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
2010 (1)
2011 (1)
马丁·瓦尔泽 《第十三章》
2012年这本书出版时,瓦尔泽85岁。到今年,瓦尔泽91岁了,可谓德国文坛常青树。
小说为书信体叙事形式。一个已婚男在一个晚会遇到一位四十多岁已婚女,对其一见钟情。两星期后写情书给女的,没想到女的竟回了信。于是逐渐开始了书信往来,你来我往,互述情愫,男的情愫要多些,女的唠叨琐事多些。两人一直保持书信交往,未越雷池一步,属精神调情类。译者序中说,"瓦尔泽小说所讲述的,就是认识的第十三章——一个充满背叛的人生篇章",我觉得这么说有点夸张,这类情况概述精神出轨,寻找soul mate耳。当然,如果认为精神出轨更严重,则能符合书名意味,毕竟数字"十三"代表着背叛、泄露和出卖,这样也说得过去。
整体读来,《第十三章》还算不错的小说。书信体形式的小说不少,印象深较喜欢的有贝娄的《赫索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九封信的故事》,简直是神来之笔。
有个好玩的提一下,瓦尔泽借男主人公说,"每一部小说都是一本专业书。",也有"作为小说的专业书。相关证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哈哈,又一个贬弗洛伊德的。纳博科夫也是以刺激弗洛伊德为乐。感觉此处瓦尔泽和纳博科夫在相视坏笑。
帕斯卡·梅西耶 《里斯本夜车》
也是一部"逃离"和"寻找"为主题的小说。中学教师戈列格里斯逃离了工作三四十年的学校,去寻找一位叫普拉多的作家的生前踪迹。缘起是这位作家的小说《文字炼金师》令戈列格里斯痴迷,痴迷不尽,于是抛弃一切去探究作家的生命轨迹。
小说的叙事手法比较特别,主体之内还包含着另一本小说《文字炼金师》,两者并行叙述,似在同时读两篇小说。小说主体用"他"叙述,包含的小说则用不同字体和"我"叙述。我叙述和他叙述并行,可见作者在视角方面的蓬勃野心。
文字渗透着阴郁的存在主义虚无的调调,不乏优美的此句,"圆形屋顶以彩绘玻璃装饰的饭店空无一人,地毯吸纳了所有声响","书店里弥漫着老皮革与尘埃的美妙味道","设想自己在陌生人的注视下,将这个人眼中的影像复制到自己眼中,让自己成为陌生人,像是初次与自己相遇"等等这样的句子不少,文字很有神神叨叨的陌生感。可惜小说后段有些沉郁的调调过于密集持久,让人读得有些郁闷,直想着丢下书出门叹口气。可见,这还是小说的节奏问题,更牛叉的小说家知道读者什么时候该绷着弦,什么时候该松一松歇一歇,小说有张有弛有旋律有节奏。
不过瑕不掩瑜,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小说。读完都有点想去里斯本瞧瞧了,顺便也去探寻探寻费尔南多·佩索阿《惶然录》的故事……
下次去里斯本之前我把此书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