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纪念宋教仁遇刺一百周年

(2013-03-28 18:12:57) 下一个

纪念宋教仁遇刺一百周年
http://bbs.wenxuecity.com/culture/491069.html

来源:
宋教仁,德艺双馨的政治家。这从他捍卫主权、推翻清帝、构建国体这三方面的所做所为,便可略见一斑。
二十世纪初,日本挑起了所谓间岛问题。间岛,在图们江以北,为今天吉林延吉市一带的中国领土。1907年春,觊觎已久的日本,阴谋篡改历史,欲将间岛划归韩国为名而实己占之。当时,宋教仁正按照预定的南北夹击计划(黄兴留穗,宋去满洲),在东北策划反清活动。偶而得知这一消息后,宋教仁既敏锐又理性:自己虽然反清,且正被朝廷通缉,但国家利益受到威胁,不能坐视。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迅速采取了行动---假扮日本浪人贞村,机智地打入鬼子“长白山会”内部。在掌握了敌人偷换界碑,伪造文件等核心证据后,又奔赴韩国和日本,查阅整理了许多历史资料和文件,并收集了日韩政府本身公开的文档,历时数月,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该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正面史料,另一方面又逐一戳穿了日方的各种伪证,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语言学的角度,全面论证了间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日方得知后,欲重金购买此书版权,宋断然拒绝,却委托好友,将书稿转交驻日公使李家驹。因为该书的重要作用,中方最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这也是中国近百年来在领土纷争谈判中仅有的一次全胜。

“间岛”问题之后,据于右任回忆,袁世凯因此盛赞宋才,奏请朝廷赦免并拟任其四品京堂官职,被拒。袁又委托驻日公使给2000酬金。初不肯受,公使执意不回,宋就将此款全赞助了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并说:“吾著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之赚几文钱也。” 间岛一事,面对日方的利诱威逼、朝廷先前的追捕和后来的奖赏,以及一些冲动和狭隘的革命党人的嘲讽,宋教仁均不为所动,坦然对之曰:“国家领土,国民人人当宝爱之。”
宋教仁在“间岛”问题上的贡献,一方面印证其理性和爱国,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1905年,宋教仁就读日本法政大学(后入早稻田),认真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了西方民主思想和宪政制度。他翻译了《英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日本宪法》等10来种书籍,创办了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后将其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担任过上海《民立报》主笔,并介绍和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这些都为他以后主张内阁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规划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提供了它山之石。

当辛亥革命成功,许多革命党人忙于实业(如修铁路,办教育) 之际,宋教仁头脑清晰,目标明确,也看得更远。他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订下百年大计。为此,他打算分三步实施其战略目标:立宪,举阁,组党。

早在武昌起义后,宋教仁便以高屋建瓴之势,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简称《鄂州约法》)。《鄂州约法》既是一个具有明显的三权分立性质的法律文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付诸实施的宪法文本。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长,又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简称《临时组织法》)。而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以《鄂州约法》和《临时组织法》为蓝本制定的。这一系列举措,为即将成立的中华民国奠定了基本政治架构, 为中国未来十余年宪政实验提供了法律基础,也让中国人首次了解了一个全新的政治运作模式。

但是,仅有核心法纲还不够,必须有相应的施政机构与之配套才行。在讨论民国国体时,当时的革命党人一派赞同总统制,一派赞同内阁制。简单地说,总统制指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一种政府模式;而内阁制,治理国家的是国会,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代表国家,不负责实际政务(笔者注:摘自凤凰卫视节目---〈岳麓英豪青春志--宋教仁〉)。宋教仁清楚中国传统,深知“帝制易倒,专制难除”,深感“革命成功的政党或首领,也可能蜕化、独裁”,而民主政治的最大敌人是权力不受制约。因此,他立举内阁制,寄望用较低的社会交易成本,换得政治透明和行政的高效。宋教仁说:“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不过,这一主张,遭到以孙中山为首的总统派的强烈反对。最后,总统派获胜,宋教仁也服从大家的选择。可笑的是,当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一改初衷,转而赞同宋教仁的内阁制。如此“因人立法”,不仅视法律如儿戏,也非常短视,因而也就为以后的“二次革命”师出无名、草草失败埋下了祸根。


宋教仁推崇内阁制,但并不拘泥和照搬西方模式。他看到当时的中国地方级政府各自为政,国家一盘散沙,就主张中央集权以免国家陷入分裂之危险。这又与不少革命党人的观点相左。在定都问题上,孙中山等革命派舍不得离开南方的大本营而欲选南京,但遭到宋教仁的强烈反对。因为他对日俄的狼子野心看得很透,故而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张定都北京,以加强对满洲和外蒙的控制力、凝聚力和对日俄的威慑力。从宋教仁不计个人得失,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举动中,我们再次看到其闪亮 的人格。


袁世凯接任大总统以来,一方面跋扈专权,一方面又操纵控制当时的亲袁大党共和党。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斗志涣散,又各自为政,眼见新生的共和国一步步走向消亡。危急关头,宋教仁再次展示其卓越的政治家之责任、勇气和远见。在征得了孙中山和黄兴的同意后,19128月,宋教仁毅然解散了同盟会,而将之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促进会合并,成立了一个新党,命名为“国民党”。换句话说,宋教仁是国民党真正的缔造者。


宋教仁创建国民党的目的,是试图更改游戏规则,以宪政模式,变血腥的政治夺权为和平的政党轮替,以政见与提案来获得政权。用他的话来讲,是 “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共和,要以党争代替战争。”解散同盟会,很多革命党人不能理解,宋教仁向他们耐心解释,“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我们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我们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的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笔者注:摘自凤凰卫视)。而对于新生的国民党的任务和目标,宋教仁公开自己的政见:“我们要在国会里,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通过宋教仁的领导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共同努力,国民党朝气勃勃,蒸蒸日上。19132月,国会参众两院举行选举。国民党在716个议席中赢得了392个席位,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其它如第2大党共和党获得120个议席,第3大党
统一党获得18个议席,第4大党民主党获得16个议席)。 

国民国的胜利,令袁世凯坐立不安,也让他对宋恨爱交织。为收买宋教仁,据说袁曾有意让宋出任总理,并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支票一本,任其自由支用。但宋只略取少许(约二三百元)以示谢意,余下悉数归赵。正当宋教仁踌躇满志,拟北上和袁世凯商谈国事时,于1913320日在离沪赴京的上海火车站,被带毒的子弹射中,两天后,魂归沅浦。


宋教仁在临终前,通过于右任留下遗嘱:今以三事奉告:

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
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
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宋教仁又授意黄兴,电告袁世凯:“
……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每读到此,不禁砰然心动---叹遁初之功德,怒小人之伎俩,悲渔父之遗愿,羞自身之苟活。


我认为,

君子有两种。
洁身自好的小我,可以拒高官厚禄和金钱诱惑,而保持个人优秀的道德情操;
为国为民的舍我,则以理性、智慧和胸怀,而肩负崇高的社会道德情操。

革命者,也有两种。为人民赴汤蹈火,甚至牺牲生命,是为创业英烈;
革命成功后,如何引领国家,走出历史的循环,为民族的长远利益鞠躬尽瘁,贡献毕生,是为兴业栋梁。

而宋教仁,无论是在小我舍我,还是在创业和兴业这两方面,都堪称典范。


百年前的春天,一个年青人,用他三十二岁短暂的生命,为新生共和,喋血神州。遁初先生倒下了。但他的理想、理性、人格和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已浇注成我心中永远的泰山北斗。

宋教仁爱国没有条件,抗清也义无反顾。他与黄兴一道,于19042月创建了华兴会(黄任会长,宋任副会长),并策划在当年11月慈禧七十岁生日那天,在长沙、岳州(即现在的岳阳)、衡阳、宝庆(即现在的邵阳)、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不料事情泄密失败而流亡日本。1907年春,宋教仁潜返东北发展反清组织,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又因泄密而行事艰难。黄花岗起义流血后,革命党精英损失惨重,斗气非常低落。艰难之际,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胆识,否定了孙中山在沿海地区零敲碎打型策略,提出了极富战略眼光的三策论:一是中央开花,即联络北方军队,争取占领京城,一举推翻清廷。二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建立革命组织,渗透与扩展并举,择机起义,以期阻断南北、掌握主动、控制全局。三是在边陲角地,揭竿而起,再徐图北进。战略一为上策,但真正行动起来,困难重重;战略三已被边远省地的多次起义失败证明为下策;唯有战略二最为实际,可视为中策而实施。于是,宋教仁和谭人凤等人一起,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中部总部成立后,宋教仁作为领军人物,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各地分会,大力加强了各革命团体间的联系和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义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宋教仁以两湖新军中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为基础,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鼓吹革命,并筹款购买武器弹药,致使两湖地区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最终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而首义的成功也证明了宋教仁的远见卓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