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剖析台湾岛内三种“反华形态”

(2010-07-07 19:41:43) 下一个



剖析台湾岛内三种“反华形态”


ECFA好不好,在实行前口说无凭,难道在实行后就能真相大白吗?也许有的人在实行前与实行后会改变想法,但如果反对ECFA是出于“反华”,则实行后的ECFA绝不会麻雀变凤凰。这就像在“反华”视野里的香港,自九七回归后,“反华”论述将香港描述成已经是经济上“民不聊生”,政治统治无所不在的“恐怖地狱”。不过“反华”又不单纯只是“反华”而已,台湾的反对势力发动批判ECFA,从其中可以区分出三种“反华”形态,一种无伤大雅,一种情有可原,另一种用心险恶。


  第一种“反华”是口头“反华”。台湾存在一种“反华”情绪是受到媒体流行的影响,过去20年,媒体上主导颇久的是“台独反华”的论述,所以碰到涉及大陆的问题,如果不表示一点嗤之以鼻的态度,就显得不流行,但这样的习惯性言词“反华”,没有严重的行为或实践后果,所以在生活中碰到大陆人,并不会有歧视,前往大陆旅游,也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只有在脱离具体接触的抽象场合问到他们对大陆的看法时,他们会觉得大陆不好,很逊,不屑一顾。他们对ECFA的态度也一样,抽象地抱持有所保留的心理,但在具体的议程上则能维持开放的态度。

 第二种“反华”是情感“反华”。台湾存在一种“反华”情绪是历史因素形成的,这种情绪根深蒂固,不受到利害考量的影响,或即使受到影响,只有短期的调整,不影响稍后立刻恢复对大陆事务深层的排斥与厌恶。这种情绪阻挠人们随着情况与信息的传入进行调整,因此对于大陆事务的解读,以回归既有的认识框架为原则,符合框架的纳入,不符合的排除。而框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大陆作为一个“落后文明”的象征,以及作为一种“政治威胁”的印象,前者是日本殖民统治所遗留,后者是早年白色恐怖所造成。他们对于ECFA的态度很保守,不信任,而且也不是透过让利或游说能轻易改变。

  第三种“反华”是逻辑“反华”。台湾存在一种“反华”力量是透过理论与观念建构的,这种情绪有时很功利,但有时又很极端,既是着眼于政治动员,又着眼于自身认同的需要。逻辑反华者本身对大陆可以有、但不必非有强烈的反抗或藐视情绪,因人而异。共同点是,他们既没有经历过国共内战,也没有身受过白色恐怖,只是服膺于各种“反华”的理论,从各种真实与想像的蛛丝马迹,拼凑大陆成为“邪恶势力”,所以在他们描述里,自己俨然就是受到大陆“压迫”的最大牺牲者,可以说是按照理论剧本忠实演出,丝丝入戏,到达真伪莫变的精神状态。逻辑“反华”下的ECFA一无是处,犹如“世界末日即将降临”。

  第一种“反华”是生活习惯,中国人听了不舒服,但是实际接触时并不容易体会出当事人有这种“反华”习惯。对他们而言,“反华”像是化妆打扮,从众流行而已。流行的改变了,他们跟着改变,因此对ECFA没有强大的破坏力。第二种“反华”就不是闹着玩的,但在功利多变的世界里,他们的固执虽然令人感到困扰,也不得保留尊敬,他们对ECFA的坚决反对是直觉的,不需要采取行动证明,所以也就没有强烈抗争意识,毕竟在他们的世界里,答案早就有了。第三种“反华”则是目前媒体上“反华”与反ECFA的主要力量,他们对ECFA虽然只是藉题发挥,然而因为没有情感上真正的恐惧,反而必须采取极端手段与极端言词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己。民进党的“反华”,主要是第三种。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