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9,中国外交战略需大调整吗?zt

(2009-01-07 15:59:02) 下一个
2009,中国外交战略需大调整吗?
来源:中国国际战略网 时间:2009-1-7 8:58:37




中国“奥运外交”展现大国气魄

  编者按 1989年,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的实力显著增强,我们是否该对“韬光养晦”的战略做出调整?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一战略的现实意义呢?本报约请了两位专家撰文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应坚持“韬光养晦”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头脑发热,说什么“韬光养晦”是“鸵鸟政策”,应该放弃;我们现在有能力同美国“分庭抗礼”,或者“平分秋色”;中国人民一定要出一口恶气,等等。

  爱听“赞歌”可能是人之常情,但“赞歌”容易迷人,使人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国际上某些人精心谱写的“赞歌”,实际上是一颗新式的“糖衣炮弹”,要利用中国一些人的浮躁情绪和简单的“大国心态”,麻痹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他们大肆渲染和夸大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引起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惊恐,从根本上感到中国“威胁”和“挑战”的严重性,从而动员敌对中国的势力联手遏制中国崛起。

  虽然中国人民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扬眉吐气”,现在终于成为现实,这确实大快人心,让人自豪。但如果因此就不再谦虚谨慎了,要放弃“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狂妄自大,甚至想在国际上推行一、两个大国共管世界的方针,那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正中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奸计。他们早就说,中国韬光养晦政策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最大的国际战略欺骗”,中国一旦强大了,就要像美国一样“无情地追逐世界霸权”。

  其实,“韬光养晦”如果是经典意义上“卧薪尝胆”的现代版,或者是像刘备那样,为了复兴汉王朝,在处于弱势地位时对曹操玩的“韬晦策略”,那说出去就是最大的不“韬光养晦”。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明显的前提,即“决不当头”、“永不称霸”和“有所作为”。因此,本质上是不同的,说出去了也是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的。“卧薪尝胆”的核心是复仇,而且有特定的敌人。我国坚持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核心是“振兴中华”和“共同繁荣”,追求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它既没有特定或假想的敌人,更不是为了霸权。即使同美国这样喜欢称霸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方针也是要尽量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从战略高度求大同、顾大局和处理分歧。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的统一,是一种积极的方针。消极理解“韬光养晦”,容易陷入“无所作为”和被动,也不符合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显然也要相应加大和拓宽;在某些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等,还不能不承担和发挥某种“牵头作用”。但过分强调“有所作为”,甚至大肆鼓噪和吹嘘要“大有作为”,要推动中美“共管世界”,也是不现实和有害的。

  首先,这实际上是自不量力,充好汉,打头阵,很容易引火烧身。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也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要经过艰苦奋斗。其次,美国也绝不会真的愿意中国同它平起平坐,“共管世界”。更何况,如果真的要这样做,全世界都会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中国将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不利于我国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推行。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几乎是瞬息万变。冷战已结束快20年了,但冷战思维仍像幽灵一样在中国家门口徘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新保守派和日本的右翼,心里一直感到不舒服。他们最多只能承认中国是他们“利益攸关方”的小伙伴,是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言下之意,中国还没有“顺着他们走”。因此,他们始终没有停止拼凑“亚洲版北约”的努力,唯恐中国影响“光芒四射”,动摇他们在国际上和亚洲的“盟主地位”,总是利用一切机会牵制和遏制中国的兴起。

  十七大政治报告的结束篇提出四个“一定要坚持”,第一条就是要“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形势得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对全党全国方向性的要求和呼吁。因此,在我们扬眉吐气的大好时光,不仅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还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注意两者之间战略上的一致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要恢复汉唐雄风

  20年来,中国领导人严格遵循“韬光养晦”战略,对内发展经济,强身固体,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经过20年的务实低调,韬光养晦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事实上,“韬光养晦”的成功,正促使“韬光养晦”战略逐步淡出中国的历史舞台。虽然我们不会完全告别这个战略,但目前和今后的中国,将是国际社会的中国,中国将在发展与进步中,展现国际视野中的自信与责任,展现国际社会所信奉的能力与力量,而这个过程的起点就是2009年。

  第一,中国的作用和责任决定了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30年来,中国国际实力和地位的提升,尤其是2008年成就的获得和困难的克服,决定了中国要充分相信自己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2008年让中国人意识到,不能只关注国内的发展和过自己的生活。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触动全球各地的神经,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更加重大。这将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加自信、成熟、积极,韬光养晦因此也将逐渐淡出。

  第二,国家利益延伸海外需要中国展示能力与力量。中国国家利益已经延伸至全球各地,决定了中国要有能力和意愿来维护这些利益。2008年,国际上出现了能源安全、粮食危机、海盗猖狂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更需要中国展现国际社会所信奉的能力与力量。出兵护航索马里只是一个开始,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一个逐渐强大的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与力量。此外,韬光养晦强调的是外交为内政服务,但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的时代,仅仅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已经不太适合当前中国的内外形势。中国必然要在重视国内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因素对国内问题的影响和塑造。这种情况下,再用韬光养晦来指导中国外交战略,将会不利于中国在国际体系的改革与调整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中国外部利益的维护。以为只要搞好我们自己的建设,世界就会接受中国、认同中国,这种看法显然已经跟不上中国的发展。

  第三,国际社会需要一个积极、自信的中国。美国虽然为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美国自私本性决定了美国实行“家天下”的治理策略,结果导致世界怨声载道。与美国相比,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令世界耳目一新,虽然路漫漫,但中国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在朝核、伊核、达尔富尔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在能源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等问题上,中国的主张,都体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现在是我们发挥发挥国际作用的时候了。

  第四,历史使命决定中国要恢复汉唐雄风。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遗愿,决定了中国要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灵相通,都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而有威慑力的国家。这就决定了韬光养晦一定会淡出中国历史舞台,被一个以自信与强大为基础的战略所取代。2008年国际社会的整体评价,已经证明中国需要这样的战略,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正如有学者所称,2008年后,在整个国际社会中,恐怕只有 13亿人才相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总之,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之年,是中国开始告别韬光养晦,踏上强国之路的一年。当然,告别韬光养晦,并不代表中国放弃低调务实的外交,不代表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要趾高气扬,不代表中国要靠硬实力来威震世界,不代表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会干涉别人,不代表中国要牟取私利,更不代表中国会挑战美国霸权地位或与西方对抗。告别韬光养晦,是要树立自信和负责任的大国、强国形象,是要展现成熟稳重的大国、强国的力量。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