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丽、伤感的故事。其实人生就是如此:美丽、伤感。《不老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讨、思考。在美国,该作品位列很多学校的必读书目。作者奈特莉·芭比特毕业于克里夫兰市附近的“劳拉学校”, 大学毕业于著名的“史密斯女子学院”。
参加我们阅读项目的国内8年级的一位学生说:“这本书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对永生的不同的看法,让我对生命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思考,更深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发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世界的高等教育史表明在19世纪后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在德国大学高度重视技能(艺)的学习,从而德国在科学研究方面领先于世界;而英国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大学注重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的训练,即是培养“绅士”。到了20世纪,德国的科学技术,艺术在全世界占领先地位。近代德国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灿若星辰。然而,考察20世纪的世界发展史,你会发现由英国发源或输出的社会制度、法 律制度更具有先进性与生命力。而德国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都战败了。这一现实,和其教育不无关系。相对而言,牛津、剑桥的传统培养优秀的公民和社会领 袖人才,这些人或在社会面临变革时,或在国家面临关键选择时,能够挺身而出,担当起领导人民的重责,并把人民引向正确的道路。
其实,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应该在中小学时期就打下结实的基础。而这一点在美国的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体现。而且,美国的现代优秀文学、艺术,音像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芒。在世界的英文文库中,更是有许多艺术瑰宝,阐述“人文关怀”的内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颗明珠。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些作品,就是给孩子们最大的“财富”!
《不老泉》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对永生不死是幸运还是痛苦做了深入的思考。在美国,该作品位列很多学校的必读书目。
在一次旅途中,不经意的喝下森林裡的神秘泉水后,Tuck一家人便有了长生不死的能力;为了避免造成天下大乱,他们决定守著泉水的秘密。但是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年老过世,永远年轻的Tuck一家被视为怪物般被排斥,因而躲入森林的深处,不与人往来。
长生不老 ─ 这看似天大的祝福,实际上却带给他们孤寂而封闭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森林所有人Foster的十岁小女儿,Winnie Foster,因为厌烦家中严厉的管教而离家,意外的与Jesse Tuck相遇,从此闯进了他们的生活…
Tuck Everlasting的前几章不容易读懂,很多人也许会因此放弃。一开始你也许会感觉字里行间的描写像打哑谜一般,搞不懂到底要说些什么。但读到后面你会越来越爱不释手,之后再来回首前面几章,就会恍然大悟那些别具意义的句子,为何会存在。
这本书要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即对"生命"的意义的探讨。
长生不老的 Tuck向Winnie形容自己就像湖边的石头一样,并非活着,只是存在。“You can’t have living without dying. So you can’t call it living, what we got. We just are, we just be, like rocks beside the road. ”
活着就是要有喜有悲、有聚有散,要有深刻的感觉!就像Tuck所说的有限而有意义的生命比无限而没有意义的生命值得多!
那么仅仅10岁Winnie最后究竟会选择长生不老?还是选择好好的"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