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钺论国共斗争史》-西路军的案是不好翻的

(2008-05-08 20:11:23) 下一个
XXXXX
掉过头去我们要看一看张国焘四方面军的情况。毛泽东带着原一方面军的部队北上之后,陈昌浩,徐向前,等人一阵不理解,沮丧,加气愤之后,带着四方面军的部队二过草地,去追随张国焘了,用他们的行动否定了毛泽东的北上方针。九月底在大金川边上的党坝,松岗,马塘与张国焘带领的左路军会合。
十月五日,张国焘在卓克基召开3000人的团以上干部大会,张国焘紧绷着脸,会议一开始就大声地宣布说:“我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幸的消息,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等人,蒙蔽了少数红军后于9月10日夜逃跑了!”这一句话就把大家的心提到桑子眼儿了。
接着他继续说:“。。。。现在蒋介石掌握着全国的政权,革命是处在两个高潮的中间,是总退却阶段。在这种情况先,有人要北上抗日,那简直是开玩笑,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是机会主义。是退却逃跑”。
他接着说:“而中央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无端的指责我们四方面军。南下本来是终止退却的反攻,是进攻路线,而毛泽东等人却被飞机大炮吓破了胆,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继续其北上的‘右倾逃跑主义路线’直至发展到私自率一,三军团秘密出走,这是分裂红军的最大罪恶行为”。
这时候朱德,刘伯承都在主席台上,不敢肯声。一方面他们不掌实权,一方面他们也不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只是听了陈昌浩,徐向前的一面之词。所以也不便表态。
张国焘接着攻击毛泽东等一干中央领导是“吹牛皮的大王”,说他们是因为
有蓝球打,有馆子进,有香烟抽,有人伺侯才来革命的。(这句话到是合了毛泽东,毛泽东就是因为不想下地干活,才去造反的,但是也要有这本事才行,没本事的就让政府抓去砍头了)
经过张国焘这一顿连批带煽动,下面的火气就给鼓起来了。黄超领着喊口号,大家就跟着喊:“反对毛泽东搞分裂!”;”反对右倾逃跑主义!”等等。
接着原红一方面军体系的红五军团里,有些干部就开始倒苦水了。说中央老是把它们当反正军队看待,事事对他们另一眼相看,完全是后娘养的。他说的到时实话,都是拿帮掌权的留苏学生搞得。经这几个人一批,中央就变得很肮臟了。
随即又人提出,这个中央我们不信任了,我们另立中央,这么一煽忽,大多数人同意另立中央,这样就产生了个一张国焘为书记的临时中央。
会后张国焘就发电报给毛泽东等人说:从今起,你们那个中央我们不承认了。我们不再执行你们的命令。但军事行动仍然相互配合。以后红军的行动由总司令部根据临时中央的决定指挥全军。
这就是后来张国焘的“罪行”之一,另立中央的由来。
从原红一方面军过去的干部,反对张国焘的也不在少数。朱德,刘伯承虽然不跟张国焘硬碰硬的吵,但也不服张,只要有机会谈话,都是劝张服从中央的决定。另立中央是不合法的,刘伯承更是从军事上指出,南下在战略上是错误的,是往敌人口袋里钻。
至于他两之下的军事干部,更是硬抗软斗。朱德总是劝他们要注意方式,以防给张国焘杀人的借口。最可惜的,是当年,“情报三杰”之一的胡底,就是因为不服张国焘而被毒死了。钱壮飞先前已经失踪在长征路上的蒋军轰炸中。三杰只剩下李克农一人了。
政治问题解决了,心情开朗了,该有军事行动了。张国焘喊出,打到天全吃大米的口号。红四方面军(含董振堂的红五军,罗炳辉的三十二军)分兵两路,一路渡过大金川,一路留在这边。然后夹大金川南下。全军出动声势浩大,经过十几天的征战,连克宝兴,天全,芦山等县。这是后张国焘主张主力向西,攻占泸定,康定,续而攻占道孚,雅江。将来以这些地方为根据地的中心。徐向前不同意,主张向东打进川西平原,可以有粮,有人,立于红军发展。并说:“现在早已不是”山大王”的时代了。我能往寇亦能往,蒋介石不会让我们偏居一方,悠哉悠哉的。陈昌浩支持徐向前的观点。张国焘不再坚持。遂以主力向东,十一月十三号克名山大道上的重镇百丈。眼看就得名山了。占了名山一只脚就算踏进川西平原了。
川军在百丈摆出决战的架势。集中十几个旅会战百丈,刘湘严令一定要夺回百丈,援救名山的守军。川军派出督战队,对临战却阵者杀无赦。再说这时的川军比起以前的川军,精神面貌上也有了变化。这还要说是将介石的功劳。蒋介石到四川后对川军实行了整编,压缩了三分之一的编制,充实了保留的编制。军官分批到峨嵋山军官训练团受训,素质有所提高。所以川军的战斗力有大幅提高。红军虽然给川军以很大杀伤,真是尸陈遍野。但是川军就是不退。双方硬拼了七天七夜。死伤都在两万人上下。真是打不动了。
这时薛岳带领的中央军也从南面赶来了。红军不得以撤出战斗。没能实现战略目标。百丈战斗成了四方面失去战略主动权的转折点。四方面军从此无力再进行大战。被川军和中央军推着,一步一步向北收缩,又被压缩到藏区,这是又逢冬季,天寒地冻,红军有缺医少食,打不开局面,这时人们开始想到毛泽东当时的话了——南下是一条死路,大批的国民党军正等着你们哩。人是不受挫折很难转变的。
这时的张国焘陷入了苦闷,局面怎么打开,下一步施行什么方针。正在这时张浩的电报来了。通报了中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呼唤他北上陕北。对张浩的电报他没回应,倒是看到了“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是个“救生圈” 可是这个“救生圈”对败军之将不起作用。张国焘立刻写信给川军将领,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未获对方回应,想必是战场上打不胜是很难谈的。
张国焘的为难和尴尬大家都看出来了,北上去见中央,这部是等于低头服软吗。这弯子就要转大了。何况这时他可是有个自己的“中央”啊!这时就有人出主意了,该称“西南局”,让毛泽东的中央也不叫中央,叫“西北局”。大家谁一不指挥谁,大家都听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张浩是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中国代表,那就听张浩的吧。这一下把张浩的地位提高了。
张国焘以及跟随张国焘走南下路线的人,是不愿轻易就(中央的)范的。虽然嘴上有了北上的说法。但是没有马上走。1936年2月,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天全,芦山,宝兴翻夹金雪山。三月中旬进占道孚,接着又占甘孜,丹巴,康定。四方面军暂时停留于此,等红二,六军团。
在南方还有一股较大的红军,就是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萧克,王震带领的红六军团本属中央红军体系,在赣江西北活动,在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中,被湘军围剿,萧克,王震突围而去了黔东,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红二军团会合。1935年中奉红军总司令部命令,离开黔东根据地来川西。这会儿正在途中。
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也是挺进云南,经过楚雄,丽江等地再渡金沙江,然后兵分两路,萧克,王震这一路于1936年5月下旬,到达康南的水洼,百根,桑川,等地。张国焘派出刘型为团长的工作团,会同罗炳辉的32军赶到甘孜迎接。刘型照命令还带了不少张国焘主编的《干部必读》。5月底两军在甘孜会合。高兴过后,罗炳辉即告知,中央与张国焘的分歧,及张国焘另立中央之事。萧克,王震当然都是毛派的,少不了将张国焘大骂一顿。当然是私下里,表面上还是要一团和气。不久贺龙,任弼时带的红二军团也到了。二,六军团此时有一万余人。听了萧克,王震说张国焘另立中央一事,贺龙似乎比别人还火大。
一天陈昌浩来看望任弼时,贺龙等人,谈话中刚张口说道“张主席”,贺龙马上打断他的话说:“你说的是那个张主席?”陈说:“就是张国焘主席呀”。贺龙眉毛一挑说道:“张国焘是红军总政委,谁又封他主席的?”陈打圆场说:“贺总指挥,别发火,有话好商量”。贺龙寸步不让地说:“陈昌浩,你告诉张国焘,他的底细我是最清楚,他要胆敢分裂中央,莫怪我贺龙动‘军阀’”。话不投机,陈昌浩倖倖而去。朱德对二,六军团的到来很高兴,他私下对贺龙说,:“你们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七月一号,红二,六军团及红32军在甘孜开大会,宣布成立红二方面军。

新来的红二方面军不支持张国焘,他那个所谓的“临时中央”大家不承认。再加上,张浩来电说:“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央的路线,彼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队伍中,除了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的。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的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张国焘自己的四方面军又发展不顺,在万般无奈下,只好选布取消“临时中央”,成立“西南局”,张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
组织问题暂时解决了,这时甘南国军的防守空虚,由于六月一号发生“两广事变”胡宗南的第一军被调往南方。国民党的内斗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帮共产党一把。
红二,四方面军,趁此时机开始北上。要过草地,首先是筹粮。此地本来就粮少,人稀。再经四方面军的来回折腾和驻扎,已无粮可征。粮食的事让二方面军的领导愁眉不展。关向应看着贺龙说:“张国焘叫我们去东谷喇嘛寺筹粮,那儿有粮吗?”
贺龙怒气冲冲地说:“张国他说话像放屁,放屁还有味呢。东谷喇嘛寺的粮食,早让他派人搞走了,而且只留下了一点点钱,喇嘛对此意见很大,是我派人把钱补足的”。
关向应把桌子一拍,说:“把张国焘诓来,扣住他,要他拿粮”。这是气话当然是无法实行的。四方面军已经先走了,大家半饥半饱地向阿坝前进,走到阿坝,想着是不是可以找到点粮,这个素有“藏区成都”之称的地方,先前张国焘来时是有很多粮,喇嘛寺里的存粮够全军吃半年的,这是半年多前的事了。所以等贺龙他们来到时,一粒粮食也没找到。廖汉生就是在此地开始吃,做草鞋底的牛皮,战士们不得不从牛粪里找牛还没消化掉的粮食颗粒,洗洗煮煮吃。现在能有这个吃,就能不饿死。二方面军是苦,因为他们走的是西线,穿过草地到达阿坝,才只走了一半,还要在折向东,出班佑,巴西,沿着中央红军的路线走,这时就没粮了,往下怎么走啊。当然四方面军也是这样走的。四方面军这次也吃了苦。不想第一次过草地时,不缺粮。
这样困难情况下,红二方面军有可能俄死在草地里。从阿坝出发又走了三天,到了葛曲河边,突然看到河边有不少的牛羊,大家这个高兴啊,这可是救命的牛羊啊。到跟前一看,是四方面军供给部的杨以山带着人在看着这些牛羊。是朱总司令让他带着牛羊在这接济红二方面军的,贺龙等人十分感动。但是人多肉少,一人只能分二三两肉。和着野菜煮汤喝。红二方面军于八月中旬终于走出了草地。作为红二方面军后卫的罗炳辉的32军,过草地前是四千多人,到出草地时只有一千六百人。差一点全军俄死在草地里。雪山草地对红军的生存的确是一大考验。
出了草地之后,二方面军向甘东南发展,占了礼县,徽县,两当,成县。当地水丰而地肥,农产品丰富,人口也多,贺龙将部队撒出去搞地方政权,筹粮扩红,红二方军美美地在当地发展了一下,休养了一下。兵力发展到一万六。七千人。
红二方面军这一时期,是被毛泽东当作偏师来用的。毛泽东比较关心的是红四方面军这个整体,毕竟是四万多人啊。所以给贺龙的任务是在甘南活动,作为红军主力的外翼,扯动国军的围剿部队,以利于红四军北上会合一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打通苏联这个外援的渠道。
这时蒋介石在陕甘布置的进剿部队,有中央军胡宗南(这时已从湖南调回)第1军,王钧的第3军,毛炳文的第37军,关麟征的第25师汤恩伯等。地方部队有,鲁大昌的新编14师,马鸿逵,马步芳,马鸿宾的几个师,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成的西北军,川军孙震第41军,以及还有宁夏军,陕北地方部队等等,总计兵力50余万,还有1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等于又是一次“五次围剿”的兵力。
可是四方面军系统的人,对于予中共中央的会合不能说没有顾虑。毕竟当时闹得太僵。这等于是犯了错误,而且是严重错误。如果说当时还分辨不出来的话,现在是明朗了,不听中央的指示,跟着张国焘跑,你到底是私家军队还是共产党的军队,这种错误,怎么上纲上线都不过分。毛泽东等人是需要这只队伍,法不治重,就不说了,如果不是这一特殊时期的话,红二十军就是例子。肃反杀了多少人?四方面军到这时还押着成百上千的AB团份子,带着手铐,甚至脚镣跟着走嘞。毛泽东敢下令释放,陕北被关押的AB团,可是对四方军的事则装作没看见,这就是实力,这就说明四方面军不服毛泽东这个中央。这时不得以要北上会合了,但凡有可能,还是在找机会独立发展,这一点无论徐帅在回忆录里怎么掩饰,我们都能看得很清,历史就是历史,做过了就要显现在历史上的,掩饰是掩饰不掉的。
四方面军八月初,就出了草地,一直留在甘南,没过渭河。毛泽东急,他们不急。九月十六日,张国焘的那个“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还是不听中央的,中央北上的方针很明确,有什么好讨论的),张国焘提出四方面军从永靖,循化西渡黄河,避开在兰西大道上与胡宗南部的战斗,向西发展,企图在青海,甘西打开个局面,与毛泽东的“西北局”继续分庭抗礼。会上朱德,陈昌浩坚决反对张国焘的主张,他们说中央早就有明确指示,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实施宁夏作战,向北打通外援通道。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多数人支持朱德,陈昌浩的意见。张国焘感到威信受损,涨得脸通红,无奈地说:“好吧,党内是民主集中,我栖牲个人意见,服从大家意见”。
谁知到下命令时闹了个双胞胎,张国焘以总政委名义下令,让部队西进。陈昌浩则以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名义下令,让部队停止西进,准备北上。部队不知该执行那一个命令。当晚,张国焘找到陈昌浩,说陈无权利改变他的命令。并开导陈昌浩说,如果北上与中央会合,他们就可能都要被迫交出兵权,被批判,开除党籍,还可能被军法从事。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是想打动陈昌浩。没想到陈昌浩的想法跟他不同,陈说:“你这想法和决定是错误的,有没有权决定红军的行动,这要看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目前,红四方面军只有去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才有出路。我们有错误要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用的,”张国焘看说不通陈昌浩,就带着警卫员,和一骑兵连,去了漳县前敌司令部。
朱德听说往北边的漳县了,还以为他去布置部队北进去了,但他并不是布置部队北进,而是去找徐向前,拉同盟者。到了前敌司令部见到徐向前,又叫人找来了李先念,周纯全,李特等人,张国焘就抱着头哭上了,弄得一帮人莫名其妙,大家好一阵劝。张国焘边哭边说:“我是不行了,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中央会交给陈昌浩搞的”。张国焘的这些话,实际不只代表他一个人的想法,徐向前当时不能说没有同样的担忧,从他接下来的行动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张国焘介绍了他的西进方案后,徐向前立刻表示赞同,并在回忆录中说了四个理由:“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区同敌人决战,二是吸引胡敌南向,减轻了对一方面军的压力;三是并不违背中央关于两军先去宁夏,后取甘西的战略企图;四是便于解决四方面军的就粮问题”。
实际上这是似是而非的理由。在几天之前的九月十四日,毛泽东就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制定并发布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就是打算在静宁,会宁地区会同彭德怀的一方面军,打掉胡宗南的部队。当时四方面军四万多人,加上一方面军一万多人,将近六万人,是股不小的力量。虽不敢说能一口吃掉胡宗南的第一军,但也必给他以毁灭性打击。这是打开被围剿局面的重要一着。而且也能坚定其张学良停止内战主张的决心。毕竟如果红军被剿灭的话,也就不会有西安事变了。虽然这时谁都不知道,会有西安事变,但是事后看,红军的战斗力,是促成这件事的重要因素。
为促成此战役,毛泽东于9月19号又专电朱,张,陈,徐指出: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因宁夏是陕,甘,青,绥,外蒙即整个西北之枢纽,且国际来电说红军到宁夏地区后给我们帮助,没有说甘西。我们已将宁夏,甘西地区狭小不利回旋,且城坚难破之困难条件报告国际,并说明须取得苏联飞机大炮之帮助,才能破城。现据回电说:到宁夏地区后给帮助,则我军只要能占领宁夏之乡村,靠近贺兰山,便可取得攻城武器再行克城;夏因有贺兰山,气候比绥远,青海,陕甘北部及甘西较明,且是产大米区,在西北最富,红四方军占领宁夏南部后,应屯驻几个月,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 …. 此七十天内四方面军占领静会,通渭,会宁,静远,海原,中宁及金积之一部,粮食不成问题, 红一方面军则占领固原,灵武,半个城及金积之一部,准备12月初渡河;因马鸿逵有二十余团,汤恩伯,何柱国,高桂滋,高双成等军在我侧后,红一方面军独攻宁夏,有顾此失彼之虑,如使胡宗南确占静,会,定区,会合毛炳文,彼此可加强马鸿逵,使我攻宁夏计划失败,又可加强马步青,使你们攻甘西计划失败,如此有各个击破之虞,只有集中先占领宁夏方免此失。……. 夺取宁夏,打通苏联,不论在红军发展上,在全国统一战线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战上,都是决定的一环。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的一环。时机紧迫,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这封长电,将战略的,统战的,及宁夏不缺大米,陕北“粮食不成问题”。等方方面面都说清了,还要说什么呢?
所以徐向前这时避开胡宗南不打,是严重违反毛泽东这一战略布署的。怎能说是没错呢?怎能说是不违反中央的布署呢?
而且徐向前执行西进非常积极,回忆录写到:“于是,当场制定了具体行动部署”,“部署即定,张国焘即电告,朱德,陈昌浩,要他们来漳县会商,同时命令部队调动,准备从循化地区渡河(循化在哪儿呢?跑青海去了)”。可是够迅速的。完全没有想到要征求朱德的意见,或陈昌浩的意见,更不要说征求毛泽东的意见了。摆出一副既成事实的架式,让朱,张跟从。
历史一路看下去,无论是南下还是西进,徐向前都是尊循了张国焘的路线,一条脱离毛泽东中央,另成一体系的路线,直到兵败祁连山,不管它是‘时’也好,‘命’也好,反正是没能成功,不得不落到毛泽东的乾坤套里。真有点像美猴王,虽是齐天大圣,可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徐向前带着兵向黄河边赶去,还没到黄河,就听当地老乡们说,河对岸的大山已是大雪封山,人根本过不去。不得以又退了回来。但是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徐向前和张国焘都没死心。
部队过不了黄河,只好北上,9月29号,四方军指挥部发布命令,从9月30号起,全军分成五路纵队渡过渭水北上。四方面军在渭水以南已经盘桓了一个多月。
这时的贺龙二方面军,也获中央命令,经天水渡河北上,这时二方面军正散在乡村里发动群众。贺龙致电毛泽东说需要六天整理部队。毛泽东同意并致电张国焘,要四方面军置兵在武山,甘谷,通渭,庄浪等地,以策应二方面军北上,渡过渭水。
谁知张国焘等不愿与南下的中央军打硬仗,没等二方面军过河就早早的把部队撤了,算是对贺龙不拥护自己的报复吧。这下贺龙可危险了,贺龙知道后,一边大骂张国焘,一边下令部队边收拢边向渭水进发。贺龙还没走脱,南下的国军王钧部已经过了渭水,到了成县,北上的川军孙震已到达武都县,已经插进二方军的两腰。好在刘伯承与孙震有旧,写了信给孙震,联络友情,孙果然没派兵出击。贺龙一面命令卢冬生率部阻击国军,一面率部向渭水边跑。卢冬生頂了一会,那顶的住啊,结果被国军截下来一个团。跑到渭水的部队也没脱险,贺龙,刘伯承挨了飞机投下的炸弹,刘伯承受伤,贺龙整个人被炸起来的土掩埋了,救出贺龙一看,马死了人没事,真是福将。部队乱糟糟的正在渡河,上游洪水来了,一下冲走了好些人。平时渭水不深,记得红一方面军也是这个季节渡的渭水,杨得志说水才及膝盖,战士们还说,姜子牙钓鱼的渭水这么浅,那有大鱼。但是贺龙倒霉,赶上发洪水,但是还要过,不过就全军覆没了。大部分人还是过去了,这时追兵也追到了河边。没过河的几千人被俘虏了去。这是二方面军最惨的时候。事后,贺龙总结说,红二方面军长征中两次遇险,一次差点饿死在草地里,一次在甘南差点出不来。这两次都和张国焘有关。
红军向北走,国军掉头追,蒋介石在西安制定了一个“通渭会战计划”要把红军消灭在黄河以东,西兰大道以北地区。张学良将这一计划通报给了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根据这一情况制定了《十月作战纲领》。其中心思想是尽快进行宁夏战役。要求四方面军马上开始造船,准备派出二到三个军渡河,向北占领内蒙古的定远营(汉时班超驻扎军队的地方,今叫,阿拉善左旗)。但是中央国军推进迅速。四方面军抵挡不住,毛泽东又改变作战计划,认为如果不打一个歼灭战,止住国军的攻势,势必不能安心渡河,也不能执行宁夏计划。所以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的到打一个好仗上来。但张国焘不想这么做。
四方面军司令部于十月八日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都在会宁。在会宁四方面军改变了行军路线,又要过河向西了,徐向前所依据的理由是中共中央制定的《十月作战纲领》,说是执行中央的路线,这个话又有问题,“纲领”还不是具体的命令,命令才是部队的依据,纲领之是个大方针,何况这时命令已经变了。实际上一直以来,不情愿与中央会合才是思想的根源。看张国焘是咋说的,张说:“关于解决党内的争端,多数认为我此时不能去陕北,应该集中力量,先执行西进的军事计划,然后再谈党内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声明我住动的去陕北,足以表示内部团结的诚意,一俟西进计划实现,我决这样做。…… 四方面军如果能在河西走廊立住脚,莫斯科仍会照原议支持我们,并不会将我们视作是反共产国际份子。”
向河西发展,独树一帜,不完全被毛泽东的中央吃掉,是这时期四方面军几个领导人的思想本质。所以,十月二十二号,陈,徐带部队直接去了,而没有去原来约定的在打拉池与彭德怀会合。三天之后,彭还没见到陈,徐于是问张国焘:“徐,陈为何还未见到?”张答:“已令徐,陈率四方面军之主力及一方面军之五军团,从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北岸,向威武(凉州)前进了。”这个回忆里的渡河地点有点错,应该是静远县,是向西渡不是向北。因为彭没有见到徐,只是听张这么一说,记错了地点。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徐,陈带兵渡河了,而彭,毛不知道,原来要进行的歼敌计划就打乱了。
并且从西路军的进军路线看,也不是毛泽东的意思。知道徐,陈渡河后,毛泽东也只能将错就错了。他多次强调渡河部队,执行宁夏计划,夺取定远营是关键。10月26日1时,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电令第9军:“…..9军必须强占红水以北之枢纽地带,并准备袭取定远营,此是极重要的一着。”同日21时又以彭亲译之密电称:“国涛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又说:“…..目前以打胡敌取定远营两着为最主要,30军占领永登是对的,9军必须占定远营,这是接连攻宁的战略枢纽,不应以1方面军去…..。”
而后历史的事实是,徐向前并没有派出部队奔袭定远营,而是向西奔了武威。这完全是四方面军内部商定的路线。找别的理由来否定自己执行了张国焘的路线是无法说服“历史”的。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西路军里有几千妇女和小孩,这那是征战的架式,这完全是一副大搬家的架式。徐帅说,非战斗人员达西路军总兵力的40%。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不是 支精干的远征军。本来张国焘,徐向前是打算全军渡河的,但是由于王钧,胡宗南等部压迫的紧,四方面军的抗击部队抗不住丢了渡口,张国焘才带着剩下的两万多人,向彭德怀靠拢。向北向东转进。
所以毛派说,西路军是指行了张国焘的路线,并没有冤枉他们。西路军的失败代表着张国焘路线的破产,说的是没错的。西路军的案是不好翻的。可怜
的是那些抛骨慌山的将士们,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西路军里的五军团后来在高台县战败,五军团全军覆没,董振堂战死。徐,陈带着残缺的30军,9军以及医院后勤,指挥机关等单位,开始继续转战。最后在祁连山上,西路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四,五千人。陈昌浩召集大家开了会,决定,他和徐向前离队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对伍是你们带出来的,面对危险,不能同死,无论什么理由都是懦夫的行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