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没有女人的日子可真难

(2008-06-10 04:47:43) 下一个
男女能平等吗?

有人说中国妇女地位很高,看看日本,韩国的美眉,读博士的目的是为了能嫁个博士老公,结婚后就房前屋后,锅碗瓢盆了。而中国,全职职业妇女仍是社会的主流。

以前没感觉,觉得女人受教育,工作天经地义,因为我妈妈就是大学教授,跟我爸爸一样工作。上学,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我都和我弟弟在一个学校,他比我低一年级(现在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家长接送孩子或开家长会时很方便),而且我的表现一直很出色,以至于我弟弟一直“生活在我的阴影里”。后来上了大学他才所脱离我的影响,因为他上了天津大学而我上了北京大学,呵呵。总之在学校一直没有性别区分概念,因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头脑和成绩,而不是性别。

唯一遭遇性别歧视的时候是博士毕业后找工作,面试的第二家公司是国内某知名民营企业(不提名字了吧,咱中国人是不喜欢把人逼到墙角的),居然问我是不是3,5年内会要孩子,当我答是后就以某个莫名其妙的借口把我拒了。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反正后来我加入了斯伦贝谢,而且工作了3年后就在两年内生了2个孩子,呵呵,斯伦贝谢好像也不在乎,给了我前后7个月的全薪产假,加怀孕期间的正常产检呢。公司看的是长期贡献,而不是短期效益。

在中国工作,女同事很多,也很幸福,我们部门女性大概到40%呢。女人就是女人,午休时聊天的话题千奇百怪,明星八卦满天飞,日子过得也爽,因为做软件开发也很苦的,天天盯屏幕看代码,号称白领民工一点不夸张,亏得大家聊聊天调剂一下。

后来到了沙特才发现这种天经地义的工作生活方式多么可贵。沙特是极端穆斯林国家,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要求妇女外出必须穿阿巴雅(黑色穆斯林妇女传统长袍)的国家。无血缘和配偶关系的男女禁止在公共场合单独相处,否则以通奸罪被抓进警察局审查以致坐牢。这里虽不禁止妇女工作,但由于是石油工业为绝对支柱的国家,工科大学没有女校(这里从小学开始就男女分校),因此女子工作极少,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外乎医院,学校,银行,邮局等的女部分支。

我随老公到沙特工作,刚开始在家做全职太太。但工作惯了,歇下来非常不适,于是就继续到斯伦贝谢碳酸盐中心做研究员。公司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按照沙特的劳动法,斯伦贝谢根本不能雇佣非沙特国籍的女员工,于是费尽周折做了个顾问的合同给我,大家心知肚明,顾问就顾问吧,不耽误我上班和挣工资。不过逐渐的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其它国家的同事对我的到来没什么感觉,因为都来自男女共同受教育的国家,看到女同事并不奇怪;但有两三个沙特籍男员工似乎很惊讶而且很轻视我,觉得我是靠了老公的关系进来的,刚开始都拒绝同我握手,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时也都躲得我远远的(在他们的脑子里女同志根本不懂技术的)。不理我就不理吧,反正我又不受沙特人的支配。现在近两年下来,其中的一个沙特人不管愿意不愿意,已经在技术上听我调遣了,虽然行政上他和我是同一个上司,但技术方面我直接指导他,因为我们的老板基本上不怎么做技术了,根本没时间理他。

工作还好办,我自信有能力协调。问题是诺大的研究中心,一百多人就6,7个女员工,而做技术的只有我一个,因此我有自己的办公室,而其他的女员工在另一个楼层共享一个大的办公室,平时除了去洗手间外我根本看不到她们,更别说聊天了。

平时的聊天只能和周围的男同事(包括老公),无聊之极,除了体育就是政治。还好有两个中国人,均美籍,一大陆一台湾的,都说国语,但聊得最多的也是孩子。最终发现天天沟通的倒还是原来在北京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网络无限那。

和其他同事的太太们聊天时发现,在中东及周边国家的妇女接受理工科教育的比例极低。几十位太太来自伊朗,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所受的教育清一色医师或教师。倒是有一个印尼太太曾经是斯伦贝谢现场工程师,不过结婚后也就不工作了;还有一个中国太太在国内是油田录井小队的小队长,因为英语问题现在也在家做全职太太。看看我们中国的女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话其实很有道理。异性的出现至少使得大家精神上不会太松懈。在研究中心工作了5年多的一个法国同事说,以前都周围都是男的,抽烟,讲话都很随便。自打我来了,他常听见女性特有的鞋底敲打地板的声音,觉得Ca changes un peu (改变了一些)。

对于他们是好了些,但我还是孤独的,这没有女人的日子也挺难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