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1月5日上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0201
主题:和谐世界与美国霸权的矛盾
主讲人:丁一凡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金灿荣教授
主持人:丁一凡教授写过很多书,干过很多事,曾经作为光明日报的记者驻法六年,写过很多理论的东西,涉及很多方面。丁一凡教授学养很深,他去年的著作《美国批判》对美国霸权的分析很深刻,超过了一般的学者。
从国际关系的研究来讲,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面上的,另一个要深入到各个国家。国家研究比较难,其中不好理解的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了解美国,最大的挑战是了解中国自己,我们虽然生活在这个国家里但是对自己也不是很了解。
世界发展研究所每年要出一本书——《世界发展状况》,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已经出了十多年了。阅读这本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追踪中国议题的演变,追溯中国每年对重大问题意识的演变。这本书动用了很大的力量,专家的观点深刻而不尖锐,比较平稳,这对研究中国外交的思想演变非常有用。这个研究所在对外交往方面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外国人都想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演讲。我愿意推荐这本书给大家看,它的价值主要是参考,它能让你知道我们的主流主要在看什么,在关注什么问题。
中国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是非常有前途的,大家对此要有信心。我记得昨天有人对张宇燕教授提出有关和谐世界概念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太书生气。外界认为中国的外交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对外的、比较虚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是中国的核武器在去年实行了更新换代,达到了能够完全摧毁美国的程度,可以与美国人拼命,可以威慑美国;第三部分就是具体的利益争夺,该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而我们作为学者就是要将第一部分说圆了,让外国人去分析,去争辩。
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丁教授的讲座。
丁一凡教授:
一、和谐世界的概念
今天我想将和谐世界与美国的霸权战略和目标连接起来,因此我的主讲题目就定为和谐世界与美国霸权的矛盾。和谐世界实际上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尽管外国的专家说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中国想打着和平的旗号崛起。
学过国际经济的人都很清楚,实际上“和谐世界”这个概念很早就已经有了,并非是我们发明的,和谐世界的概念是与经济学的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国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之间的来往,最多最常见的实际上不是战争,而是商业与贸易来往,在交往之中产生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这种理论相信,通过自由贸易,世界自然而然会走向和谐。原因在于他们相信人是一种经济动物,有一定的理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他们看来,战争、抢夺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是代价极大的,现在美国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就是反自由主义理论的。
经济自由主义有两个前提:一是相信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二是相信每个国家有相对的比较优势,这些国家之间通过自由贸易就可以提高每个国家的福利。这个理论出现得比较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大家公认了。现在我们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讲的降低关税、促进贸易等,这些政策的基础就是自由贸易理论,而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则是相对比较优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国家比较适合生产棉花,而另一个国家比较适合生产自行车,如果每个国家两种产品都生产的话,效率就会比较低,生产一种产品就会耽误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如果按照自然的比较优势,这两个国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生产自己有相对优势的那种产品,之后通过贸易往来,互相交换,最终他们所得到的产品就会比两种都生产时得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比较优势理论当时主要是由斯密、穆勒、李嘉图等英国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理论,如果各个国家能够最终达成自由贸易,就会实现各国的利益和谐。自由贸易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很多的作用,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很多依据就在于此。
但是,自由主义并没有把世界引向和谐,历史上不乏反对自由主义的做法,反对自由贸易。我们随便可以指出的就有重商主义与现实主义,都是反对自由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当时,亚当•斯密就曾严厉批评过欧洲大陆国家的重商主义,现在美国还在指责中国积累外汇、限制进口、极大地推动出口等做法就是典型的重商主义表现。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精髓是真金白银,贸易的目的是通过出口换回更多的黄金白银,以增强国家实力。自由主义的大师们批评了重商主义的观点,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进口而非出口。进口这些产品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因为如果在自己的国家生产这些产品的话,不但成本高而且质量不好。按照这种理论,自由贸易的好处主要在于进口,之所以要出口,是需要获得进口的资本和资金。而重商主义的做法却没有认识到本质的利益和价值之所在,光积累金银和货币是没有用的。在历史上,中国总是被指责为重商主义,因为清朝时中国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英国等西方国家找不到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最后找到了鸦片,鸦片战争也由此而来。
除了重商主义之外,另外一种阻碍自由主义和谐世界观念的是现实主义的思想或考虑。与自由主义信仰和谐世界不一样,现实主义认为每个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实体,其目的是称霸,手段是尽可能地损害他国的利益,增强自己的实力。在这种理论下,国际贸易就不是为了达到多赢,而是形成一种零和博弈的局面。
实际上,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和时代背景。重商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发展形成的理论,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银。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大国的崛起》中,将葡萄牙作为第一个崛起的大国来讲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欧洲国家当中最早发现美洲的贵重金属的是葡萄牙,接下来是西班牙。得到了美洲的金银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崛起,一下子变得特别富有。在人类历史上,决定国家强盛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有多少黄金白银可以去富国强民,招兵买马。实际上,这些都属于货币问题,由于当时的货币主要是黄金、白银,所以黄金多了货币也就多了。当时的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在人类主要以金银为货币的时候,如果金银不多,货币也就不多。这往往会使国家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如果生产太多,而价格却不断下滑,大家就会失去生产积极性,这也可以部分地说明中国后来的衰落的原因。因此,没有参加开发美洲黄金白银的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实行重商主义,拼命出口,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换回金银货币。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积累了这些财政资本之后,欧洲的国家才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工业化。因此光靠技术是不够的,在工业化前期,技术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量,没有足够的金银货币作为财政资本是很难实现技术更新的。欧洲工业化国家正是依靠拼命出口,换回足够的黄金储备之后,才积累了后来工业化的基础的。
当年自由主义指责重商主义政策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明白为何重商主义那么重视黄金白银。中国似乎不应该那么重视黄金白银,因为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在宋朝的时候出现的纸币叫交子,开始是由私人钱庄发行的。但是私人钱庄发行的纸币没有足够的承诺和信用,挤兑现象频繁,结果皇家就干预了,由皇家统一发行。纸币使皇家的收入大增,皇帝就大量发行纸币,于是便出现了通货膨胀。蒙古人占领中原后,元朝发现了纸币所带来的巨大“铸币税”利益,所以学习宋朝的办法强制人们把黄金白银换成纸币才能到市场上使用。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这种做法。铸币税是很好的收税的方式,通过发行纸币以代替黄金,可以使政府从中获得税收。
在中国历史上,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多寡曾经造成过社会的动荡与政权的更迭。我们在分析国内时必须知道国际背景。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要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当时西方国家都实行金本位,美国无法指望靠增加黄金供给来扩大货币供给,因此国会通过了《购买白银法案》,想通过黄金白银的复本位制来扩大货币供给。这使得美国到全世界去购买白银,以增加美国的货币供给基础。从明朝开始,中国经济中流通最多的货币是白银,美国的政策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货币基础紧缩,国民党政府只好大量发行纸币,结果造成了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于是中国的大城市就兴起了反对国民党的运动。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时,还没有想到能那么快就打败国民党。这个事情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货币改革失败,而改革失败的根源在美国,不在中国。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一篇名为《谁丢了中国》的论文中认为美国的《购买白银法案》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从而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进行货币改革。改革失败之后,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
实际上,从清朝起中国并不是完全的重商主义,中国也进口,但中国的进口的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白银。中国从明朝起就放弃了纸币,市场上通用的货币就是白银,而且各地的白银成色还不一样,交换起来也不一样。中国本身并不生产多少白银,要保证那么多货币流通所用白银,到哪儿去找?只有进口。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之所以迅速衰落了,也是因为战败后中国赔偿的是白银。大量的白银流出后,中国的货币基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整个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卖出货物价的格越来越低,农民生产根本没有积极性。这种说法比普通的解释要更复杂一些。因此,今天的中国,根本不需要实行重商主义。现在出口换回来的美元和欧元都是法定货币,基础为政府的信誉,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中国决定不了美元的价值,而美国政府却可以自由决定美元的价值。如果美国政府决定要使美元贬值,中国掌握那么多美元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中国的美元外汇太多反而会成为我们的负担。今天他们指责中国为重商主义,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明白了历史上是怎么回事之后,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当初的重商主义使得自由主义自然和谐的理想无法达成。
二、美国的霸权战略
我刚才已经提到,反对自由主义的另一种思想观念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将国际社会的游戏看成是零和博弈,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就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现实主义国家的逻辑就是不断蚕食其他行为者的实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唯一霸主。现实主义的前提假设就是要想办法削弱对方或伙伴的实力,使对方无法挑战自己的地位,最终成为体系当中的霸主。因此,美国认为无论中国现在怎么强调和平发展都是在慢慢削弱他的实力,最终取而代之。以前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防守型的现实主义,而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慢慢的变成了进攻型的现实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先发制人的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美国事先将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先定出来,然后加以遏制。
除了直接的军事打击等强制性的手段之外,美国实际上应用更多的是非强制性的手段。强制性的政策是有限的,虽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使用了直接的军事打击,但这种政策取得的成效在实际上还是有限的,美国自身也明白使用太多的强制性政策,未必能成功。我在《美国批判》中提出,布什政府的这种做法是“杀鸡给猴看”的,目的是使潜在的对手在未来不敢挑战美国,起到的是威慑和遏制的作用,打击的对象则是个别容易打垮的国家。美国正是要使用一些非常极端的手段,让世界舆论看到,不要与其作对,否则结果将会是很惨的。因此,美国在打击这些国家之前首先会强调对手是如何的强大,然后通过在短期内摧毁这些“强大的对手”来显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实际上打击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根本不需要运用那么强大的军备。我从一些美国朋友那里了解到,在打击之前,美国出动了很多的情报人员带着大量美元现钞,收买了伊拉克的军官和指挥系统人员。所以,打伊拉克战争时,根本没有遇到伊拉克部队的抵抗,因为伊拉克部队的指挥员们都逃跑了,只有一些零星的士兵的抵抗,那当然无济于事。但现在美国已经陷入了伊拉克游击战争的泥潭,因为小股的武装抵抗力量和游击战争根本不需要完备的军事指挥系统,美国战争初期的对伊政策也就失去了其作用。
除了强制性的军事手段之外,美国运用了很多有效的非强制性的手段来谋求其霸权地位,比如其中一部分就是利用它的能源手段和能源优势进行霸权统治。美国是善于利用能源手段的国家,美国最早在工业化时代的初期就应用煤炭能源,因为美国是煤炭大国,所以美国后来的发展非常迅速。后来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时代之后,美国又发现了大量的石油,使得美国的汽车工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美国重视能源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对全世界形势的判断。美国认为德国之所以二战在苏联失利,是因为德国的能源后勤供给跟不上,这大大削弱了德国的战斗力。基于这样的判断,美国特别重视能源的获得和供给渠道。美国现在在全球拥有如此强大的海军,目的也在于保障其能源的全球供给渠道安全。另外,美国现在对中东、中亚感兴趣,也也是为占领、控制世界能源供给地区。这不仅满足了自己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控制了潜在对手的发展命脉。美国除了使用颜色革命外能够控制其它国家,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能够完全控制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以求实现它的全球战略目的。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里根政府是如何搞垮苏联的?》(新华出版社)这本书,这是由一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写的。这本书讲了里根政府是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或能源手段拖跨苏联的。里根上台时,很多重要职位都是由新保守主义者控制着,他们在谋划用什么手段弄倒苏联,最终设计了一套经济战的方案。苏联尽管军事强大,但是主要的弱点在于技术不发达,需要从西欧进口很多技术,为了维持其他方面技术的发展,苏联只能靠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换回外汇,进而从西欧进口技术。美国经济战的目标就是削弱苏联的换汇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基本上是水涨船高,捆绑在一起的,一起浮动。美国的想法就是将国际市场上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整个的压下来,以降低苏联的出口换汇能力,这就降低了苏联的技术进口,从而削弱其技术实力。从结果看来,这套想法和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在七十年代曾经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对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解释,一般的说法是阿拉伯产油国团结一致反对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对他们实行石油禁运,造成石油价格飙升。现在有研究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二战刚结束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从战后到70年代初一直是正常运行的,但是在71年的时候出现了美元危机,而美元危机又是由越南战争引起的。越南战争使得美国出现了大量的财政赤字,使得西欧和国际社会对美元信心不足,因为当时西欧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掌握着大量美元储备,他们都担心美元可能会贬值。于是乎,西欧国家大量抛售美元换取黄金,出现了黄金的挤兑现象。这使美国最终放弃承诺,宣布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于是美元大幅贬值,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
而73年出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与美元危机间有直接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拉伯国家将油田招标,用租让合同把油田租给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开发,而当时这种租让合同都是以美元结算的,因为美元的币值与黄金挂钩,很稳定。在美元贬值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元贬值后,石油价格大幅攀升,这可以用凯恩斯的“货币周转速度”理论来解释,即大宗原材料等产品的价格与美元这种国际货币的价格之间有种反向的联系。当美国的利息率高,人们就愿意持有美元,而不愿意投资大宗原材料等产品。这样大宗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而美元的汇率就会上浮。相反,当美元贬值之后,人们就会去投资大宗实物,会促使大宗产品的价格上涨。1971年美元贬值后,石油价格上涨,产油国就不干了。因为按照它们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的合同,西方公司每年只需要付这些产油国固定的一笔美元租借费。现在美元贬值了好几倍,而石油价格上涨了好几倍,这里面的差距都成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暴利,产油国却没有受益。于是,产油国便联合起来进行石油禁运,作为武器与西方国家谈判,结果造成了世界原油价格的飙升,后来西方国家的政府出面与阿拉伯国家进行谈判,最终导致产油国与石油公司的利益分配方式形成了有益于产油国的转变。
70年代末的两伊战争,又造成了石油供给的中断,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石油贸易有利可图,而当时美元利率很低,美元持续走软,于是许多国家包括非洲、拉美与苏联大量借贷美元而投资开发石油。
殊不知,里根上台后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里根相信了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观点。供给学派认为经济滞胀是由于投资人没有活跃起来,所以要实行减税政策,给投资者更多利益,让他们真正活跃起来,繁荣经济。所以,减税是供给学派的信条。他们认为,政府减少名义税率会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快了反过来可以让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货币主义认为,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是由于货币发行太多,所以要缩紧银根,因此就要提高利率,增加美元的吸引力,美联储一下子将美元的利率提高到了10%多,确实马上控制了通货膨胀。美元不仅利率上涨,而且持续走硬。原来很多国家认为借贷美元搞石油生意会大赚一番,结果现在由于美元利率的上升,使得借贷美元投资石油贸易成了赔本的买卖。此外,美元升值又使得石油价格下降,因此原来借贷美元的非洲、拉美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这都是由于美联储的政策造成的。美联储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对付苏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国内的财政与货币危机。因此,苏联越出口,换汇能力越下降,技术能力也跟不去,最终被美国彻底拖垮。
中国的能源政策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当时的国际市场误导了。中国在80年代没有投资研究开发煤炭技术,因为石油太便宜了。到21世纪发现自己的能源政策有很大问题,所以重新考虑发展新能源、核能源。核能便宜,规模比较大,而且低污染,不容易造成环保问题,之所以15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美国的政策。
三、美国的霸权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信徒。中国确实是相信和谐世界的,因为我们的发展模式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的。我们的思路是自由主义的思路,只有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达成一种双赢,在双赢的条件下才能达成和谐世界。而且我们也确实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发展,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好处,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自由贸易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增长也为欧美等国提供了很大的财富,中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在两个方向上支持了美国经济。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的话,美国的经济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发展。因此,美国应该意识到,中国维持这样的发展模式对美国是有好处的。
目前美国政府当政的一些人士也知道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因此今年才会有中美的经济战略对话。但是美国搞外交的很多人并不完全这样看问题,他们对中国不完全信任,原因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事实上他们是以进攻型现实主义者的思维来看待中国发展的影响的。他们看待中国不是看是不是由共产党执政,而是看中国的实力。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国本身的发展对现实主义来说就是一种威胁,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就是要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最终替代美国。美国认为,只要你发展强大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政体,都必定会替代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事情发生的变化,值得我们认真考虑。我们为什么开始担心石油价格?从2001年开始,石油价格和整个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整个世界舆论开始关注中国,认为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带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包括钢的价格等。其实中国是有口难辨,实际上中国的增长和这些价格上涨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中国进口增长很快,对能源的消耗增加,但是整个中国的进口在世界市场上占的份额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的石油进口在全球市场上占6%,美国占30%左右,中国的影响根本无法与美国同日而语,因此那种说法没有什么根据。实际上,对世界大宗产品价格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国的利率,当年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技术泡沫开始破灭,然后秋天又遇到了9.11恐怖袭击,股市几乎出现恐慌。这时,美国开始降低利率。美联储为了拯救资本市场,拼命降低利率,把利率降低到1%,并维持了许多年,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贷款、消费等。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凯恩斯说的货币周转速度问题,美元的 汇率随着利率一起降低。紧接着,所有大宗产品的期货迅速上升,石油、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这一切的发展方向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家遏制中国增长的意图的。
在里根时代,新保守主义者们就设计了经济战对付苏联。当布什上台后,他们重新掌握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权,他们认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潜在对手。布什上台后首先瞄准的目标是中国,布什周围的人也都是这么想的。他们那些人认为对美国的挑战是来自于有组织的大国,美国之所以强调伊朗、朝鲜等流氓国家,是因为只要把有组织的大国打掉的话,其他的对美国就没有太大的威胁。而有组织国家中能立刻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就是中国,再加上中国有很大的组织能力,因此美国首先要排除掉的就是中国。中国跟苏联不一样,中国不出口能源,而是出口产品,中国需要进口能源和技术来维持增长。只要美国采取与对付苏联相反的政策,就是对中国有危害的方法。因为中国靠进口原材料,进口能源来生产产品,继而出口,而出口商品的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里,所以我们的利润是很微薄的。我们既没有掌握销售渠道,也没有掌握品牌,产品更不具有排他性,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又不断上涨,所以中国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最后就有可能被美国拖垮。
如果美国的战略家想要以此来打击中国经济的话,中国的经济确实熬不了多少年。从2001年后世界能源价格开始上涨,到2005年和2006年价格几乎翻了三倍。在世界上没有发生石油禁运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在没有出现能源供给中断的情况下,能源价格的攀升幅度与石油危机的时候差不多大,这中间必定发生了一些人为的操作。但是能源价格上涨也带来了副产品,像俄罗斯这样依靠石油和能源出口的国家马上变得有钱了,俄罗斯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又逐渐变得有力量了,俄罗斯在2006年提前还清了1998年金融危机时的贷款,并且于200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俄罗斯富裕了,能重新发展它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发展它的新型战略导弹。这一切都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如果说形势的发展对遏制中国有利的话,它却导致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这可能也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所以2006年在美国出现了一批研究石油政治的文章,检讨美国的能源政策与外交政策。有迹象表明,美国的能源战略在悄悄地变化。比如,美国在大张旗鼓地发展其他能源,包括新能源、生物柴油,等等。美国又不断地在提高利率,使产油国担心石油价格会大幅下滑,欧佩克组织已经几次研究并决定要减产,以维持石油价格。可以想像,如果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有可能会导致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大宗产品的期货的价格继续下跌。之所以现在美元利率提到5.25又停住了,没有继续上扬,是因为美联储担心利率太高有可能戳破房地产泡沫,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美国决定对外政策的人对这些年能源政策的检讨可能会改变美国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所以中国面临的石油和能源压力会小一点,但是金融压力会继续增加。前些年,因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中国向海外能源领域的投资大增。但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比如,中国石油公司向海外投资的依据是石油价格,现在石油价格高,无论购买外国石油企业还是投资掺股,价格都很高,但这种价格是人为的,说不清能维持多久。国际石油的价格是主要是由美国的利率控制的,如果美国继续提高利率,石油未来的价格未必会持续走高。如果现出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美元利率上升,借美元的债务负担增加,而同时石油价格下跌,那投资海外石油开发的中国企业将如何来还债呢?它们如果亏损,将会给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多少压力呢?
最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战略变化还取决于美国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首先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较量。支持克林顿的是新技术企业等,克林顿政府时期军事开支降低,军工集团利益下降,而新科技企业集团则受益无穷。布什后面是军火集团与能源集团,布什上台后,打了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以反恐的名义大大增加政府用于军事的开支,军工集团总算了报了一箭之仇,要大大赚它一笔。
其次是美国基督教右翼与世俗权力的较量。美国国内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美国的政坛和外交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在伊拉克上的不利处境,世俗的实力又在不断的上升,从而反对基督教的势力,这些情况的变化都将决定未来美国的政治走向。
如果世俗势力占上风,新技术利益集团占上风,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将越来越有可能为美国的政治家所接受;反之,如果是新保守主义势力,军工利益集团和宗教势力占上风,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将会遇到美国霸权战略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