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stroller

喜欢闲逛闲摄而已,无其它不良嗜好
个人资料
正文

Venezia 柔情威尼斯

(2010-02-13 10:47:59) 下一个
在细雨纷飞的周日我们驱车来到了Gondola 的故乡---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女人们最心仪的浪漫地之一,昵称"Queen of Adriatic", "City of Water", "City of Bridges", " City of Light"。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亚得利亚海(Adriatic Sea)沿岸,Po河和Piave河入海口之间,威尼斯古城由威尼斯内湖中的122个小岛, 177条运河, 400座大小不等的桥梁连接组成。3公里长的大运河(Grand Canal) 蜿蜒从西北到东南将城市分隔成大小几乎等同的两部分。威尼斯的行政区(Sestieri)6个,最主要中心区为San Marco广场所在的San Marco 区。 (威尼斯古城卫星地图,来源于internet。图中右下角靠海的灰白色方块便是San Marco广场.)

威尼斯地区最早的居民为公元前6世纪时的古代Veneti人,古罗马帝国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该地区,并在89BC授予所有威尼斯人罗马公民身份。史书从421AD开始记载威尼斯,是在452AD由于意大利北部遭受日耳曼部落和匈奴人的入侵,许多难民逃到威尼斯岛避难,城市开始建立。到8世纪中,威尼斯附属于当时雄霸一世的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但有一定自治权,随后在拜占庭帝国没落之时取得独立,成立威尼斯共和国(9世纪--18世纪),由威尼斯公爵(Doge)统治。但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强盛对威尼斯共和国的实力发展影响深远,使得威尼斯共和国能脱离当时罗马教廷控制,并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势力,成为Crusade(十字军东征)时代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除此之外,威尼斯也是文艺复兴时代重要的商业(尤其是香料贸易)与艺术中心.

1797年5月12日,威尼斯被拿破仑侵占,稍后,拿破仑在1797年10月12日签署Treaty of Campo Formio条约把威尼斯交于奥地利。1805年,拿破仑又与奥地利签署Treaty of Pressburg条约,从奥地利人手中取回威尼斯,并把其纳入自己的王國内。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威尼斯又再次归奥地利统治。在此期间,威尼斯衰败严重,许多古老的广场和建筑物被遗弃或年久失修。直到1866年,威尼斯正式归属意大利王国.

威尼斯灿烂的绘画和艺术文化,最主要表现在拜占庭式(在Istanbul 游记中将详细记介绍)--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在Florence 游记中将详细介绍)的城市建筑和装饰风格。威尼斯所有的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上,都尽现其高贵优雅和华美艳丽的特点。但到18世纪后,威尼斯的文化和建筑史便再没有历史新篇章了,她似乎成了真正与世隔绝的湖中城。后来的工业革命和政权变异的潮流和影响,都只从她头顶飘过,消散在亚得里亚海。威尼斯仍一如既往沉静在自我天地中,冷眼看世界.

威尼斯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由于地质原因,建筑物的地基并不是承载于土壤上,而是无数深埋在海底泥土和砂石中的坚实木桩。威尼斯城下不计其数的木桩来自于西部地区(现在的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地亚),大量的砍伐导致了该地区几大山区荒芜至今。由于木桩在与氧气隔绝的深海水中不会腐烂,使得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细细品味威尼斯城的神话传说和辉煌艺术。

威尼斯古城内所有的道路和桥梁都只供行人专用,完全禁止任何机动车辆通过,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为水上船只和步行。Gondola是古时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现如今已完全献身于旅游事业,载着游客穿梭于大小运河间,让人融化在威尼斯的柔情蜜意中,再加上船老大一路深情的意大利情歌伴随,其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是多少女孩子从情窦初开时就梦想着画面......尽管“船票”贼贵,仍为众多游客(特别是情侣们)到威尼斯的必选课。

天阴下雨,这天几乎所有的Gondola都空荡荡地停靠在码头休息,偶尔有一叶孤帆摇来,也是船老大赶着回码头靠岸的。于是我少女时代的幻想就眼睁睁从跟前飘逝......Mr.安慰道“Next time”。唉,就再幻想一次吧。(自我安慰: 也好,今天节约了不小一笔欧元, hoho~~)。

从Grand Canel西北头的起点站登上Vaporetii(水上bus), 沿着Grand Canel顺流而下,在蒙蒙细雨中领略这座迷人城市的雨中风采--羞涩典雅,幽深迷离,高贵矜持(友人说,晴天时的威尼斯是无比的华贵绚烂和光艳照人)。 水是威尼斯的灵魂,它不仅是交通纽带,同时也是威尼斯建筑表现手法上非常重要的元素:水对光线的反射使得建筑更加流光溢彩,同时建筑物的水中倒影更添威尼斯的似水柔情和万种风情。

沿途拍摄到的一些主要建筑(Vaperitti直行不停,两旁的景色让你应接不暇。常常拍了左边,回到右边时,已错过角度,所以遗漏了几处大运河岸的名胜)。

Palazzo Vendramin-Calergi (Casino' di Venezia)

正在维护中。外立面为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Renaissance),由 Mauro Codussi 设计, 1509 竣工。1883年,著名德国作曲家 Richard Wagner 在此过世。现为威尼斯的赌场。

Fontego dei Turchi

图片左边的拜占庭式建筑。由来自Pesaro(意大利中部一城市)的政治精英Giacomo Palmieri 建于13世纪前叶, 1381 被威尼斯共和国买下送给Ferrara侯爵, 并命名为“Casa del Duca di Ferrara”。

由于她的奢华,这座宫殿常作为公主和君王的住地,如君士坦丁堡帝王 Giovanni Paleologo (1438) 和 Alfonso D'Este (1562)都曾在此居住过。后经几次贵族家族间易手,1621 又重新成为共和国财产,之后成为土耳其商会的总部和商人住处直到1838年。1922年起为 Correr Civic Museum , 现为Natural History Museum。

Palazzo Labia with Campanile of San Geremia

Palazzo Labia(图片中间教堂Campanile of San Geremia后面建筑)建于17世纪末,是威尼斯最后期建筑之一,巴洛克风格,并以室内豪华精美的壁画和装饰著名.

下面几座精美的建筑我还没有寻找到其芳名和历史.....继续中......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Basilica of St Mary of Health or Salvation)

1630年10月,在肆虐威尼斯并使近1/3的威尼斯人丧生(共47,000人,每天死亡595人)的瘟疫灾情得到控制后,参议院下令修建一座新教堂以敬奉神母玛利亚的拯救之恩,并选定当时年仅26岁的Baldassare Longhena为教堂的设计者。教堂于1681年竣工,Longhena则在次年过世(不知是否由于心血呕尽?)。我们路过时,看到外部正在维修,没有开放。故没有下船前往参观。(What to See: pls click http://www.sacred-destinations.com/italy/venice-santa-maria-della-salute.htm)

Punta della Dogana

与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大殿相连,是威尼斯风景照中著名的经典取景点之一。

San Giorgio Maggiore

从San Marco 广场岸边眺望对面的 San Giorgio Maggiore 岛及Palladio's church。

Piazza San Marco

威尼斯的历史中心广场,如下图所示。

广场南外立面。从左至由依次为Giardinetti Reali,Libreria Sansoviniana,Palazzo Ducale和Prigioni Nuove。

Bacillia San Marco 以及前面的 Campenile 钟塔(99米高)。

从San Marco 教堂屋面平台上看广场, 正对面为Ala Napoleonica (现为博物馆),右侧 Procurantie Vecchie 和左侧 Procuratie Nuove 的底层现已成为出售各式精美纪念品的小商店和咖啡屋。

Palazzo Ducale

位於 San Marco 广场,昔日为行政枢院与法庭所在地,亦是威尼斯公爵(Doge)的府第。该建筑始建于9世纪20年代威尼斯共和国,最初作为防御工事建成城堡式,建筑风格以拜占庭和哥特式(表现更多)相结合。当初室内外都没有做任何修饰,寓意精简。14世纪重新装修,拓宽外廊和窗户,用粉红和白色大理石镶拼装饰全部外墙,以彰显共和国的财富和地位。两层外廊立柱的镂空手法和廊柱上细腻的大理石雕刻,犹如镶嵌一道蕾丝裙边,使建筑显得十分轻盈优美,柔美动人。

内庭的装饰布局亦非常华丽,由与当天排队参观的人太多,我们没能有机会加入。

Basilica San Marco

威尼斯最标志性建筑,也是威尼斯的中心圣地,拜占庭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最初的教堂始建于832年以敬奉福音传播者圣马克遗骨(2位威尼斯人从古埃及Alexandria修道院偷回威尼斯)。圣马克的标志“飞翼雄狮”也被采纳能为威尼斯的标志,有着"守护神“作用。教堂曾于976年被毁,然后重建,到1071年骨架基本完工,装饰工程则一直持续到15世纪完成。

拜占庭风格在建筑结构上,开创了一套崭新的模式,就是结合了罗马建筑以降的穹窿大圆顶和弯拱,并成功地发明了弧三角(squinch或称帆拱)做为过渡,以完成圆形穹顶覆盖方形空间的方法。此种叠砌式构造,除了让空间更显高大,同时也形成一种方整而圆满的建筑型式。

San Marco 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内部简洁有形又完整的大圆顶和大弯拱上贴满的以金色为底的巨幅马赛克画像(共计4000平方米,大部份完成于12-13世纪),色彩和谐完美的大理石拼图铺地,底层墙面的东方大理石贴面,以及许多珍宝,最震撼人的是它的气氛。每当室内烛火点明,金光互相闪烁、相互辉映光芒,俨然就成了一座“黄金宫”,迷幻、炫烂又神秘。在昏幽的大教堂中,金光闪耀的天顶,我们只感觉到一种绝对的尊贵和恒久的神圣感。

(由于教堂内严禁拍照,此图片来自internet.)The Torre dell'Orologio (San Marco's Clock)
建于1496-1506.
再来看看威尼斯的桥。

The Ponte dei Sospiri (Bridge of Sigh) 叹息桥16世纪建造,横跨狭窄的Rio di Palazzo 运河上,与两座建筑相连: 左边是权力中心公爵府Palazzo Ducale,右边则是“新监狱”Prigioni Nuove (当时是为解决设在公爵府内的“老监狱”Prigioni Vecchie人满为患问题而建),是威尼斯唯一一座全封闭式桥(以防止犯人跳河逃跑)。后来描述说,当犯人在公爵府中被审判定罪后,就会经过该桥走入牢房。他们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刹那,一声声叹息便久久地徘徊在桥上,充满了对往事的追悔和对自由的眷恋,故取名“叹息桥”。

Ponte dei Rialtohe (The Rialto bridge )

大运河上最古老的桥。该桥址12世纪以前只是一座船桥(用船连接),13世纪时建造了一座永久性木桥,但不幸在1310年被暴乱分子劈成两半,重修后又于1444年因为过多人疯狂拥挤在桥上观看Ferrara侯爵的盛大婚礼而坍塌,然后再重建,直到16世纪末Antonio da Ponte用大理石取代原木结构最后一次重建该桥,并于 1588 试运行,1592年正式使用。直到1854年Accademia 桥建成前,Rialto桥曾一度是大运河上唯一的桥。Ponte dei Accademia

大运河上三桥之二,靠大运河南端,因桥身后的Accademia艺术馆而命名。 最初桥身为钢结构,由 Alfred Neville 设计并建于1488 -1854。20世纪30年代, 桥被拆除并以木结构建成(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建议造成石桥)。之后桥身出现严重安全问题,曾一度封锁停用直到1985年按原版本重新修建。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Accademia 桥不能算古迹。

Ponte dei Scalzi

大运河上三桥之三,Ponte dei Scalzi意大利语为"bridge of the barefoot", 光脚丫桥。 (internet picture)该桥相对比较年轻,由 Eugenio Miozzi 设计, 完成于1934年, 替换了早前的奥地利铁桥。赤足桥靠大运河西北端,北面是 Chiesa degli Scalzi (赤足教堂) 和Santa Lucia (Ferrovia) 火车站. 南面靠近Piazzale Roma汽车站。其他的桥

天公实在不作美,在我们到达San Marco 广场终点站登岸后,风愈紧,雨愈密。咬牙让相机在瑟瑟风雨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看到上下挂满水珠的镜头机身,实在于心不再忍。接下来在古城中心内的穿街走巷,只好用眼用心将威尼斯的风情记录在脑海里。

威尼斯古城现已100%完全转化成商业城,城内所有门面现都是商店/餐馆/咖啡馆。在细雨蒙蒙中穿梭曲径通幽小巷,感觉尤如回到苏州。小楼小宅的构造尺度都很类似,前临街巷,后临河浜,只是建筑装饰风格迥异。中世纪风格的威尼斯如风韵妩媚的大家闺秀,作为姊妹城市的粉墙黛瓦老苏州,则为素装淡雅的小家碧玉。

在朋友推荐的城内一家有名的餐馆用了午膳,遇到了一群Gondoliar(Gondola 船老大)也聚在这儿午餐聊天,打发雨天清谈生意的闲时。所谓的威尼斯菜肴,仍属意大利北方菜系,只是菜谱上多了鱼虾蟹类,但味道一般般。当坐在餐馆楼上临水的窗边,一丝怀旧的伤感悄然而生.......

Carnevale di Venezia (carnival of Venice)

威尼斯狂欢节,世人皆知。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从其12世纪诞生以来,就成为威尼斯文化艺术特有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最初只是为了庆祝胜战,后来每年一次的狂欢聚会根据宗教日立被确定下来(每年2月-3月间的四旬斋前一天开始,为期2周),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达官贵族的诗歌,音乐,话剧,服装,面具“艺术节”。

2007年威尼斯狂欢节在2月底结束了,我们没能有幸一睹盛况。但当我见到我心仪已久的华丽而又诡秘的各式威尼斯Masquera,就想象到狂欢节的气氛该是如何了。Masquera 是我在临行前唯一定下非买不可的纪念品。一踏进商店就顿时眼花缭乱,左挑右选好一阵,搞定三个带回家。

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威尼斯常年都有众多各类艺术节举行,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威尼斯电影节,此外她也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文学作品,古代如莎翁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奥赛罗", 现代如德国作家Thomas Mann的"Death in Venice"; 绘画艺术就更不计其数了; 此外,现代许多电影大片也在此拍摄,如好几部007片(包括最新的Casino Royal), 古墓丽影,......; ......

San Marco 广场的window shopping

除了Maquare,威尼斯还以她的玻璃艺术品出名。由于我们的旅程才刚开始,后面还要辗转多次,加之玻璃这玩艺实在太Fragile,我只好做Window Shopping,拍几张照片以示纪念。

Gondola也是威尼斯的象征之一。他漆黑靓丽并有精美雕刻的纤细苗条船身(宽度仅容下两人并排坐,一船最多载3-4人),前后微微翘起的船头以及船头特有的银色铮亮铁质装饰,红色绒毯铺垫的船舱,金色的铜饰座椅, 都和威尼斯城的华贵富丽融为一体。(你没法将苏州河浜里的乌篷船放到这里.)Gondola 船头特有的铁质饰品中向前6个齿,传统上代表威尼斯的6个区(sestieri),向后的1个齿则象征 La Giudecca 岛,整体则代表威尼斯城。如今的威尼斯古城,除了长期面临海潮对古老建筑物的威胁,城市地基持续下沉,还有人口的骤减,环境的污染。朋友说,别看威尼斯城白天人潮涌动,华贵繁荣,一到晚上,则几乎为寂寞空城,原因诸多。政府正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这座世界瑰宝城市,制定了诸多策略,最大希望是能将威尼斯再保存100年。但是,100年只是最大乐观希望值。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伤痛........
威尼斯,这座用笔墨描述不尽的美丽城市,每时每刻都让我为之情动。
Ciao, Venezia!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