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bin

作者的话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保健杂韵》。希望感兴趣的乡亲读了之后,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一些了解。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
正文

????????加拿大简史????????

(2024-08-19 09:46:18) 下一个

加拿大簡史

 

加拿大在地理上:

加拿大的領土面積達998萬4670平方公里,為全球面積第二大國家,亦是發達國家之中的領土面積最大者,加拿大的海岸線是全世界最長。該國首都為渥太華,全國五大城市2016年都會區人口排序;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卡爾加里、埃德蒙頓。[9]十個省和三個地區組成加拿大聯邦。

加拿大制度上:加拿大是實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國王查理斯三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雙語國家,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地處高緯度及地廣人稀,該國一直奉行積極吸納外來移民的政策,以至人口亦以移民為主,有近五分之一的國民於國外出生,是世界上擁有多種族及文化最為多元的國家之一。

 

那麼加拿大這片土地如何形成今天的局面?簡單瞭解加拿大的前世今生,請看我編譯整理的加拿大簡史。

 

如果把加拿大的歷史看當一輛時代的列車,加拿大的簡史就是列車時刻表;那麼她的始發站就是白令海峽,時間是上個冰川時期(約在兩萬年至兩萬五千年前結束),為了便於記憶我們權當是兩萬年前。乘客呢?是亞洲蒙古人。

 

這裡得介紹一下什麼是冰川時期。

 

自地球誕生以來,地球上的氣溫冷、暖時期交替出現。地質科學家把冷的時候叫冰川時期,稱暖的時期為‘溫室期’。科學家估計,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超過85%的時間是溫室期。冰川時期,冰層覆蓋了地球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同時,由於較多水分儲在冰塊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較低了,有的地區形成滄海桑田的局面。冰河時期時間可以維持超過一百萬年,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曾出現過十一次,上一個冰河時期稱為“大冰河時代”,發生於距今一萬八千年前,結束於一兩萬年前,當時地球約三分之一的陸地被覆蓋在240米厚的冰層下。冰河時期期間,溫度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這些被迫遷移(或是主動遷移)的物種包括亞洲蒙古人。他們經過封凍之後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此後他們的子孫後代在美洲大陸繁衍生息至今。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地理名詞——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現在屬於美國的阿拉斯加州(State of Alaska)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東與加拿大接壤,另三面環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現在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峽與西伯利亞相望,但在上個冰川時期,凍結的白令海峽將阿拉斯加與西伯利亞陸路相連。

 

加拿大歷史列車時刻表:

 

始發站:白令海峽/阿拉斯加;

時間:20000年前;

乘客:亞洲蒙古人。

人數:不詳。反正這些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著人,經過兩萬年的繁衍生息,遍布整個美洲大陸,不同的土著群體形成。

 

下一站:紐芬蘭;

時間:公元1000年

乘客:來自格陵蘭的北歐探險家,由萊夫·埃里克森(Leif Erikson)領導,在紐芬蘭短暫定居。

 

下一站:魁北克地區;

時間:1534年

乘客: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帶領的探險團隊

 

注:卡蒂埃受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之命,要尋求一條通往亞洲的致富之路。雅克·卡蒂埃當年是第一位被證實曾經進入加拿大聖勞倫斯河流域的歐洲白人。他是第一個描述和繪制聖勞倫斯灣和聖勞倫斯河沿岸的歐洲人,他以他在斯塔達科納(魁北克市)和霍切拉加(蒙特利爾島)看到的兩個大定居點的易洛魁人的名字將此地命名為“加拿大之國”。並將她奉獻於法蘭西國王。此後,“New France,新法蘭西“ 誕生。沿著聖勞倫斯河上溯,他們進入了今天的大湖區,自大湖區他們繼而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進入墨西哥灣沿路經商建立定居點。經過幾代人艱苦奮鬥,1712年,新法蘭西達到鼎盛時期,由五個殖民地組成,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行政管理;分為魁北克地區(現在被稱為魁北克市周圍)、三河和蒙特利爾地區;哈德遜灣;東北部的阿卡迪亞;紐芬蘭島的特雷新月;以及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它從紐芬蘭延伸到加拿大草原,從哈德遜灣延伸到墨西哥灣,遍及北美的所有五大湖地區。其中加拿大是最發達的殖民地,

 

下一站:魁北克市;

時間:1608年;

乘客:法國探險家、航海家…

塞繆爾·德·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

注:塞繆爾·德·尚普蘭從1604年到1607年,參與了佛羅里達州北部第一個歐洲永久定居點阿卡迪亞皇家港(1605年)的探索和創建。1608年,他創建了法國在今天的加拿大的第一定居點,現在是魁北克市。尚普蘭是第一個描述五大湖的歐洲人,並出版了他的旅行地圖。尚普蘭禮賢下士,深入群眾與當地土著人民打成一片。他從當地人和生活在原住民中的法國人那裡學到很多東西用於法國定居點的建設。他與當地的蒙塔尼亞和因努土著人建立了長期友好關係,後來又與渥太華河、尼皮辛湖和喬治亞灣的其他部落以及阿爾岡昆和溫達特建立了長期關係。

 

下一站:歐洲/北美;“七年之戰 Seven yeas war“戰場

時間:1756-1763

乘客:英國人和法國人。

注:歐洲大陸上英法兩國爆發“七年之戰“,戰火延至北美,北美的法國人和英國人也為宗主國效力參戰。最後法國不敵英國。法國將幾乎所有新法蘭西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

 

下一站:加拿大地區

時間:1775-1783年

乘客:忠於英國的保皇派人。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導致大量忠於英國王室的美國人主動或被動地人遷入加拿大。

 

下一站:英國/加拿大

時間:1791年

乘客: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憲法法案,將魁北克分為上加拿大(英語區)和下加拿大(法語區)。

 

注:1791年憲法法案(英語:Constitutional Act 1791,法語:Acte constitutionnel de 1791 ), [1]是英國喬治三世在位時期通過的一項英國國會法令。該英國國會法令將原來的魁北克省劃分為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上加拿大和以法國裔居民為主的下加拿大。另外該英國國會法令還規定凡是達到相應財產資格的人均可參與投票。

 

下一站:美國/加拿大地區;

時間:1812年

乘客:美國人和英國人。

注:1812年戰爭(英語:War of 1812),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美英戰爭(American-British War),是美國方同盟與英國方同盟之間發生於1812年至1815年的戰爭。 名義上是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然而英國軍隊有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原住民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年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侖,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對美國國會大廈和白宮進行了名為華盛頓大火的焚燒行動。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的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簽署根特條約:使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此後整個十九世紀中,英美兩國基本上能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侖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徵美國海員服役。

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佔領。

 

 

下一站:1867年

注:1867年英屬北美法案

 

《英屬北美法案》於1867年3月29日獲得御准,並於1867年7月1日生效。該法案將加拿大、新斯科捨和新不倫瑞克這三個獨立領土統一為一個統轄區,稱為加拿大。為英屬北美的其他殖民地和領土提供了談判加入聯邦的規定。該法案將加拿大省分為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渥太華與省政府的立法機構一起成立了一個新的聯邦政府和議會。該法案規定,該領地仍處於英國君主的主權之下,並作為加拿大的憲法,直到1982年。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加拿大作為國家的雛型。此後,馬尼托巴、不列顛哥倫比亞和愛德華王子於1870年至1873年間加入聯邦。艾伯塔和薩斯喀徹溫在1905年成為省。紐芬蘭1949年加入聯邦。

 

下一站: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賦予加拿大立法獨立。

注:1931年12月11日,英國通過威斯敏斯特法令,令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此時國家元首依舊是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且英國國會依舊掌握有加拿大的修憲權。

 

下一站:1947年加拿大國籍法創建了加拿大國籍,使得加拿大人擁有獨立於英國的國籍。

 

下一站:1969年官方語言法*確立了英語和法語為加拿大的官方語言。

 

下一站:1982年憲法法案使憲法歸加拿大所有,賦予加拿大完全的主權,並確立了《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

注:1982年3月29日,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御准法律,將加拿大憲法修憲權移交加拿大國會,自此結束加拿大與英國之間特殊的立法關係。

 

下一站:1980,1995 魁北克舉行兩次關於魁北克事務公投關於魁北克獨立的投票,結果均決定留在加拿大。

 

現在的加拿大由聯邦自由黨特魯多二世執政黨。查理三世,查爾斯三世(英語:Charles III;1948年11月14日—),全名查爾斯·菲利普·亞瑟·喬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現任英國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國王的頭像已經印到新出廠的加拿大銀幣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