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辱,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式陆军。
除了聘请洋教习来华施教外,遣员到国外学习也是主要一招。继留英学海军、赴德学陆军之后,张之洞的《劝学篇》为“留日学军”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学生去日本学习陆军,基本是进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其他军事学校毕业的,有,但人数寥寥。留日士官生不仅人数最多(共1626人),而且对中国近代变革的影响也最大。
陆军士官学校是初等军事学校, 其毕业生,下部队服役两年, 可以有机会进入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大学。然而,要进入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通常要到一个军事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成城学校)学习语言和军事基础知识,然后经过半年部队见习,再入正式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因此,对于中国尚武留学生,理想的训练过程应该是:
东京振武学校,部队见习半年;陆军士官学校,部队见习两年;陆军大学。
一:东京振武学校
东京振武学校是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为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所属。创办于1900年,原名成城学校,1903年改名振武学校,开办到1914年。初期修业1年3个月,后延长至3年。该校毕业生人才济济,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事实上不少后来民国的军政人员不过是在日本的东京振武学校学习,而没有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振武学校的作用就是让没有军事知识的中国青年先去学习相当于中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战术、兵器等专业课和日语,然后再作为预备生去申请陆军士官学校。
振武学校毕业以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士官学校,而同样叱诧风云的,有:聂宪藩上将,蒋中正上将,何成浚上将,陈 仪上将,曹浩森上将,等。
另外,蒋中正1910年冬于振武学校毕业以后,到北海道新偶县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见习,计划完成半年见习后,申请士官学校。蒋中正在见习期间,被安排到骑兵部队养战马,留下了“老蒋日本放马”的传说,其美妙程度接近“苏武牧羊”了。也许是蒋中正在见习期间闷闷不乐,也许是国内革命形势的呼唤,老蒋终止见习后,没有申请士官学校,直接回到了中国。
自然了,振武学校和士官学校是有天壤之别的。熟悉医学预科生与医学生区别的同学,可能会有点粗略概念。学完医学预科的,当赤脚医生勉强可以,和医生是没法比的。完成医学生训练的,才能成为医生。
虽然东京振武学校有忽悠中国留学生和坑人之嫌,但在当时清末民初那一段时间中国普遍缺乏军事人才的背景下(甲午一战,清军装备虽然先进但不过是拿着优良武器的冷兵器部队而已,而更有外国记者记载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双方枪声响了一天都没打死几个人——因为没有瞄准后开枪的习惯,据说大规模将瞄准后开枪的习惯当做教科书编入教材的还是蒋中正提出的),该校还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产生比较重要影响(至少让人明白如何瞄准射击)。
事实上,也有不少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甚至日本本土的青年,为了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而先上振武学校的。
在成城学校成立前,也有零星中国留学生直接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多为清军的年轻有为的初级军官。鉴于后来到日本学军事的人员多起来了,包括从来没有进过军营的书生,也许是成批接受中国军事留学生的某种协议,于是有了这个预备学校。
1898年冬,中国第一批学习陆军的留日生东渡赴日,“中国士官生”自此发端。一期士官生均由各地方大员选派,其中以张之洞遴选之湖北籍最多,袁世凯所荐之直隶籍次之。1900年7月,成城学校第一届中国留学生共45名毕业,之后根据所选之科目被分别派到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试习,经过半年的入伍试习后,其中40名士官候补生于1900年12月 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班第一期。
下面是曾经在该校学习的部分中国名人:
蔡锷, 1900年
刘成禺,1901年
陈独秀,1902年
欧阳予倩,1902年
方声涛,1902年
吴玉章,1903年
王揖唐,1904年
唐继尧,1904年
程潜,1904年
赵恒锡,1904年
李烈钧,1904年
孙传芳,1904年
孙武,1904年
何成浚,1904年
阎锡山,1905年
尹昌衡,1905年
黄郛,1905年
蒋中正,1908年
张群,1908年
姜登选,1908年
杨宇霆,1908年
熙洽,1908年
何应钦,1909年
臧式毅,1911年
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一所日本最古老的陆军初级军官学校,其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次年迁往大阪,1871年迁往东京,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
1875年,第1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招收11期后,1889年,该校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被撤销。
1900年12,从成城学校毕业而来的40名中国士官候补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被称为中国班第一期(后来中国人的回忆文章中,提到XX毕业于士官学校第一期,指的就是这个中国班第一期)。
中国班第一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未单独分班,而是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13期,与日本本土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
1901年11月,13期学员毕业离开士官学校,中国班的39名(一人在期间病逝)士官毕业生,见习完毕后,于1902年3月之后陆续回国效力。
第二期25人,也未单独分班,而是1901年12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14期,与日本本土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于1902年11月毕业离校。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期的张绍曾和吴禄贞,第二期的蓝天蔚,素称“士官三杰”。(他们是在士官学校学业杰出,还是在回国后表现杰出,而被称为“三杰”的,我不知道,没考察出来。)
第三期95人,也未单独分班,而是1903年12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16期,与日本本土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于1904年11月毕业离校。
因为中国第三期即日本士官学校第16期时中国留学生 蒋百里毕业总成绩是第一名,因此获得日本天皇授予的指挥刀。被誉为“中国士官生三杰” (蒋百里(16期步兵),张孝准(16期工兵),蔡锷(16期骑兵))之首。这个“三杰”,是因为在士官学校的学习成绩军事素质等方面杰出表现的结果。
*这里有一个争论的热点,就是“蒋百里获得16期士官毕业生第一名后,是否获得过日本天皇授予的指挥刀?”这个事情,我确实没有考察出一个确实的结果来。但我通过仔细阅读了质疑方的质疑逻辑,认为质疑有吹毛求疪之嫌。陆军大学有军刀组,就是每届前6名毕业生接受天皇授予的军刀,第一名还要被天皇招见,发表自己的建政建军的见解。“军刀组成员”的荣誉很大,是要写入简历的,在日后的晋升中,是会起一定作用的。由于士官学校是初等学堂,只有第1期毕业时天皇亲临。然而,士官学校每届毕业生的第一名,还有帝国大学的毕业生第一名,都是会得到天皇授予的礼物的。我是相信,蒋百里是得到过天皇授予的礼物的,至于是军刀,是短剑,是银表,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并不重要。至于日本在“历届陆士第一名列表” 中http://www2.wbs.ne.jp/~ms-db/other%20data/rikugun%20sikangakko.htm,把16期的毕业生第一名写成永田鉄山,这个不奇怪。永田鉄山是日本学生的第一名,是中国士官生都知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质疑的人中,多是现在的小青年,而质疑的对象,则是中国士官生的回忆文章。最后,强调拿出证据来,我认为是无理的,甚至可耻的。因为中国不需要意淫一个“军刀”,我就没有任何快感。而为什么一定要否认呢?否认之后谁有快感呢?扯远了,踏上无聊的领地了。
从第四期83人,1906年12月入学,1908年5月毕业开始,由第五期58人,1907年7月入学,1908年11月毕业延续, 直到以后各期,士官学校将中国留学生单独分班学习了,成绩再也不放在一起比较了。
再有再优秀的学员,也就没有机会表现了。
附录:
北洋陆军上将60人中,以下来自士官学校(含振武):
张绍曾,日本士官学校;
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
陆锦, 日本士官学校;
聂宪藩,日本振武学校;
蒋雁行,日本士官学校;
刘存厚,日本士官学校;
孙传芳,日本士官学校;
周荫人,日本士官学校;
王汝勤,日本士官学校;
吴光新,日本士官学校;
卢香亭,日本士官学校;
刘宗纪,日本士官学校。
255名国民党上将中,22名来自士官学校(含振武):(截止1949年)
蒋中正:日本振武学校炮科
程 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应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朱绍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李烈钧: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陈 仪: 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击学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许崇智: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
何柱国: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曹浩森: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黄慕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炮工学校
蒋方震: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 (第一名毕业生)
吴光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蒋作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王树常: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
朱绶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
贺耀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辎重科
钱大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邹作华: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另外,东斌学堂出了二位上将:
熊克武:日本东斌学堂
但懋辛:日本东斌学堂
二:陆军大学:
早期,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极少数成绩优异的留学欧洲,成为高级军事人才。
1878年(明治11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局独立出来,成立参谋本部,直属天皇,意味着军政和军令及政治和军事的分离。
参谋本部的成立,面临着高级参谋人员的缺乏。1882年陆军大学校条例出炉,确定以培养参谋人才为目的而设置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
请洋人做教师,招收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中,留学欧洲选拔剩下的优秀人才,培养能高级军事人才,是其基本套路。
开始日本的陆军是学法国,培养拿破仑。但普法战争的结果,让日本人吓了一身冷汗,转向普鲁士,请求德国推荐优秀军事战术专家来日本陆军大学校担任教官。
陆军大学校门槛极高,招生对象是陆军下属各联队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军)官学校毕业,在部队服役两年以上,28岁以下的步兵和骑兵少尉军官,服役一年以上,30岁以下的炮兵和工兵中尉军官。加之极其严格考试和面试,能通过的是凤毛麟角的十几个人。考生的合格率只有10%。两次战争时期学校封校停止招生(1894年的日清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学员全部上前线参战,战争结束命大的回来继续上课。
陆军大学校的学制为三年。有“十年人事”之说,就是毕业十年肯定升到大佐,至于将军则要看能力和人事关系了。而非陆大出身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最高只能干到中佐,极少数才能升到大佐,将军就更不要想,除非死后追晋一级或两级。
陆大在日本是很狂的。
陆大毕业生的前6名,可获得由天皇亲赐的军刀,军内称其为“军刀组”,在日后军职升迁时有优先权,而且第一名更能直接面见天皇本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28名甲级战犯中,除10名公职人员和3名海军将领外,其他15名均为陆大毕业生。不夸张地说,日本陆军大学就是一所培养战争罪犯的摇篮。
陆大毕业生最少一期是第3期,共计7名。
陆大毕业生最多一期是第59期,共计199名。
第51期至第58期学业改为两年制。
第59期从昭和18年(1943年)12月1日入学,至昭和19年(1944年)12月20日毕业,学业为一年。
学业最短的是第60期,从昭和20年(1945年)2月11日学员入学至昭和20年(1945年)8月6日学员毕业,仅有不到6个月时间。
学业最长的是第19期,从明治35年(1902年)8月9日学员入学至明治40年(1907年)11月30日学员毕业,近5年4个月。中间有25个半月因日俄战争停校。
每期军刀组成员不等,最少一期是第2期和第5期,各2名;第13期、第15期及第17期及以后每期均为6名,但第38期和第59期各产生8名。
第1期至第60期总共产生327名军刀组成员。
1945年8月,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发出命令,废除日本陆军大学校。
我不知道实际上,陆大有没有中国的毕业生,我只查到了一个:
爱新觉罗•溥杰(陆大59期)。昭和18年12月1日入学,昭和19年12月20日毕业。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弟弟,皇位第一继承人。死于1994年2月28日。
网上有提到的:王士珍、孙传芳,陈仪,盛世才、杨杰……皆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
鉴于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资料,所以不能多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一定是在陆大学习过,是否是正式学员而且毕业,就不好说了。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到了最后,溥杰入学的可能性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