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几个周末的空闲时间,终于看完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 *
第二章《阿玛尔菲塔诺》
讲的是一个小知识分子的遭遇。 P196,呈现主人公无意思画下的图,然后作者加以有意识的分析,似荣格的套路。主人公与爷爷幽灵的对话, 似又是荣格的惯用伎俩,我猜作者也许是荣格的粉丝吧。 文中提及“三条腿的桌子“,我似又看到伊莎贝尔•阿连德《幽灵之家》的影子。 这章写作技法高超,客观描写,内心独白,人物对话,梦境,幽灵等编织巧妙,穿插自如,整得神神秘秘的,正如文中主人公把书挂在晾衣绳上晒书一样,似乎有点后现代的隐喻意味,至于真正隐喻什么,我搞不清楚了,就像杜尚的小便池谓之“喷泉”一样莫名其妙,但是,文中那股神叨叨的劲头倒是挺让人觉得新奇,甚至对那种原创精神露出一丝的惊喜。 文中有句引用印象深刻,“诗人说,不是因为你要早起,黎明就得提前啊”哈哈,很逗。我想到中坛,想对那些上网早的同学说, 不要因为你想早点聊天,就埋怨沙发没提前开闸哈。 第三章《法特》
大致上看,作者想表达人在“恶”面前所表现出的心不在焉漫不关心的心态。但感觉这一章的写作手法确实不那么高明,读起来有点枯燥无味。 故事是说一记者出差办事,第一天,开车,见闻,住宾馆;第二天,开车,见闻,住宾馆;第三天,还是开车,见闻,住宾馆,天天如此,路数一样。拜托,能不能换换花招儿啊。 可惜作者不嫌烦,一以贯之,顽强地坚持这唯一的手法,不思改变。我读得精疲力竭,万念俱灰。这叙述也太不用心了,草草了事,简直是糊弄老白姓啊。 读到本章快结束时, 突然发现第二章主人公的女儿,罗莎•阿玛尔菲塔诺,我好像发现了重大的章节之间的联络线索,心砰砰跳。 然而,仔细看了看,发现也没什么特别关联,似乎仅仅是为了呼应而故意放置的摆设,没有具体的意义,我顿觉无聊。 也许值得稍微提一下,本章有个别的性描写,太露骨太直白太写真,感觉有点失控,至少,作为一个正经的作家,也许不该如此失控。 一只苍蝇把整个客厅震得嗡嗡响,这时,我捧着书,有点困了。 第四章《罪行》
全章两百六十页,罗列了两百多个女尸以及这些被害女人生前的的情况。 简单的碎片堆积,主线索七零八落。我觉得这章不是小说,完全是犯罪案件卷宗。我被这些案件震惊,同时也被作者中药铺式的叙事方式震惊。 花了20分钟,我数完两百六十页,手指头略微有点发麻,眼皮也麻木地出现了慢动作…… 第五章《阿琴波尔迪》
。。。。。zzzZZZZ,实在看不动了,烦闷之中,我晕字儿了。。。。。zzzZZZZ~~~~ *
眯了半小时,醒了。补看前言、后记,方知这部《2666》是作者的遗作,生前并未完成。作者生前也嘱咐五篇小说分别逐次出版,可是后人没听他的,把五篇小说作为五章硬放在一起出版了,我感觉这么做是个失败。 毕竟,各章均可独立成篇,没什么密切的联系,虽然它们都反映‘人性恶’的主题,但从小说结构和线索上来说,也不是说谁也离不开谁,完全没必要硬拧在一起,整得这么长。据说,西班牙语原版书长达1200多页,中文版的也有800多页,捧着它,跟捧着两块砖头似的, 打开它, 则一手一块砖头,很压手。 直觉告诉我,这部小说的第三第四两章,也许作者生前并未定稿,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作者收集的原始素材和初步的加工,因为第一章第二章还像个小说的样儿,而这两章的写作手法实在是太烂太初级了,跟所谓“著名“的作家身份明显不符嘛。当然,也不排除著名作家写出烂作品的,其实,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毕竟一个人的兴奋点有限,便是一个大作家,一生能写出一、两部绝对的经典,就已经非常难得啦。 后记里有评论家说,《2666》透着“淡淡的忧伤”,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不仅如此,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忧伤”也会透出书本,让读者越读越枯燥,越读越忧伤,甚至想大哭一场。也有评论家说,《2666》各章都反映”人性恶“的主题,断定人类不会相信“no zuo no die”,恶行四溢,等到2666年,大家就作到头了,世界毁灭,大家都玩儿完。不是说2012人类就该玩儿完了嘛,这里还给人类延期了654年,似乎时间还不断。 还有评论家说,《2666》可跟《百年孤独》媲美,甚至可以说超越了《百年孤独》, 我嘿嘿一笑,有点怀疑这位评论家在“评论”《2666》前是否真读过它,呵~呵~。 *
以上胡扯了一些对这本小说的负面看法,虽如此,这里还是要感谢“立”兄推荐此书,希望他看到我的这些胡扯不要生气,毕竟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正如有的人喜欢吃韭菜,也有的人喜欢吃大蒜, 虽然呛人的气味不同,但对身体都还是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