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影院紫红的皮椅子上,把脚垫缓缓地升起,我准备好了,我期待着。电影开始了,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我听说这是李安拍的新电影就马上和朋友来看了,剧场里空空荡荡,只有几个人。我又很喜欢这种未知的感觉,没有一点先入为主,完全倾听电影给我讲故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个标题为什么这么长、而又这么不吸引人啊?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最欣赏的是两点。
一,这个故事讲得好。立功战士比利和他的小分队回美国两周爱国巡展,这天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活动,参加橄榄球比赛的中场演出。电影的主线是比利在中场以及前后的过程,遇到的人和事让他不断回忆起伊拉克战场上的情形。两个小时中,现场和回忆反复交错,但是衔接的很自然,款款讲述了比利的故事,他为什么去当兵,班长们对他影响,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和老百姓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让他立功的那一场搏斗,一见钟情的女孩,忠诚又淘气的战友,说要把他们拍成电影的富翁……。整个故事不紧不慢,让你一直被吸引,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又提着胆子,担心比利会如何选择?
印象深刻的是几个战士应该是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一触即发,要么不时和球场保安打架,要么一时暴怒把风言风语的球客打得失去了知觉,突然爆出的烟花让他们下意识地以为是战场而四处躲闪。他们的这个心理问题被忽略了,当然也就没有得到情感支持和专业治疗。
战士们虽然作为功臣,似乎处处好吃好喝大受尊重欢迎,但是现实很骨感。记者会上被反复询问在伊拉克这么折腾、当地的生活有没有改善时,他们其实没有答案,闪烁其词后只好回答说,我相信有。同时,演出时旁边的黑人演员突然骂比利一句“fuck off”,也许表达了反战的情绪,而他只能忍着一动不动。富翁突然宣布拍电影只能给他们很少的钱,而且他们没有其它选择、爱拿不拿。虽然他流连忘返于新结识的女孩,想是不是不当兵了,可以和她天天缠绵在一起,女孩却说,你是英雄,你应该回到战场。所以整个中场的过程中,比利一直在挣扎,在作为战士的责任、战争留下的创伤、和对和平生活亲密情感的渴望中,头疼、撕裂、挣扎。
电影中姐姐这个角色值得提一下,她知道弟弟是为了帮她出气砸了前男友的车而不得不去当兵,她爱弟弟,怕他死在战场上,动员他以PTSD为由立刻离开军队,甚至串通了医生联系好了医院。怎么说呢,这个角色太大包大揽了,她的行为好像不是最令人信服。
第二个,男主角演得好。记得开始有一幕是比利从伊拉克回到家,他站在门口,短短的头发,有点忐忑,有点激动,演员把握的很准确,好像他就是刚回家的那个邻家大男孩。而无论是国歌声中比利留下了眼泪,还是那个一口一个yes, Sir彬彬有礼的样子,你会忘了你是在看电影,你以为你在看比利,一位刚从伊拉克回来的战士。看电影时我一直想,这么棒的男主角,从没见过,不知道李安从哪里找来的?不过,我不大看电影,也许人家是个家喻户晓的演员也未可知。记得最近看了一次Saturday Night Live ,我说除了Alec Baldwin,其它演员都没名气,结果引起了众怒。孩子说那些演员都非常出名,怎么你不知道?
回来查了一下,演员叫Joe Alwyn,居然不是美国人!他是英国的大学生,在纽约参加了电影的试镜头之后,刚要上回伦敦的飞机,收到了导演李安的电话,让他立刻改飞乔治亚州去试每秒120幅的新拍摄技术。李安一直苦于找不到心仪的男主角,“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一个伦敦戏剧学院的学生和一个得州的美国大兵相差十万八千里,Alwyn觉得其实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一个大男孩想在世界上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
当然,也要提一提剧中我不满意的地方,那个伊拉克士兵死前的镜头,就像《色戒》中的床上镜头,实在是太长了。也许导演想要突出战争的无情和恐怖吧,我反正吓得闭上了眼睛。
两个小时结束了,我舒了一口气,还好,结尾不是悲剧。朋友说,李安总是带给我惊喜。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