急着赶路的样子,悠闲得不象我所知道的日本。车站西方脸孔的老外很多,服务人员也都会几句鸟语给他们指路。
买了一日乘车券坐着公交车在城里逛,发现京都的路很窄,一条大路连着无数的小巷。车窗外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雕梁画栋、长长的围墙及拱桥。从这一点说,京都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
我们本来想先去“邸园”的,听说那里可以看到很多艺妓,半路随大流下车去了“清水寺”,随心所遇,反正坐车不要钱。
清水寺是京都17座登录为世界遗产寺庙中的一座。走过长长的窄窄的茶碗小巷,两边都是卖扇子和磁器的工艺品商店。远远地便看见了新绿掩映中的大红的山门,山门的旁边是一座五重木塔。牡丹开得正艳,国色天香。清水寺的中心建筑当然是大殿,从一个角度看它仿佛由无数个木棍支撑着悬在一片新绿之中,全粟子色的屋身,这点很日本。
单瓣的樱花早已落了,两重的却正在开,一树灿烂,开在一片绿海之中,加上旁边的五重木塔,是我脑海中的京都印象。
出了清水寺,随便在路边的店里吃了点当地的小吃,干鱼荞麦面,鱼还对付,面是一点味道都没有。日本人的舌头不知怎么长的。
下午的目的地是“邸园”,所谓“邸园”并不是园林,而是一个商店街的名,因有很多艺妓表演的茶屋而闻名。下了车有点懵头转向,看见有一个神社,进去转了转,同志们兴趣不是很大的样子。我在找洗手间的当,忽然看见一个巨大的山门,探头一看,高高的台阶,里面别有洞天的样子。无心插柳,却成就了此行最难忘的一个片段。
这个地方叫知恩院,本不在我们的旅游计划之内,因为它并不在17个世界遗产的名单上。知恩院依山而建,气势磅薄,是禅宗的寺院。大殿可以入内观看。和国内不同的是,要脱鞋。因为殿内是草席铺地,房檐下也都是木制的走廊。大殿好大好大,当时有和尚在念经,大家都静静地坐在大殿里,轻风吹过,淼淼香火,青灯古佛,莲花底座。木鱼的声音似在空气里飘动一样。浮躁的心,就在那一刻,刷的一下静了下来。
我本不信佛的,却在那一刻感觉那大殿有一种神明的力量。就这样喜欢上了知恩院。那是一个有魂魄的所在。
没有在那里停多久,因为还要赶着去看金阁寺。17个景点中最有知名度的一个。倒了好几次车,终于到了目的地。没有太多的感动。一个园子一个亭子,要说有什么特别,亭子刷了金子,据说日本那时比较富有。
走了一天,才跑了3个庙而已。回来一问,都说知恩院最好。觉得那里才有京都的气息,闹市中的古刹,却又那样自然地和周围融为一体,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京都的府民们真是幸福,有这样的地方可以静心。
晚上下榻的宾馆里发现了两本睡前读物,圣经和佛经。我看了一会儿佛经,就睡了。
明天去奈良。
方脑壳正在学如何贴照片, 你再等等.
你的文章很精彩!不要吝啬,贴几张照片上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