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笔谈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人与事,尽在笔谈中。
个人资料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大院游击队

(2008-11-27 07:23:37) 下一个


文革前我们大院里曾活跃过一支游击队,司令是张三,副司令是王二(张家的老三和王家的老二)。

张三王二是初中生,闲来无事他们想拉起自己的“武装”,于是就组建了一支游击队,自封司令。

游击队员的成份很单纯,就是我们大院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近二十人。二位司令颇有组织能力,游击队员们按年龄大小封官授衔。我的一个姐姐封了个团级授校官衔,另一个姐姐封了个连级授尉官衔,我封了个排级授士官衔,弟弟封了个班级授上等兵衔,最惨的是朱家毛头,他年龄最小,什么也没捞上,只混了个列兵。可毛头不在乎,照样跟在大家后面跑得颠颠的,很开心。

光有队伍不行,还需要武器。“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用绳的两端往竹竿或木棍上一拴就是一杆杆“汉阳造”、 “三八大盖”,用纸折折叠叠就是一只只盒子炮、驳壳枪,还是“二十响”带连发的。三下两下游击队的实力就超过了胡司令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有了队伍有了枪就可以开练了,经常是正副司令各带一拨人分红白两军对抗演习。

那年头可供学习的英雄人物特别多,有堵枪眼的,炸碉堡的,扒火车的,端炮楼的等等。可供模仿的反面人物也不少,有毛驴太君,猪头小队长,张军长,汤司令,偷地雷的等等。我们操练起来角色台词都是现成的,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搞得一出一出的,整个一个山寨版连续剧。

场景一:
红白两军激烈交战,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红军战士胸膛,战士手捂胸口,挣扎了一会儿,倒在冬青树丛中,从贴着胸口的袋袋里掏出几张揉得皱巴巴的纸片,喃喃地说“这是我这几个月的党费,交给组织。你们要为我报仇啊。”然后闭上双眼,牺牲者心里感觉自己很英勇,很壮丽。

场景二:
匪兵甲、匪兵乙押一共产党员上场,共产党员大义凛然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怒斥叛徒浦志高、王连举,高呼口号。几声枪响,国际歌声起…

场景三:
……

就这么闹腾了有大半年。后来张三的老爸调南师任院长,一家都搬走了。王二上了高中,无心也无力再打点军务,游击队不宣而散,无疾而终。

张三是南师附中“老高三”,文革中到内蒙插队,被打成“内人党”,整个半死。

王二文革中到苏南插队,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南京某高校学习。再后来留校、提干、升官,一路顺水又顺风。最后在该校副校长位置上退休。

其他诸位将、校、尉、士官们,上等、中等、下等、列兵们四散各处。经文革动荡,下乡下放,七六四五,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八九六四,商品经济热,下海热、出国热一系列的事件、风波、运动、热潮后,各人都走出了自己的路,其中有留洋博士、本土博士、私企老板、高级教师,医院院长,大学校长、建筑师、画家等等。

想起这支大院游击队,想起儿时的玩伴们,挺怀念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绿一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最合俺意了!俺看的就跟看电影一样,真是妙笔生花呀。。。
老弓长 回复 悄悄话 感恩节夜,party开到今天临晨。起来一看,嗬,一万多点击啦。
谢谢各位阅读,谢谢各位评论。
aol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候全中国城市里的男孩都玩这些东西,都是模仿电影里的情景。
wxcqt 回复 悄悄话 当时我看电影, 心里说, 我靠, 谁写的, 这不就是当初的我吗?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住院里时好热闹......都成了历史。
丑女的天空 回复 悄悄话 大院男孩子的游戏,很熟悉!
7黑 回复 悄悄话 没错,就是这样的.我们部队大院更是这样.我们还把沙堆当雕堡,互相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