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周报》:出版业忙改制

(2005-03-13 18:35:05) 下一个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05-Cn/No9-05/fm-1.htm 出版业忙改制 -------------------------------------------------------------------------------- 北京周报 - 2005年3月2日 1月20日,在一家出版社任编辑的邬茗前往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第1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穿梭不息的车流、摩肩接踵的人群、个性的展台新书让邬茗感到这个一年一度的书展“比车展还热闹”。 据了解,本届订货会的规模超过了往届,展位达1935个,比去年增加了300多个。各出版社都铆足了劲在这次订货会上推出今年的新书。 随着入世三年来中国在各领域的逐步开放,图书出版领域也面临着开放后的竞争局面。各出版社为了争食中国13亿人口的图书大市场,加快了改革步伐。 组建出版集团 1月25日,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而宣告了云南出版业延续了数十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合一的体制从此终结。 新组建的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现由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全部直属企事业单位组成,包括1家印刷集团、1家发行集团和3家年利润达几千万元的出版社。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组建后,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资产为纽带,对所属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依法实行资产或股权管理,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在集团内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范经营的新格局,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软件以及互联网的出版、印制、发行、物资供应、版权贸易为主业,努力把公司建成“主业突出、多媒兼营、实力雄厚、效益一流”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云南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现代出版集团。 其实为了增强竞争力,中国出版业早就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步伐。2003年3月29日,辽宁出版集团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出版集团的诞生。 体制改革为辽宁出版集团激增了活力,出版集团在产权多元化、内部运行机制、人员结构调整、建立高科技支撑体系、建立现代图书物流中心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这是记者在辽宁出版集团看到的最新的一组数字:图书再版率比集团成立之前提高了10.2%,高于全国平均再版率近10个百分点;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的图书,质量、品种与规模都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集团成立之前增长了55%和36%。2003年1月在全国最大规模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辽宁出版集团的订货额名列全国首位。经济效益的各项主要指标,都比集团成立前以两位数快速增长。资产总额增长了61.1%;净资产增长了91%;销售额增长了30%;销售收入增长了39.5%;利润额增长了32.8%。 至2004年,国内成立了13家大型的出版集团,出版界初步完成了集团化重组。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张胜友认为,成立出版集团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把规模拼凑做大,而是要通过资源重组、品牌延伸、深度开发,提高出版的整体效益,发挥出版的规模优势。 全面进行体制改革 有业内人士将2004年称之为出版业的“转制元年”。2004年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全国现有的约570家国有出版社将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在未来的3至7年中,除人民出版社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以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性企业体制。 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版单位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如,广东教育出版社以前是广东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事业单位,这样的格局造成了新闻出版局既要进行行业管理,又要自己经营,下属的单位背靠着出版局这棵大树,不用进入市场竞争就能生存。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行政,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2004年6月,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与出版集团彻底实施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将原由省局直接管办的13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国家股,干部管理关系一并划归到集团,之后集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为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扫除了体制性障碍。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表示,改制后,省出版集团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省新闻出版局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实施行业管理,发挥和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广东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黄尚立说,2004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24亿元,利润也超过了两亿元,每年出版的出版物达到了4500多种,音像电子出版物也达到450多种,为集团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民营书业抢食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般图书销售始终是低迷平淡,而占整个图书市场71%的教材、教辅类图书,却保持旺盛的人气和充足的市场空间,所以不少民营书业起步就扑向教辅市场,成为很自然的市场规律。 据南京民营图书业联合会秘书长、江苏可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文凤介绍,民营书业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分销业,也就是图书批发商;另一个是以各种类型的文化公司和工作室为主的民营图书出版策划业。这两者过去被人们并称为“二渠道”,如今新的出版管理条例让他们正大光明地走到了前台,给民营书业施展拳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民营书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教辅市场频现亮点。他们策划的《奥林匹克思维训练》、《走向外国语学校》等图书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是家喻户晓。还有一套《考试大纲的说明》,由于能够及时地对每年的考纲作出比较权威的解读,2003年创下10天销售4万套的良好业绩,2004年又订出6万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书业策划人对市场把握的高超技巧。在这样的市场历炼中,一批图书精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南京中少和平文化公司、江苏春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苏可一实业有限公司等初具规模的图书公司脱颖而出。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去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首次资助一家中国民营书业公司参加这一书业盛会,充分体现出国际出版业对中国民营书业的强烈兴趣。受到邀请的是北京人人地平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光明书架”,是国内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图书策划品牌。据介绍,法兰克福书展历来关注世界各国富有特色的独立出版社,主办方法兰克福书展公司每年都会资助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个性、有潜力但规模较小的独立出版社或个人到法兰克福与世界书业界人士交流。中国的民营书业公司策划包装的很多图书,已经成为中国近些年来畅销书的主力军。 资料:图书市场有多大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首次新闻出版行业实现增加值抽样统计调查显示,2004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939.7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版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20%,有时甚至高达30%~50%,这在当代世界出版业中极为罕见。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出版业的年增长率回落到8%~10%,基本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出版业中,亦属高增长。 据统计,2003年,中国出版图书19万余种,其中新书11万余种。同期,英国出版书籍12万种。美国出版书籍17.5万种。 但是,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虽然年图书品种多年来在世界高居第一,然而产值却只有461.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图书的年产值300亿美元,也落后于英国。也就是说,对图书而言,中国是大人口,小市场,品种第一,产值却很低。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社长赵晓明认为:“中国大陆图书市场潜力可观。2001年,中国大陆人均购书消费32.01元。而美国1999年的人均购书消费93美元,法国人均消费122美元。对照之下,可以看出内地图书市场的潜力非常之大。 附:立法促进外商投资中国出版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台了相关出版行业立法,外商在华投资出版业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促进了该领域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 出版方面: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目前可以开展版权贸易和出版合作。中国目前实行的政策还是提倡进行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目前已有8种杂志达成中外期刊合作项目,图书贸易则非常活跃。 发行方面: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出版管理条例》和《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国书报刊分销市场对外开放。到2004年12月11日,书、报、刊批发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全年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13家。 印刷方面:外资可以在中国投资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出版物印刷企业,也可以设立独资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目前已有外商投资印刷企业55家、投资总额达到1.33亿美元。 出版物进出口: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物进口由国家批准的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目前经批准的出版物进出口公司共38家。 外资民营国企同台竞技 宋佳是北京交通大学二年级学生,早在5年前她就加入了贝塔斯曼书友会。她说,她的许多同学都和她一样加入了贝塔斯曼书友会。他们总会定期收到贝塔斯曼邮寄来的新书推荐刊物,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享受会员优惠的价格和送货上门的服务。 据说,贝塔斯曼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进入中国市场9年多的德国贝塔斯曼书友会一直在耐心等待着中国图书市场的开放。贝塔斯曼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组织,也是世界第四大媒体集团。 按照入世承诺,在中国加入WTO三年之际,从2004年12月开始,中国已经取消对外资从事书报刊分销服务的企业在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方面的限制,外商可以投资图书、报纸、期刊批发企业。 对外资的开放,使中国的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批发业务呈现国有、民营、外资同台竞争的局面。 外资策略:逐渐扩张 报刊发行是中国媒体产业链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部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中外合作期刊,如《时尚》、《世界时装之苑》、《健康之友》、《新娘》、《搏》、《追求》等杂志。据了解,中国广告收入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几乎半数是这些与外资合作的外资出版集团的中文版。这些外资背景的期刊能够如此赚钱,也就引发了更多境外出版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兴趣。 “在中国投资书报刊获得的利润是最高的。”从1980年就开始投资兴办《计算机世界》的美国IDG集团老板麦戈文曾这样表示。的确,中国的书报刊市场,近年来一直被人称为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据估计,业内人士大多数认同毛利润在40%左右。这对外国投资者的诱惑当然很大。 “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书报刊分销市场,不可能同时在全国各地全面出击。”中国著名媒体分析师、泛华东方总裁赵小兵告诉记者。外资进入中国内地书报刊市场一般会是“地方性”的,即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主要城市开始经营,然后观望中国其他的地方市场准备进一步扩张,实现连锁经营。香港泛华集团与人民日报下属的大地发行中心合资成立大华媒体服务公司,这是内地批准的首家中外合资的书报刊分销企业。 记者从大华媒体服务公司获悉,他们的服务将首先在北京发展,未来可能会通过企业收购,在中国内地主要城市逐步建立分销站点,最终目标是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 贝塔斯曼在中国业务的“地方性”特点也比较明显。贝塔斯曼先进驻上海开展图书零售业务,他们与中国的出版社、图书分销商已经合作很久了,对中国的市场情况比较熟悉。他们一直盼望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分销点。贝斯塔曼书友会还与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京文唱片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21世纪和京文分别代理经营位于海淀赛博广场和东方广场的两家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中心。与这两家北京知名媒体产品分销商的合作,标志着贝塔斯曼跨出上海,逐步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张业务的策略。 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姚婷女士(公共关系部高级主管)告诉记者:“我们非常看好中国的图书市场。贝塔斯曼在中国发展的9年也是中国图书市场不断改革和成熟的9年。我们目前在中国发展的势头非常良好,和各个企业的合作也非常愉快,同时政府政策的放开也代表了欢迎的态度。我们接下去会积极参与培育中国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还有一些外资公司则采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02 年,香港泛华集团与《人民日报》社旗下大地发行中心成立大华媒体公司,从事国内报刊与图书的批发与零售。2004 年7 月5 日,TOM 集团获准正式与《电脑报》合资。 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已有65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是中国最大的国有图书发行商,在政策的保护下,一直以来占据市场70%的份额。南京市民在新华书店选购教辅用书。孙参 摄 2004年4月27日,由百荣环球(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百荣书店(经营面积达1.5万平方米)开始试营业。百荣书店的试营业不仅将对京城现有图书分销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且由于百荣环球是以民营资本的身份获准进入图书市场,这使得看似简单的书店开业背后隐藏着无穷的财富想象空间。 继2003年5月1日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开放后,2004年12月1日起中国全面开放图书批发市场。外国巨头对这一领域觊觎已久。民营资本借助这股春风,正开始大举挺进这一领域。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中国最大的出版物中盘商。”百荣环球常务副总经理王晋燕表示,百荣环球书城将依照市场规律构建总部、中心店、直营店,力争三年内打开10亿教材市场,在中国内地成立1095家连锁书店。 “百荣环球是2003年11月由百荣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百荣控股是一家来自浙江的民营企业,以投资房地产为主,书城所在的百荣世贸商城即是该公司在北京投资兴建的房产项目。环球新闻则是新闻出版总署服务中心下属的一个企业。目前,百荣环球的主要资金来自于百荣控股。 “百荣书店的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王晋燕告诉记者,目前书店的实际投入已经超过这个数字,百荣集团对百荣书店的信心很足,预计构建全国连锁店的整体投资将达到20亿元。 民营力量在书业市场的力量不容小觑。据统计,中国图书发行的年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人民币,民营书业与国营书业主渠道已经是平分秋色。现在全国有二三十家左右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网点更是多达七八万家,是新华书店的5倍有余。 对于在批发领域对外资的开放,对民营书商将带来什么影响? 新华立品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雨认为,外资进入对于畅通图书发行渠道将带来正面影响。贝塔斯曼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在“挖渠”,为开拓发行渠道作了很多努力。他希望更多的外资进入以后,通过建立连锁店、物流系统等先进的经营管理体系,更大地拓宽发行渠道。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搏非则认为,发行的放开目前还没有给民营书业造成太大压力。他认为,外资要购买的是国内书业的业务量,还没有真正要做这个产业,而目前国内书业存在许多混乱的地方,没有大资本的注入是根本无法整合的。因此,对于民营书业自身来说,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营做好,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国营发行改制 已有65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是中国最大的国有图书发行商,在政策的保护下,一直以来占据市场70%的份额。 面对图书市场的开放,它的特权渐渐消失了,为了稳固住市场份额,只有改制。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3年来完成了全省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外的所有新华书店的“事转企”改革,全面变革新华书店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旧体制。到2004年4月20日,四川112家新华书店5678名国有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全部转换了“国有身份”。 市场化的用工和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的热情。集团在改革中逐步完成了从行政式管理向产权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从计划管理向绩效管理、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过渡,建立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初步形成了“管而不死、活而有序”的运行机制,激活了企业的内在动力。 2004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和19%。谈起这些,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王庆很有感慨:“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脱胎换骨,面对市场竞争照样可以如鱼得水。” 附:中国在图书报纸期刊方面的入世承诺 中国政府入世时承诺的主要集中于分销服务: 加入1年内,外国服务提供者可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这5个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郑州、武汉这8个城市设立中外合资的书报刊零售企业。其中在北京和上海,零售企业不超过4家,其余地区不超过2家,在北京设立的零售企业中的2家可在市内设分店。 加入世贸组织后2年内,开放所有的省会城市及重庆市和宁波市,并允许外资对零售企业控股。 加入3年内,取消对外资从事书报刊分销服务企业在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方面的限制。 加入5年内,超过30家分店的书报刊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在音像和娱乐软件分销服务方面,承诺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的情况下,加入时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伙伴设立合作企业,从事音像制品和娱乐软件的分销。 此外,还有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其他承诺。 中国入世促进了媒体的开放和产业化。由于政府希望通过入世来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传媒业实际的开放程度比入世承诺大得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