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6)

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经过4个月的在轨调试与测试,启动天地一体化大系统试运行并进入初始服务阶段。在轨调试与测试期间,对卫星平台、相机、地面系统进行了系列的调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测试数据与测试图像,通过分析与验证,三颗卫星所获取的图像产品质量优良。

  在星座系统试运行与初始服务阶段,中英双方技术人员还将对各卫星的数据获取能力进行极限测试、优化运行模式,以迎接北京二号遥感星座的全面商业运行服务。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

       北京时间2015年7月11日零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小卫星星座(DMC3)成功发射升空。“北京二号”星座是国家“十五”科技计划支持下孵化出的“北京一号”民用商业遥感小卫星的后续卫星计划,该星座是我国首个民用商业遥感小卫星星座。星座系统设计寿命7年,由三颗1米全色、4米多光谱的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卫星发射后,每年可为全球提供覆盖全球,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可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应用等领域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北京二号”的前身,“北京一号”小卫星,成功运行7年,于2012年退役,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863计划联合支持的重大科技成果。“北京一号”小卫星作为我国唯一由科技部支持自主控制的民用在轨遥感小卫星,探索了我国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由政府支持、企业运行、商业服务的民用航天产业化发展的全新机制。

      “北京一号”小卫星的成功运行为“北京二号”星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自主保障能力,促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商业化发展,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延续了“北京一号”小卫星成功的探索创新体制和机制,在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和商业模式上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已成功建立的国际合作渠道,与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和英国DMC国际成像公司合作,成功建成了“北京二号”遥感小卫星星座系统。该项目是我国民用航天领域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市场机制建设的遥感卫星星座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近年来,遥感卫星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日趋重要,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需求日益迫切,“北京二号”星座的成功发射,将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体系和自主遥感数据源的有益补充,对促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商业化发展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的探索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在社会力量参与航天产业发展,促进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和国际合作推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北京时间2015年7月11日0时28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所属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投资企业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印度火箭成功发射“北京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该星座是我国核准的第一个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北京二号”星座系统设计寿命7年,由3颗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可提供覆盖全球、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将为全球市场提供大量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广泛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应用等领域。“北京二号”是中英合作项目,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承担卫星研制,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星座在轨任务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北京二号”发射成功,是继“北京一号”后我国在民用高分领域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主要从事地理空间数据销售和信息服务,已发展成为我国一家有较大影响的集卫星运营管理、影像数据销售、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中国高新于2012年投资二十一世纪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国高新紧密跟踪企业经营情况,向其提供包括资金筹措、市场开拓、资本运作等增值服务。“北京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二十一世纪公司迈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台阶。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时间2015年7月11 日0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DMC3)在印度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座是核准的第一个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该星座系统与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并得到中英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合作协议于2011年在我国政府总理和英国首相共同见证下在伦敦签约,开创了中英民用航天遥感卫星领域商业合作的先河。

  我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商业遥感卫星运营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和提供北京二号对地观测服务。星座由三颗1米/4米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可提供覆盖全球、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将在全球资源环境调查、城市规划和智能管理及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好满足国内外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

  曾获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科技计划支持的“北京一号”小卫星于2005年发射,由我公司负责商业化运营,在五年设计寿命之后又超期服役了两年。“北京一号”小卫星的数据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出口40多个国家。国务院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社会力量发展航天产业,促进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和国际应用推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关政府部门领导、遥感领域专家、股东单位代表及公司员工等近二百人在公司设立的分会场,共同见证了此次发射活动,卫星入轨后举行了简短热烈的庆祝仪式。

  7月11日1点19分挪威站收到第一颗卫星遥测信号,5点12分英国站收到第二、第三颗卫星遥测信号,标志着三颗星均已开始工作,进入在轨测试阶段。

 

科技日报

防灾减灾:“北京二号”将派大用场

    11日零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成功发射。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该星座成本低、性能高,在防灾减灾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也是我国在商业航天模式探索中迈出的一大步。

    庞之浩介绍说,北京二号星座具有很高的详查能力,其全色分辨率达1米,多光谱分辨率为4米;卫星成像幅宽达23.5公里,并具备正负45度的测摆机动能力。同时该星座时间分辨率很高,仅用一天便能对全球任一地点进行重复观测。卫星采用了先进的小卫星平台,每颗卫星仅重350公斤,设计寿命为7年。

    相比我国其他遥感卫星,庞之浩认为“北京二号”有共性,也有特点。比如高分二号卫星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亚米级,但在时间分辨率上,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星座更有优势,能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已运行数年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虽然时间分辨率很高,但空间分辨率仅为中等水平,且目前已经超期服役。

    除技术特点各有所长,“北京二号”的亮相更为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该星座由我国投资并提出技术指标、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研制、印度PSLV-C28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入轨后,由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卫星数据的销售由二十一世纪公司所属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这一模式,是我国在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和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新的探索。

      庞之浩介绍,1996年,萨里卫星公司牵头发起了“灾害监测星座”国际合作项目,英国、中国、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尼日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先后参与。萨里公司根据各国提出的需求统一研制卫星,各国分摊费用,共享数据。

      这种合作方式有效降低了卫星研制、发射的成本。目前灾害监测星座已发展到第三代,三代星座的成本都控制在5000万至1亿英镑左右,相当于一颗普通大型遥感卫星花费的一半。同时,分摊费用的方式,也让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能够承担。

      灾害监测星座采用详查、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进行高质量、短重访周期的监测。第一代由5颗卫星组成,其中我国购买、于2005年发射的“北京一号”分辨率为4米,主要用于详查,其他几颗卫星用于普查。第二代星座有4颗卫星,我国没有参与。“北京二号”是第三代星座的首批星,接下来可能还将发射其他国家的普查卫星。

      庞之浩认为,从购买“北京一号”一颗星,到一次购买“北京二号”三颗星,是我国在商业航天模式探索中迈出的更大一步。同时他介绍,二十一世纪公司此次采用了与过去不同的运营模式。新模式下,该公司拥有100%的成像能力,可以执行卫星星座的计划和编程任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时效性强、分辨率高的图像。“虽然是商用卫星,但完全由我国控制,一旦国家有需求,其数据提供可以得到保证。”他说。

       灾害监测星座参与了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和哥白尼计划(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如果遇到特大灾情,将免费提供数据。

       庞之浩表示,卫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防灾减灾领域前景广阔,不仅能及时发现灾情,在灾害导致地面设施受到破坏时,可以不受影响,进行长期、连续、大面积观测,为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信息。如“北京一号”,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2008奥运会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灾害等应急事件中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支撑。“北京二号”预计每年能提供不低于3000万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除灾害监测,还能广泛用于国土、农林、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

        北京7月11日电(记者陈磊)11日零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dmc3)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该星座系统是我国在民用航天领域批准的首个市场机制建设的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星座系统是中英合作项目,由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承担卫星研制,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星座在轨任务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生产、提供对地观测服务。

  “我方对‘北京二号’拥有100%成像能力和全部遥感数据的所有权,可在1—2天内对我国及全球任一地点重复观测,提供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优化组合的自主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智勇介绍,“北京二号”系统包括三颗1米全色、4米多光谱的光学遥感卫星以及自主研建的地面系统等,星座设计寿命7年。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体系和自主遥感数据源的有益补充,可应用于全球资源环境调查、城市规划和智能管理及灾害监测等领域,满足国内外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迫切需求。

  其实,早在2005年我国已成功发射“北京一号”小卫星。“北京一号”是科技部和北京市相关科技计划联合支持的重大科技成果,卫星的研建和发射以国家投资为主,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服务,广泛应用于国土、生态、海洋等重要领域,为全国土地调查等近400个项目提供遥感数据支持。

  “北京一号”在轨运行超过5年设计寿命后又超期服役了两年,于2012年退役。2011年,“北京二号”遥感小卫星星座系统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并正式研制。相关人士认为,“北京二号”从投资到运营全部实现商业化运作,项目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航天产业发展,促进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和国际应用推广。

 

新华社

北京时间7月11日零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DMC3)发射升空,29分钟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北京二号”星座是中英合作项目。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承担卫星研制。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北京二号”星座在轨任务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据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智勇介绍,“北京二号”是国家核准的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北京二号’星座系统设计寿命七年,由三颗1米全色、4米多光谱的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可提供覆盖全球、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王智勇说。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全球市场提供大量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可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应用等领域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据介绍,曾获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科技计划支持的“北京一号”小卫星于2005年发射,在五年设计寿命之后又超期服役了两年。“北京一号”小卫星的数据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出口40多个国家。

  国务院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遥感卫星业内专家认为,“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的探索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在社会力量参与航天产业发展,促进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和国际合作推广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记者余晓洁、程卓)

 

中央电视台

 

印度媒体

 

BBC中文

英中合作卫星“北京二号”发射成功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7月10日17时28分(北京时间11 日0时28分),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DMC3)在印度孟加拉湾的斯里赫里戈达岛搭乘印度太空研究机构的极地轨道运载火箭(PSLV)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一星座是中国政府核准的第一个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中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参与合作设计制造三颗DMC-3型卫星的萨里卫星科技有限公司(SSTL)表示,卫星被中国的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有限公司(21AT)租用七年,并将用于中国各地包括环保监控在内的遥感勘测任务。

         星座系统是英中卫星技术合作的最新成果,得到了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合作协议于2011年在两国政府总理和首相共同见证下在伦敦签约。

英中合作

       SSTL董事长斯维汀爵士(Sir Martin Sweetin)说,SSTL与21AT的合作历史已经长达16年,并早在2005年就帮助设计和制造了“北京一号”遥感卫星。

        这次由三颗卫星组成的DMC3星座所发回的数据可以在土地利用、地质调查、流域水资源调查、洪涝灾害、冬小麦播种面积监测、森林类型识别、城市规划监测和考古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

        此前的“北京一号”在2008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基建项目勘测以及同年的汶川大地震救灾活动中都大显身手。

        斯维汀爵士还介绍说:“卫星图片用途很多,比如说21AT现在的一个项目就是通过卫星图片勘测人们在中国的哪些地方倾倒垃圾,以便保障环保工作能及时完成。”

       SSTL是位于伦敦西南远郊的萨里郡的隶属于萨里大学的萨里宇航中心一部分,有着长期为英国和欧洲宇航航天事业开发卫星和技术的历史。

(编写/责编:晧宇)

 

英国SSTL公司

SSTL announces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the DMC3/TripleSat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Ltd (SSTL) has confirmed the launch on 10 July 2015 of three 1-metre resolution optical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that will form the DMC3/TripleSat Constellation. The satellites were placed into a 651km sun-synchronous Low Earth Orbit by a PSLV-XL launch vehicle from the Satish Dhawan Space Centre, Sriharikota launch site in India. The launch agency is ANTRIX and the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

 

Sir Martin Sweeting, Executive Chairman of SSTL, said “These new satellites are the latest and the most advanced of SSTL’s Earth Observation spacecraft mounted on a PSLV rocket dedicated to our mission - it was really exciting to be able to push the green button for launch and see them off into orbit!”

 

Following confirmation of separation of all three spacecraft from the launch vehicle, the ground station at SSTL’s Spacecraft Operations Centre in Guildford, UK and at Svalbard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contact with the satellites. SSTL’s engineers will now begin the commissioning of the platform systems on board the three satellites, with commissioning of the imaging payloads commencing once platform commissioning is complete. 

 

The three spacecraft use the 450kg SSTL-300S1 series platform. The agile SSTL-300S1 platform provides 45 degree fast slew off-pointing and is capable of acquiring multiple targets in one pass using multiple viewing modes. The very high resolution imager on board the satellites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by SSTL and will provide 1 metre ground sampling distance (GSD) in panchromatic mode, and 4 metre GSD in multispectral mode, with a swath width of 23.4km. 

 

The three satellites will be phased 120 degrees apart around the same orbit using their on board propulsion systems withi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launch; thus with off-pointing capability, the DMC3/TripleSat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will be able to target anywhere on Earth once per day. In addition, the wide swath width of the satellites provides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ime resolution – aiming at stimulating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urban planning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based on changes detected by timely and regular cloud-free, very high-resolution imagery.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Aerospace Technology Company Ltd (21AT), a commercial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operator based in Beijing, has bought the imaging capacity of the three satellites. The cooperative contract for the DMC3/TripleSat Constellation was signed in London in 2011 and witnessed by the UK Prime Minister, and China’s Premier. 

 

Mme Wu Shuang, CEO & President of 21AT, said: “I am very glad that the three satellites are in orbit and have start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round station. It is the first step of our long march 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commencement of our BJII data services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mmissioning of the DMC3/TripleSat Constellation.”

 

DMC3 spacecraft capability

Mass 440kg
GSD PAN: 1m GSD, Multispectral: 4m GSD
Swath 24km
Offpointing Up to 45 degree fast slew
Data speed 16Gbyte High Speed Data Recorder
Data Storage 128 Gbyte non volatile storage
Downlink X-band at up to 320 Mbit/s
Antenna Antenna Pointing Mechanism to track groundstation during spacecraft slews and manoeuv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