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俺想知道一下,在这里发表议论的,有谁从头到尾读了Amy Chua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俺读完了,刚读完,从头到尾,一字不漏。
俺读完了,感慨很深。首先,《华尔街日报》上转载的只是这本书的开头。Amy Chua让人争议颇多的10条,其实应该是讲笑。事实上,在Amy Chua的CNN电视采访里,她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她说,那10条中国妈妈给女儿的戒律,其实是她自己的父母“想加于”Amy Chua头上的,具体实现时也是大打折扣的。
俺不明白这10条怎么成了众矢之的,有些人永远都少点幽默感,她们要不就是无意中被踩了尾巴,要不就是少点搞笑细胞。哈哈哈哈。这是题外话了。
《虎妈战歌》是作者Amy Chua在养女儿和养狗时的心路历程。Amy出生于一个第一代移民和教授家庭。她年轻时家教很严,但是4姐妹都很有出息。她本人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她妹妹Katrin是斯坦佛大学的医学教授,更让俺敬佩的是,她那有少儿痴呆症的四妹cindy,是残废人还能发热发光,居然是两届国际特奥游泳冠军。俺认为Amy的父母育儿是成功的,他们显然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Amy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也继承了对失败不能容忍的态度。所以从她女儿sophia出生的那天起,她就努力要将sophia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像所有父母一样,Amy想Sophia有个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她3岁时给她选了钢琴课。在这一点上,Amy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她和其他父母也没什么区别。
Sophia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她很早就表现出在音乐上的天分,这一点给了Amy以动力去推动自己的女儿。Amy对Sophia严格要求,毫不留情地推动她上进,在此期间自己也投入了许多,每天陪着女儿练琴5-6个小时之久,牺牲了自己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是,从Amy的描述里,俺觉得Amy自己对这些过程也挺享受,别人觉得苦,对她本人来说是其乐无穷的。Sophia在Amy的辅导和载培下,最终学有所成,在卡内基会堂上演钢琴独奏表演,上藤校应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用教sophia的方法来对付二女儿Lulu,效果就不一样了。有了教Sophia成功的经验,Amy也用同样的方法去推lulu学小提琴。结果是,从头开始,就问题多多。首先Lulu没有Sophia听话,所以Amy的推动老是事倍功半;然后Lulu学琴也没有Sophia顺利,在关键的时候上不去了,和Sophia一比,Lulu心里自然不好受,而没有成功做奖励,Lulu的学琴热情下降,这是Amy的不顾一切的推动反而back fire,成了口双刃剑。最后是在此多事之时,Lulu十三岁,正是逆反期开始。几个因素加起来,Lulu(照Amy说也很有音乐感)最后放弃了练小提琴,改成打网球,并坚决不让Amy再干涉她的选择。
在《虎妈战歌》里,Amy还讲了她养两条狗,Coco和Pushkin的故事。她描述了她的心路历程,一开始她也是雄心勃勃地要训练Coco做各种各样的特技,一心要培养超级狗。可在一连串失败后,最后也接受了Coco成不了超级狗的事实。后来再要PushKin时,Amy已经没脾气,再也不提训练超级狗的事了。
Amy所说的“中国式教育”,其实是对子女严要求,这并非中国才独有。很多犹太家庭和东欧家庭也是这样教育小孩的。俺就在网球场上见过一个保加利亚来的移民,对他的儿子学网球十分认真,他儿子在场上练,他在傍边练,还跟儿子一起练,教练给他儿子上课时他就在捡球。他儿子也争气,小小年纪就比大人打得还好,且很有礼貌。后来成了州内的一号种子选手,赢了不少奖。俺的观察是,某些小孩本身就是有天分的,表现出来后给父母以鼓励,然后父母尽心尽力,推动小朋友往上冲,能冲多高就冲多高。如果小孩本身就无此天分,不管其父母是不是“中国式父母”,恐怕也不会霸王硬上弓,勉为其难的。
Amy的经历,其实是一些想儿女成为音乐家的家庭的通例,可对普罗大众来说应属个例。她的经历也说明了,即使环境相同,天分相同,不同的人,还是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实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何尝又不是如此?就拿办公司来说,失败的公司都是一样的,可成功的却各有各的不同。打仗也一样,没有一场仗是相同的。育儿就是一场战斗,父母要跟自己斗,跟环境斗,跟孩子斗,跟社会斗,跟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机会”斗。
读了Amy的书,除了对她本人的毅力和她的成果感到敬佩外,对自己还是个鞭策。俺得承认,俺的毅力不如Amy十分之一,因为俺小时候也是不读书的主儿,所以俺是属于认为小孩子该玩的那一拨。即使俺有个像sophia一样有音乐天才的女儿,放在俺手里,也是会荒废掉的,因为俺从来分不清A minor和B major的区别,更不用说什么B flat了。但是,俺觉得她对子女严格要求的精神,是俺辈非常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