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习近平主义在新中国新阶段发端的历史必然性(续23)

(2014-08-30 07:04:25) 下一个


习近平主义在新中国新阶段发端的历史必然性(续23


 


美利坚的兴起(中)


 


金权势力与神权势力,实为一奶同胞,二者有一个共同特性:社会寄生性;二者的同中之异的是:神权寄生于人的大脑,金权寄生于人的钱包。


 


美国的国父集团深知神权和金权究竟是什么,故独立后和建国时首先把神权隔离于政权之外,然后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期利用外部金权势力到建国后消灭外部金权势力的完整过程。


 


谈西方金权势力,就不能不涉及犹太人。鉴于内容的敏感性,首先申明一点,下述内容,真伪不论,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关于犹太人的过往认知,与本人的个人认知无关。


 


美国开国元勋集团在独立期和建国时,早已非常清楚犹太人的宗教能量之大和犹太人的金权力量之强,所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杜绝犹太人大批前来美国。


 


不知拿破仑是怎样反思金权势力的,华盛顿是这样说的:他们(犹太人)在进行破坏我们的工作方面,比敌人的军队还要有效率。他们对自由的危害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的危害要比敌军严重千百倍。。。。值得赞扬的是,很长时间以前,犹太人已经被当成社会的害虫和美利坚福祉的最大敌人而被控制住了。


 


富兰克林在立宪大会上发言道:我完全同意华盛顿将军的见解,即我们必须保护这个年轻的国家免于受到从内部的影响和渗透。先生们,这种威胁就是犹太人。在随便任何一个国家,定居的犹太人达到一定数量,他们就会降低道德的音调,就会折损商业整合,就会因为他们自外于社会而拒绝被同化,就会蔑视和试图破坏我们以基督教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他们通过反对各种限制,建立国中之国。一旦被反制,如同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驱逐犹太人),犹太人就将通过金融置其于死地。在1700多年中,犹太人不断渲染被从祖国,他们称作巴勒斯坦被驱离的悲惨命运。但是,先生们,这个世界难道没有向他们支付费用吗?问题是他们也没有一直寻求回归。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吸血鬼,而吸血鬼是不能依靠吸血鬼生存的。他们必须生活于其他民族中间,他们必须隐匿于基督徒和其他非犹太人族类中间。如果不能在合众国的宪法中将他们排除出美国之外,那么,在200年之内,他们将会发展成很大数量,使得他们可以主宰这片土地,可以改变我们的政府形式,可以威胁我们的自由。而为了这片土地、共和政府和自由,我们美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如果不能排斥他们,那么,在200年之内,我们的后辈将会为他们劳作,而他们同时会在财会房中袖着手。我警告你们,先生们,如果你们不能永远排除犹太人,你们的子孙将会在你们的坟墓前诅咒你们!先生们,犹太人是无比固执的,即便离开了亚洲多少代,即便让他们在远离亚洲的地方出生,他们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与美国人的想法不一样,即便在我们中间生活10辈人也是不一样。豹子不可能变掉身上的斑纹。犹太人对这个国家是威胁,如果让他们进入美国的话。所以,他们应当通过这个立宪会议被杜绝。


 


杰弗逊说:犹太人即使被驱散,他们仍然形成一个国家,外化于他们居住的土地。”“上帝特选的子民就是奴役地球的人们,如果上帝果真有特选子民的话。


 


有人说上述说法出于伪造,但真伪无关本文宏旨,事实是,欧洲犹太金权势力在北美的操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通过代理人来隐秘进行的,并确实搞出了一个老鼠过街的时期。


 


可以说,汉密尔顿是欧洲犹太金权势力在美国国父集团中的"赫鲁晓夫"。


 


汉密尔顿于1757年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一个破落家庭,儿时在一个犹太学校学习,17岁左右到美国留学。


 


时势造英雄。智勇双全的汉密尔顿在独立战争中大放异彩,很快引起诸多高级军官的注意,纷纷找他当副官。1776年底,汉密尔顿任华盛顿的中校副官。很快,华盛顿所有的信件和作战命令均出于汉密尔顿之手,他还负责情报和交际,成为华盛顿的心腹。


 


1777年,华盛顿和英军交战累遭败绩,连首都费城都守不住。大陆会议里以亚当斯为首的很多人对华盛顿不满,私下活动,要撤掉华盛顿的总司令职务,换上华盛顿的上司,大陆会议战争委员会主席盖兹。盖兹在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中威名大震,只等待联络到足够多的议员后,向华盛顿发难。盖兹的一封密信适时被曝光,令其换总司令的阴谋在大陆会议曝光。密谋换总司令的议员们都不作声了,盖兹只得辞去战争委员会主席,改任东部军团司令。原来,汉密尔顿数天前去盖兹所部接洽部队换防,趁机搞到了他的书信。


 


汉密尔顿一石二鸟,既保了华盛顿,还赢得未来岳父斯凯勒的青睐。斯凯勒家族是纽约邦豪门,斯凯勒1775年被选为大陆会议的代表,后为大陆军北方军团统帅,因战绩不佳,大陆会议用盖兹取代了他。斯凯勒退伍后再次成为大陆会议议员。汉密尔顿粉碎了盖兹当大陆军总司令的阴谋,替斯凯勒出了一口恶气。


 


1780年,汉密尔顿与斯凯勒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成婚,决心从政,并于1782年被选为纽约邦的大陆会议议员。不久,汉密尔顿对不作为的大陆会议心灰意冷,辞职回到纽约,执律师业,并于1784年开办了纽约银行,主持重建毁于战火的母校国王学院,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同时开始串联、密谋召开立宪会议,结果众所周知,如愿以偿。


 


汉密尔顿被纽约邦选为参加制宪会议的三位代表,另两位代表见制宪会议不是讨论修订《邦联条例》,而是重修宪法,拒绝继续参与。因为会议规定,每邦至少得有两名代表才有投票权,结果汉密尔顿无权投票。


 


汉密尔顿是犹太金权势力的内应,他雄辩滔滔的提案试图把美国引到英国模式的道路上,被杰斐逊批为试图在美国制造出一个国王。


 


虽然新宪法不尽汉密尔顿之意,但终归达成了联邦掌实权的基本目的,所以积极谋划新宪法生效事宜。因为汉密尔顿在新宪法的确立过程中周详谋划,摇唇鼓舌,居功至伟,所以在纽约庆祝新宪法生效的游行中有人制作了一艘大船"汉密尔顿号"。


 


随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汉密尔顿任合众国第一任财长,诺克斯将军任陆军部长,杰弗逊任国务卿。新政府首当其冲的四件事是:战争债务,国家银行,人权法案,和首都永久地址。为了金权势力的利益,汉密尔顿坚决要把所有债务还清。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地运作,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一个报告,申诉建立国家银行的好处:国家银行可以通过吸收游散于民间的金银,并以此为储备发行纸币来增加生产资本。这相当于提请美国政府空手套白狼。


 


国会两院辩论后,很快通过了这个法案,提交华盛顿签署。


 


但是,国务卿杰佛逊坚决反对设立国家银行,其中心论点是宪法没有规定联邦政府有设立国家银行的权力。


 


华盛顿把杰佛逊的报告给了汉密尔顿。于是,汉密尔顿就此提出了政府有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的“隐含的权力”理论。他的立论很简单,因为宪法不可能规定政府的所有权限,只有概括性的条款,所以政府有一种由宪法条款引伸出来的权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宪法规定政府有权管理商业和航运,于是就可以由此得出政府有建立灯塔的权力。同理,政府有制订和执行税收政策的权力,由此可以得出政府有设立国家银行的权力。在汉密尔顿的敦促下,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签字同意成立中央银行,法律草案获得国会批准,实为中央银行的美国第一银行获得授权的特许运营执照有效期为10年,1811年到期之后,由国会决定是否延长其特许运营执照的期限。


 


美国独立战争导致债务危机,此时美联邦还未发现金矿,所以其黄金储备量低,须从外部引入黄金,也就是吸引私人资本。第一银行的股东,政府占百分之二十,其他股东均来自于欧洲大资本家。


 


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虽然是第一银行的股东,但是,新成立的美国联邦政府根本没有资金,只能向银行贷款认购100万美元的股票,承诺所欠贷款分10年还清。美国政府空手套白狼,却被狼给套住了。


 


外国投资者,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购买了价值约为710万美元的美国第一银行股票,足足占了1/3股份,结果,美国政府非但无法控制美国第一银行,而且没有货币发行权。显然,外部金权势力牢牢地控制了美国央行。他们用手中的黄金稳住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经济,同时也通过第一银行,稳稳地在联邦人民身上足足吸血二十年。


 


1811年,正值美国第四任总统、《美国人权法》的起草者麦迪逊执政第二年,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


 


当初,麦迪逊们曾极力阻止成立第一银行,但未获成功,结果与汉密尔顿绝交。麦迪逊当上总统后,自然是任由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而不再延续其经营权。


 


在第一银行运营执照被废除几个月之后,爆发了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战争持续了三年,期间,英军曾攻占华盛顿,火烧白宫和美国国会。


 


英军背后的金权势力目的非常明确,要打到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最后不得不屈膝投降,直到让他们掌握的中央银行继续运作为止。


 


果然,美国政府的债务很快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2700万美元,不得不于1815年屈服。麦迪逊总统在1815125日提出成立第二家中央银行,结果,美国第二银行于1816年诞生了。


 


美国第二银行得到了20年的营业授权,这次总股本提高到3500万美元,仍然是80%由私人占有,剩下的20%属于政府。和第一银行一样,外部金权势力牢牢地把握了第二银行的权力。


 


转眼到了1828年,时值最后一位参加过独立战争,又在赶杀印第安人的战争中和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功勋卓著的美国国父级总统(第七任)安德鲁·杰克逊就任。


 


美国第一位贫困家庭出身的总统杰克逊意识到,不仅美国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被美国第二银行所侵占,而且该银行又利用自己掌控的财政资源左右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政府的权力由此被银行家控制着。另外,美国第二银行更是使得工商界、企业界那些“精英”的财富进一步增长,从而造成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顺便说一句,美国的现状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历史重演,而且是公开地演


 


杰克逊一上台便致力于撤销美国第二银行的经营权限,他在否决美国第二银行经营权限的咨文中写道:该银行必须被废除,因为:它使国家的财政实力集中于单一的机构手中;它暴露出政府被外国利益集团所控制的局面;它使富人更富;它行使了过多职能,控制了国会议员;它给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优惠多于给南部和西部的优惠。


 


在美国第二银行经营权限到期的前4年,其总裁比德尔不断申请延续美国第二银行的经营权限,但他的申请却被杰克逊搁置到一边。比德尔被激怒了,他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要求旧的贷款到期必须归还,并停止发放新的贷款。比德尔企图以此迫使杰克逊屈服,使他同意延续美国第二银行的经营权限。


 


心狠手辣的杰克逊岂甘束手就擒?


 


在杰克逊与比德尔展开政府与银行间你死我活的争斗时,比德尔先前的“紧缩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导致美国进入1834年的短期衰退。


 


为抵制通货膨胀和银行的宽松信贷政策,一种与金银储备挂钩的金属通货在1836年发行了。杰克逊发布《铸币流通令》:凡购买政府土地的买家,都必须支付金属通货。结果造成了巨大的金属通货需求量。可是,当时许多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货币去换取金属通货。于是,大量面临金属通货短缺的这些银行纷纷倒闭,引起1837年的银行业大恐慌。


 


在大恐慌中,全美850家银行中有343家倒闭了,还有61家处于半倒闭的状态。比德尔所代表的银行机构把大恐慌和经济衰退归罪于杰克逊的经济政策。比德尔得意地以为,只要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就必将凸显出来,国会势必再一次恢复中央银行的营运。


 


然而这一次,比德尔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碰到的总统不是软柿子,最后,不但他的银行遭到“封杀”,而且商人和农民也都愤怒地指责银行不负责任。比德尔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83518日,杰克逊总统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这是历史上美国政府唯一的一次将国债降到了0,并且产生了3500万美元的盈余。


 


历史学家评论这一伟大成就为“这是总统最为灿烂的荣誉,也是他为这个国家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波士顿邮报》把这一成就和耶稣将放贷者赶出神庙相提并论。


 


1835130日,美国第7届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来到国会山参加一位国会议员的葬礼。一位来自英国的失业油漆匠理查德·劳伦斯悄悄地跟随着杰克逊总统,在他的口袋里有两把装着上好子弹的手枪。仪式结束后,劳伦斯守候在两根柱子之间,那里是总统的必经之地。就在总统经过的一刹那,劳伦斯冲了出来,在距离总统不到两米的地方开了枪,但是手枪炸了膛,子弹没有射出。这时,周围所有人都惊呆了。此时,戎马一生的67岁的杰克逊总统并没有惊慌失措,面对穷凶极恶的杀手,他本能地举起手杖自卫。这时,凶手已掏出第二把手枪开了火,结果仍然是个臭弹。


 


由于美国第二银行失去了政府这一大块存款资金,它的经营出现了困难。美国第二银行在1836年经营权限到期之后转到地方,在摇摇欲坠的状态下硬撑了几年。3年后,比德尔被迫下台,美国第二银行再也无力支撑,只好在1841年宣布倒闭。


 


杰克逊死后,他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美国第二银行“被杀”之后,便由各个州政府授予银行经营权,银行回到了分散的状态。


 


西方金权势力哪能善罢甘休,在此后70多年间一直与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博弈着,倒霉的和屈服的是谁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酒吧里的美国 回复 悄悄话 习近平主义在新中国新阶段发端的历史必然性(续24)

美利坚的兴起(下)


神权与金权的社会寄生性,决定了二者操弄世俗社会的持久性。世俗政权,不借助金权,很难将神权装进笼子,但借助金权,世俗政权最终往往为金权所掌控,因为金权的传承优势是政权和神权都难以匹敌的。

美国开国元勋集团在汉密尔顿死后,逐渐发动地方民主势力,反弱为强,直到杰克逊"杀死"受外来金权控制的中央银行--第二美国银行,将金融权归还给各州级政府分别操控。杰克逊所做的一切,史称"杰克逊民主"。

金权势力从萌生起就不惧一时一地的得失,施展借势弄势的拿手好戏,下了一盘很大很大的"民主"大棋,结果不但在美国如愿取得了胜利,而且通过掌控美国,在全球范围从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

金权势力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两条战线、多种手段。

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受金权势力掌控的私人中央银行,操控货币发行权。

两条战线,就是在经济战线上不断制造混乱,凸显建立一个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同时,在政治战线上不断操弄,伺机建成由金权势力掌控的中央银行。

多种手段,就是审时度势,明暗并进,不拘手段。

以下,侧重谈金权势力在美国通过操弄民主来建成一个私有中央银行的三阶段完整过程。

第一阶段、民主是个坏东西。

13个殖民地独立之后,美国国父集团达成了一个最深广的共识:民主是个坏东西!

诺克斯将军在写给华盛顿的一封书信里讨论谢司起义以及立宪的必要性问题时尖刻地道:“人民从来没有付出什么,至多不过极少的赋税。但是,他们看出了政府的懦弱;与富裕相形之下,他们直接感到自身的贫困和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决定使用自身的力量借以挽救自身的贫困。他们的信条是:‘合众国的财产是大家共同努力从英国人手中夺回的,因而它必须成为大家的共有财产。反对这个信条就是平等和正义的敌人,必须从地面上扫掉。’总之,他们决心取消公私的债务......这种人民可以组成绝望和肆无忌惮的团体......他们一旦发展到了这种程度,我们将不免要遭遇到一次反抗理性、反抗所有政治原则以至反抗自由名义的叛变。这种可怕的情形已威胁了新英格兰的每一个讲原则、有财产的人士,怎样才能避免无法之徒的强暴呢?我们的政府必须加强、改革或改变,这样才能保全我们的生命和财产。”

亚当斯指出:“以往所有时代的经历表明,民主最不稳定、最波动、最短命。” “记住,民主从不久长。它很快就浪费、消耗和谋杀自己。以前从未有民主不自杀掉的。” “民主很快就会倒退到独裁。"

《独立宣言》签名人拉什说:“民主是恶魔之最。”

执笔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费雪道:“民主是包藏着毁灭其自身的燃烧物的火山,其必将喷发并造成毁灭。民主的已知倾向是将野心勃勃的号召和愚昧无知的信念当成自由来泛滥。”

《美国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莫里斯说:“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

汉密尔顿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种疾病。”

麦迪逊说:“民主是由一副由动乱和争斗组成的眼镜,从来与个人安全,或者财产权相左,通常在暴乱中短命。” "民主制下,即便每一个人都是睿智的苏格拉底,纠合起来也是一帮群氓。"

杰斐逊说:"民主,就是让两匹狼来选择一只羊。"

总之,因为美国开国者们深悟民主的历史教训,深得民主的实际好处,深谙民主的个中门道,深惧民主的未来危害,所以为了杜绝民主危及社稷,首选在舆论上搞臭民主,其次在体制上确立共和,最后用法律禁绝孕生独裁者的温床—民主政治。这就是《独立宣言》只字不提民主、《美国宪法》只字不提民主、美国开国元勋们纷纷痛批民主,并明确宣示美国是代议制共和政体(a representative republic)的原因。

据载,当密商数月的立宪大会结束时,一位女士问富兰克林道:“博士,你们为我们设立的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富兰克林毫不迟疑地答道:“是共和制(republic),如果你们能保持住的话。”

第二阶段、民主的确是个坏东西!

金权势力既然无法操弄一个完整的美国,便借势乱之,试图分而治之。

一方面,金权势力根据美国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从经济上捆绑南方,制约北方。尤其是借州级政府主掌银行监管权之机,令地方银行泛滥,使得地方银行的数量从美国第二银行破产后的十数家,暴增到南北内战爆发前的1562家;另一方面,巧借宗教力量,从道义上操弄奴隶制议题,并通过具体解放黑奴达成损毁南方经济的目的,成功地激化了南北之间社会民意的普遍对立,致使北部解放黑奴的民主诉求与南部蓄奴的民主诉求达到了针尖对麦芒的程度。

如前所述,美国建国时已经把神权与政权切割开了,但杰斐逊等出于抗衡汉密尔顿等的需要,开始倚重宗教力量,故从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任上,宗教势力以民主的名义和方式在美国政坛上下泛滥开来,典型表现是:(1)很多州肯定和强化了某种官方宗教信念;(2)联邦政府带头倡导各种宗教信念,各种教派(包括天主教)的知名教士纷纷到各种政府机构中布道,盛况空前;(3)各种教派纷纷通过世俗问题操弄世俗政治。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和社会氛围中,法国青年法官托克维尔为了躲避七月革命余波的冲击,于1830年与好友古斯塔夫一起向司法部请假,请求去美国考察颇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

托克维尔生长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曾外祖父,著名法国贵族领袖梅尔歇布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挺身而出为法王路易十六担任辩护律师,因而被全欧贵族奉为偶像,后因辩护失败,自己也被送上断头台,连同托克维尔的外祖父也一并被处死。托克维尔的亲生父母则在度蜜月时被革命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只因等待处决时雅各宾专政倒台才虎口余生,但托克维尔母亲因此而惊恐终生。

如此家庭背景的托克维尔在美国各地走马观花9个多月,对美国各地的民主氛围印象深刻,激赏非常,回法国后撰写《民主在美国》(《DEMOCRACY IN AMERICA》)上卷,并于1835年发表,一番忽悠,反响热烈。

值得强调的是,托克维尔在美国走访的年月,美国开国的“老一辈资产阶级革命家”刚刚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在众多走马灯似的党派之争和宗教信念之争中,美国的地方民主自治已经开始出现偏向和乱象。在这一特定时段,地方民主看起来朝气勃勃,但在民主固有的内在动力驱使下,美国社会正兴冲冲地奔向内乱和分裂的险境(如同前苏东崩解前的“大好民主局面”一样)。这就是托克维尔一边赞美美国民主一边能够感受和预测出美国将会发生内乱甚或内战的原因。

神权和金权操弄世俗社会总是通过操弄社会热点问题开始的。当时,反对奴隶制是一个很好的乱局激化点。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向西扩张期间,每当西部新州成立时,以梅森-迪克森分界线为界的南方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之间便发生新开拓的州是否容许或禁止奴隶制的激烈争斗。

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开拓的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建州确定为蓄奴州。当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而南方仍然保留着禁锢人身自由的封建加农奴制度,导致南方与北方之间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异质化发展趋向。

开始,北部的资本势力与南部的封建势力相互力图调和,所以密苏里在1820年加入合众国时,南北双方形成了“密苏里共识”,即以沿着梅森-迪克森线向西延伸的36度30分纬度线为界,以南允许蓄奴,以北不许蓄奴,结果,密苏里成为蓄奴州,从马萨诸塞州分离出来的缅因州成为非蓄奴州,从而使得南北双方蓄奴和非蓄奴州的数目继续持平,因而双方在参议院的参议员数目相同。

然而,当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于1854年加入合众国时,民主党的道格拉斯(共和党总统提名人林肯的竞选对手)提案,要求取消密苏里共识的基本内容,结果他的提案于当年的5月30日被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和行政当局通过了。此举令蓄奴派和反蓄奴派的交锋开始加剧,以致在堪萨斯引爆了流血冲突。

这前后,两位经历一度非常相似,但命运非常不同的人物应运而起。

一位不太著名,叫布朗。

布朗于1800年生于东部的康州,大部分时间成长在西部俄亥俄州保留地。 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卡尔文教派信徒,反对奴隶制(不论黑奴或白奴)。布朗少年丧母,青年丧妻,与前后两任妻子共育有20个孩子,其中9个子女死于婴幼儿阶段。壮年时,全家族参与的20个农商企业(包括参与1830年代灾难性的土地大投机)均以失败得一贫如洗而收场。个人悲剧,家庭不幸,接踵事业失败而来的诉讼、破产、坐监等使布朗成为当时社会中失意者的典型。布朗越失意越笃信《圣经》,宗教变为他行为唯一的道德和法律准则。

1854年,当约翰?布朗听到堪萨斯州几百名蓄奴派暴徒攻入自由派的集合中心,杀害了许多自由派人士后,开始准备起事。据布朗的弟弟回忆,他哥哥发布命令的样子就像是一个国王。

1859年10月16日夜,布朗带领16名白人(包括他的3个儿子),5名黑人,袭击了哈泼斯渡口,夺取了政府的一个军火库。布朗起义军从当地富豪家中抓来人质,传话要奴隶们务必集合到渡口,他将带领他们穿过南方,沿途去解放黑人,直到达成消灭美国奴隶制的目的。但是,哈泼斯渡口附近的黑奴们显然无法投奔他。于是,他在政府的房子里设起障碍,因为外边每一个当地白人都有枪。

身在华盛顿的民主党总统詹姆斯?布坎南总统接到电报,认为马上就要爆发一场全面的暴动了。他急令在墨西哥战争中表现突出,如今告假还乡的李上校,让他率90名海军陆战队员前往镇压。李率部出战,速战速决,打死10名起义者,生俘布朗等7人,其余不知所踪。布朗被押出时,围观民众高喊着“死刑!死刑!”

在查尔斯顿的法庭上,布朗像圣徒一样凛然地对法官宣告:我的意图就是要解放奴隶……我相信,我为穷人而进行活动,并没有做错,而是做对了。

1859年12月2日,约翰?布朗以背叛弗吉尼亚罪被处以绞刑(他的同伴们随后也陆续被处以死刑)。

同日,在天色阴沉和寒风阵阵的北方,各州和联邦政府一律降半旗,建筑物上张挂着志哀的黑布或黑色装饰,全无平日宁静祥和的气氛。所有的教堂里钟声齐鸣,民众纷纷为布朗和他的同伴们祈祷。

临死前,布朗说,我坚信,这邪恶土地上的罪行只有用血才能洗净。他的话很快就被血流成河的南北内战验证了。

另一位非常著名,是林肯。

林肯出身寒门,大半生一再失意,一再破产,一再欠债,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病,引致林肯精神崩溃,卧床6个月。

后来,林肯,如同汉密尔顿转世,娶了一个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的丑女儿玛丽,命运就此巨变,从1856年争取共和党副总统提名得票不足100张,到4年后(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对于自己的婚姻交易,林肯自己也承认:“婚姻是坟墓,时间对我已经没有意义了。”

林肯当上总统,标志代表南方农场主和奴隶主的民主党争取“蓄奴的民主权利”的失败,演变为南方农场主和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借口。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乔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联邦, 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

美国内战才刚刚开始,林肯就迫不及待地替控制着美国好几家铁路公司的岳父谋取铁路开发经营权。首先,林肯宣布大铁路的建设开始,并且亲自选定了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城作为这个新铁路线的起点,目标是穿越西部,到太平洋去,由此,掀起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高潮,让岳父和自己赚得盆溢钵满。

美国内战爆发前后,南方得到了英法等国金权势力和受金权势力操控的王权势力的明确支持,亟欲扭转颓势的林肯向俄国沙皇求救。于是,就有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接到林肯求救信时的一句妙语:“在我们打开这封信或知道它的内容之前,我们将事先同意它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1863年9、10月间,亚历山大二世派东西两支舰队分别驶向纽约和旧金山。对于俄国及时驰援,一位美国后人评论道:“他们是在南方正处于高潮而北方处于低潮时来到的,他们的出现造成了英国和法国的犹豫不决,最终给林肯扭转局面赢得了时间。”

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和种种益处,遂于1862年9月22日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大致内容是: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换句话说,如果南方叛乱者及时放下武器,南方诸州的奴隶制仍可保持。解放黑人的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黑奴逃往北方。

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准备支持南方的干涉计划。

林肯政府还实行一系列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万黑人报名参加北方军队,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4.74公顷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同时,林肯政府严厉镇压反动分子,清洗军队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开始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从而,增强北方的兵力。同时,林肯调整了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格兰特为全军统帅。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歼灭南军2.8万人,成为内战的转折点。从此,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的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

美国内战的惨烈是精心动魄的,这一点仅从双方的伤亡情况便可略见一斑。4年之间,双方伤亡总数97万,占总人口的3%,其中双方死亡人数共达72万人。

1865年4月9日,当年剿灭布朗圣战的李将军所部—南军北弗吉尼亚军团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被迫向北军主帅格兰特请降。


李将军对饥肠辘辘的部下告白道:“我无需对身经无数恶战、却始终坚贞如一的勇敢幸存者们说,我同意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不信任你们,只是感到英勇和忠诚是无法补偿继续战斗会招致的损失,所以我决定避免无谓的牺牲。我永远敬佩你们对自己国家的坚贞和忠诚,并永远铭记你们对我本人的宽宏大量,我在此向你们全体深情地道别。”

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消息立刻传开。4月17日,南军的约翰斯顿与谢尔曼在北卡罗来纳的达拉姆村进行了投降事宜的协商。不过,此时讨论的已经是整个南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大问题了。18日,南部同盟新任陆军部长布莱肯里奇一起参与了会议,并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很快,这张军事投降文件就被认为是南部同盟承认失败和回归联邦的象征。

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曾经说过:“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在我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我看见未来的一场令我颤抖的危机正在向我们靠近,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安危颤栗不已。金钱的力量将继续统治并伤害着人民,直到财富最终积聚到少数人手里,我们的共和国将会被摧毁。我现在对这个国家安危的焦虑胜过以往任何时候,甚至是在战争之中也是如此。”

由于林肯打破了各种金权势力“分而治美"的计划,李将军向格兰特将军投降的5天之后,如释重负的林肯到华盛顿的福特剧院观看表演,被一个颇有名气的犹太男演员布斯用一把大口径手枪近距离击中,并于第二天死去。
布斯暗杀林肯后仓皇出逃,于4月26日在逃亡途中被击毙。在凶手的马车里,发现了很多用密码写成的信件和犹太人犹大?本杰明的私人物品。这个犹大是当时南方政府的战争部长和后来的国务卿,也是南方金融方面的实权人物,与欧洲的犹太大银行家们过从甚密。他后来逃到了英国。林肯刺杀事件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大规模的阴谋。参与阴谋的可能有林肯的内阁成员、纽约和费城的银行家、南方的政府高官、纽约的报纸出版商和北方的激进分子等。

4月23日,约翰斯顿和谢尔曼再次签署了共同声明,为最终结束南北分裂铺平了道路。两个月之后,密西西比州西部最后一支南军部队放下了武器,历时4年的血腥战争就此结束。林肯、格兰特为首的北方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美国内战终止,共和制的合众国恢复统一。

美国内战的破坏性是空前的。其中,破坏最严重的是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家乡所在的密西西比州。内战之前,该州在全美富裕榜上名列第五。内战期间,该州60%的白人青壮年被杀,90%的城镇和种植园化为灰烬,平民的私有财产损失殆尽。战后,密西西比州不仅在全美最贫困的州中名列第一,而且这种贫困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美国开始称霸世界时。

美国人幸运地躲过了“民主”地分为南北两方之劫后,方信老人(开国元勋集团)言:民主的确是个坏东西!

第三阶段、民主是个很坏的好东西!

如前所述,美国开国前辈们几乎众口一词地反对民主,并非常明确地为美国建成了共和政府。从美国建国到整个19世纪,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官方和社会主流一直坚持着敌视民主政府的观念。例如,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外交官罗威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主制赋予每一个人成为滥权者的权利。”同期,英国政治家托马斯指出:“我长期以来一直确信,纯粹的民主机制定然早晚会毁掉自由,或者毁掉文明,或者同时毁掉自由和文明两者。”英国的埃克顿勋爵道:“这个流行的魔鬼民主是多数人或者多数党的暴君,是靠暴力和舞弊,而非永远靠选举而实现的大多数。

无论如何,惨烈的美国内战,如同后来的中国内战一样,客观上决胜出一支能征惯战的王者之师,并在20世纪即将到来时策动美国崛起奠基之战--美西战争,打出了争霸世界的底气来。

金权势力借势布局,试图通过扶植"听话"的总统来达成掌控美国金融的目的。

1900年,美西战争英雄罗斯福被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金利选为副总统竞选搭档。罗斯福不知疲倦,旅行数千英里,到处讲演,批驳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詹宁斯脱离国际的自我孤立主张,赞美共和党推崇个人价值等传统美德。罗斯福热衷讲演,言辞生动,极富感染力。大选结果,麦金利与罗斯福组合以绝对优势胜出当选。

总统麦金利尚未养成国际观,正为国内腐败问题所困扰。副总统罗斯福认为,帮助古巴等国实施“民主”符合美国利益,于是推动了一项普拉特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严格限制古巴自治政府,同时对古巴私人资本和古巴私人资本的美国后台老板提供鼓励和保护。结果,古巴的社会精英们中饱私囊,贪渎腐败,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以致1934年美国另一位罗斯福总统不得不终止了该宪法修正案。然而,为时已晚。古巴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定型和积重难返,而为富不仁的一方包括众多操控古巴经济命脉—制糖业的美国投资者。这就是后来古巴革命发生并赶走美国人的社会背景,也是古巴革命成功后美国武装干涉古巴的缘由。(相似的情形在蒋介石当政的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更大规模地重演过。

老套的总统麦金利不知成了谁的绊脚石,结果突遭暗杀。副总统罗斯福马上“扶正”。由于转当总统第一年立足未稳,罗斯福在国内政策方面延续了麦金利的保守政策,同时对外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强势做法。

罗斯福入主白宫后,掌控了原本与大财团过从甚密的行政当局,开始时明智地采取了避免与大财团立即冲突的策略,表现得很像一个“听话”的总统。

1902年初,罗斯福已经进入情况,说服国会创立公司委员会,用于管制大企业,然后以起诉金权势力在美国的主要代理J.P.摩根北方信托公司作为反托拉斯的突破口,向金权势力发起有力打击,此举震撼了全美国。同年,德国犹太人瓦博格被金权势力安排在美国结婚、定居,负责操弄建立美国中央银行事宜。

摩根公司强烈谴责总统,不是因为罗斯福的举动内容,竟是谴责罗斯福无预警的不绅士的突然袭击行为。

按道理,出身富豪家庭的罗斯福怎么都不可能“背叛”富人阶级,也不该是针对财团的改革者,但实情是,他有一个视扶弱助贫为美德的父亲,从小就以父亲为荣,青年时遵从父亲的教诲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牧场度过了几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牛仔时光,因而被称为牛仔总统。作为曾经的牛仔,罗斯福深知劳动阶级的甘苦,养成了敬重美国白人劳动阶级的观念。当然,敬重归敬重。罗斯福不仅对富豪们保持警觉,而且对劳动阶级中的无产者也同样保持警惕。他说:“我们对有产者罪恶的谴责与对无产者罪恶的谴责应该同样多或者同样少。”这一点多像古希腊进行梭伦改革时的梭伦!

罗斯福提到,他痛恨资本主义无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资本的贪婪最终会促发流血的美国革命。这一点又多像梭伦改革前的社会背景。

从1901年入主白宫到1909年第二个总统任期结束,牛仔总统罗斯福起诉过超过40个大公司。鉴于美国市场上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弊端丛生,为害甚毒甚深甚广,尤其是广大劳动阶级受害最巨,罗斯福因而推动和签署了许多法律来保障广大民众的消费者权益和人身安全。这一系列改革做法令富豪阶级对大选时支持过罗斯福后悔不迭,以致后来达到又有人行刺牛仔总统的地步。斯福罗某次参加完葬礼,杀手迎面而来。刺客掏出的第一把枪射击时卡壳,再掏第二把枪时,又是臭弹,福大命大的前美国英雄再显当年勇,上前与刺客搏斗,这才在周围随行人员的协助下制服了刺客。刺客后来被证实有“精神问题”。这一幕幕与当年杰克逊的遭遇如出一辙。

作为一个鹰派好战者,罗斯福喜欢引用一句非洲谚语:“轻声说话,手握一根大棒子。(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他的外交信念是,美国应该强大,时刻准备在全球保卫美国利益,其外交政策相应地是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积极推广西方价值(包括民主新信念)。例如,1904年,当拉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欠欧洲债务难以偿还,意大利海军开进加勒比海索债时,罗斯福向多米尼加共和国施压,逼迫多米尼加向美国求救,结果美国取得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关税的征收权,并据之设计了一个摆平欧洲干涉的债务偿还计划,将拉美变成了不容其它列强插手的美国后院。

1906年,德国和法国为控制北非摩洛哥而闹得不可开交,几乎要大打出手。罗斯福又出面居中调停,据说此举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延后近10年。

牛仔总统眼见墨西哥、古巴、菲律宾和波多黎各照搬“美国民主”的喜人“乱象”,很快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逐渐由暗到明地在更广范围宣传起“美国民主”新信念来。很快,美国就在20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成为全世界所有民主斗士们(包括无产阶级民主的引路人列宁)向往的圣地,成为各种类型的民主斗士们的基地和大本营。

罗斯福总统第二个任期结束前亲自挑选塔夫脱作为自己的后继人。塔夫脱曾许诺贯彻罗斯福的既定政策,但塔夫脱上台之后则转变得越来越保守,致使共和党内的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矛盾激化,政争甚至变得粗俗不堪。罗斯福攻击体重300多磅的塔夫脱“脑容量比一只几内亚猪还小”。塔夫脱称呼罗斯福为“造谣惑众者”。1912年,某些激进派人士主张成立以罗斯福为核心的第三党。最初,罗斯福拒绝了组建第三党的建议,后来经与塔夫脱当局的一系列交锋,罗斯福变为同党总统的强硬对头。由此可见,在美国大选中,候选人当选后“食言而肥”是早已稀松平常的现象。

1913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内罗斯福和塔夫脱鹬蚌相争,罗斯福虽然力压塔夫脱,但结果被金权势力暗中大力扶植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尔逊渔翁得利,后者以超过2百万票的差距击败了罗斯福而胜选。

罗斯福败选之后,无法帮美国在世界范围操弄民主了,但却不妨碍他在国内宣扬民主。1912年1月21日,能言善辩的罗斯福在俄亥俄州立宪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长篇讲演,题目是《民主宪章》(A Charter for Democracy)。他在讲演中旗帜鲜明地与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唱反调,宣称“我相信纯粹的民主制度。我赞同林肯并感同林肯所说‘这个国家及其国家机构,属于居住于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无论何时,只要人民厌烦现存的政府,人民就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去改变它’。”他还号召:“我们认为,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我们的政府从政治受金钱控制下解放出来。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提倡,所有政府机构应该成为人民手中掌握的武器,应该让人民的代表者们更容易和更负责地服务于人民的意志。”罗斯福进而主张:“这个国家应如林肯所说属于人民,所以,能够强国富民的所有自然资源也应属于人民。为了保存国家和自然资源属于人民的国家职责,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垄断是控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础,如果不能保证垄断造福于人民,则国家富裕对人民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看今朝,美国富人们豪宅处处而大多数美国民众仍将居者有其屋视为“梦想”,深明美国“内情”的罗斯福的话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不论罗斯福的演讲多有煽动性,任何美国人或任何美国富豪阶级的“叛逆”都无法撼动美国先贤们设立的社会结构和“三伙富豪和精英”集体主掌中央政府强权的架构,因为美国人民既然没有一个休戚与共的社会共有和共享的经济基础,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影响上层建筑的实力和权力。

当一战开打时,已经下台的罗斯福对威尔逊的中立政策嗤之以鼻;后来美国宣战时,罗斯福喜不自胜,将5个儿子全部送上了战场。1918年7月14日,罗斯福最小和最钟爱的儿子战死疆场,令罗斯福的好战态度丕变。在不出6个月的1919年1月6日,罗斯福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威尔逊是金权势力选定、辅佐、资助的学者型总统。威尔逊生长在南方,儿时亲眼目睹了民主引致美国惨烈内战的血腥局面,故有感而提升了“民主”这一信念武器,令拥抱美国民主的世界各国进入一轮又一轮民主动荡而无法从民主的漩涡中抽身,从而令美国坐享他国民主动荡之渔利,所以后来被公认为美国最杰出总统之一。

1913年12月23日,威尔逊签字批准了美国国会通过的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金权势力重又在美国建成了一个受金权势力控制的私有中央银行。

美国国会议员查尔斯?林博格曾经评论“联邦储备法”道:“这个法案建立了地球上最大的垄断托拉斯。当威尔逊总统签署这个法案时,金权控制下的隐形政府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并合法化了。新法案将会制造通货膨胀,当托拉斯需要通货膨胀时。从现在开始,衰退将会被科学地制造出来。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合法犯罪就是此一银行和货币法案的渗透。”

在金权势力的运作下,威尔逊当局的执政信条是:"借钱或投资給任何一个国家的资金,到头来一定要占有並且统治那个国家才行。"

在金权势力的左右下,威尔逊在一战的头三年让美国保持中立,与战争双方同时“平等”交往,让金权势力大发战争横财,待战局明了,宣布加入战胜者一方,大摘“桃子”。

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大会上,威尔逊总统向全世界发出了“伟大呼吁”:“为了民主而促进世界安全。"

但是,作为曾经的金权傀儡,威尔逊晚年对于自己批准建立美联储的忏悔是:“我一时失策,把美国推向了毁灭之路。一个伟大的国家已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美国政府变成了“由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操控之下运作的政府”。

显然,威尔逊悔之晚矣。

1928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正为民主这个新而美的东西浴血内斗,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美国战争部公布的军人训练大纲第2000-25条关于民主的定义却是这样表述的:“一种大众政府。权威来自民众大会或任何其它‘直接表现’形式。导致独裁。关于财产的态度是共产主义的,忽视财产权。关于法律的态度是由多数人的意志主导,不考量各种结果 。导致煽动行为,作奸犯科,蓄意蛊惑,诱人不满,无政府状态。”这份训练大纲还写到:“我们的宪法之父们熟悉独裁和民主的长处和弱点,用坚定不移的信念规定了一个代议共和制政体。他们对共和和民主作了非常清晰的区别,而且反复强调他们建立的是一个共和政体。

到了1932年,迫于压力,上述民主定义被从训练大纲中除掉。美国军方不再宣扬民主是个坏东西。据载,1936年,当参议员赫莫去参院听证时,想找一份原来的训练大纲全本都办不到。

事隔三十几年后,一名美军军官鲍尔在1973年10月刊登在《军事评论》上的文章中披露,当年训练大纲除去民主定义的压力“来自隐秘的公民们”。

1940年,属于民主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介入二战时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大会上讲演,发出了对美国人民的劝诫,美国“必须成为民主的伟大军火库”。军火库是什么东西?里面储存的是杀敌的弹药和武器。显然,美国有识之士们已经彻底悟出了“美国民主”的妙用,即输出民主可以不战而乱人之国甚或屈人之兵的战争潜力。

1952 年,美国军方不仅不再敌视民主,反而正式开始为民主唱赞歌。例如,美军战地手册21-13条“士兵指南”是这样阐述的:“因为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民主政体(a democracy),所以人民的多数决定我们的政府将如何组织和运行。”

美国人民的多数果真能够决定美国政府的组成吗?2000年美国大选,布什在自己弟弟当州长的佛罗里达州只比对手高尔多得537张选票,自然出现计票争议,大选难产36天。后来,最高法院判定布什赢得佛州的选民票,从而赢得了该州全部27张选举人团票,最终使布什以5张选举人票的优势战胜了高尔,但是,布什在全国范围获得的普通选民票却比高尔少54万张。显然,全国大部分选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多数选民的选票变得毫无意义,“民主”变成了空头支票。小布什的“共济会兄弟”高尔也“高风亮节”地放弃了据理力争的权利和机会。就这样,美国最高法院的5位大法官在否决其他4位大法官之后将小布什“民主”地“判”给了美国人民当总统。这就是互联网上一些美国人一直拒绝称呼布什为总统的原因。小布什当政8年造福了哪些美国人的呢?期间,美国又给世界造成了哪些正面影响了呢?引用一句美国老话就是:“事实会说话。”

在美国政府和美国军方曲解美国政体的过程中,美国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批评这种刻意歪曲民主并为民主唱赞歌的言行,并披露其可能给美国造成的有害后果。

1939年,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和玛丽警醒民众:“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立宪大会都没有官方声称美国是民主政体。”

1961年9月17日(宪法日),美国约翰.罗伯特协会的创始人罗伯特发表了题为“共和与民主”的讲演。他的著名呼吁是:“这是共和,不是民主。让我们保持共和政体的方向!”

然而,诸如上述努力根本无法阻止美国政府和美国军方关于民主的欺骗性宣传。

美国小学生上学对国旗宣誓效忠的活动始于1892年。最早的誓词是这样写的:“我对我的旗帜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宣誓效忠。一个国家,不可分裂,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这种宣誓活动的一个关键点是使每一个美国人从小就知道,他们生活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国家中,为了保持自由和正义,共和国千万不能被分裂,像美国内战前后那样。

1954年,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为了对抗共产主义,誓词里增添了“在上帝之下”这个短语。

多年前,美国加州一个无神论者向法庭上诉,称誓言中“在上帝之下”这句话违宪,且有灌输宗教信念之嫌,违背美国宪法中政教分离的精神。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随后做出裁决:“效忠誓词”违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取消“效忠誓词”活动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美国人以后从小就不认识自己的国家是共和政体,而会像其它国家的人们一样,误以为美国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民主政体,误以为美国从来就是民主国家。这一做法与当年美国军方从训练大纲中针对成人除掉“民主”的定义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一次“从娃娃抓起”了。

2000年宪法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宪法中心的奠基仪式上高度评价当年在宪法上签字的国父们“深明他们为之努力的任务之艰巨:去创建一个代议制民主政体(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就这样,历经百年,《美国宪法》明确规定的代议制共和政体(a representative republic,在行文、根基和框架等基本条件未变的情况下,活生生被指鹿为马,被忽悠成“美国民主”,成功地欺骗全世界各国人民(包括美国人民)近百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