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啊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摄坛人物》评论——立

(2013-02-27 18:48:55) 下一个
http://bbs.wenxuecity.com/characters/963225.html


人'咕咚'一声来到这世界,来就来了,无从选择,无可奈何,任由他哇哇喊叫。相比之下,死却仁慈一些,如同做菜,自己可以选择火候和菜式,不过,那仁慈又仅限于此,到头来还是逃不过'轰隆'一声一个死,也是无从选择,无可奈何,任由他留恋缠绵。 从这点上看,人是悲剧性的,正如希腊悲剧根本的世界观,"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悲剧的大背景既已定下,在'无可奈何'两端之间,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尽量精彩地过活,不至于以后后悔而在 '奈何桥'那边急切等候跃跃欲试。 简单地这么一看,人生真是无奈,探索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无聊不无聊呢?然而,转念一想,如果不做这些无聊事情,何遣有涯一生呢?

'立'就不怕这种无聊。

这里之所以把立加了引号,因为我很难区分出小说中的立和生活中的立,他似乎常常游走其间,左右飘忽,虚实难辨。但这无形地给我出了一个难题,评论起'立'来常常是把握不定,号脉也不准,时隐时现,时缓时急。也许如'立'这个名字所暗示的,'立'是立体的,现实与虚构并存的,所以,评论'立'也必须要立体地看,细细地看,不能着急。'立'的立体表现在他不仅摄影,还写小说,还有点神秘兮兮。理解他的摄影,似乎曲折些,我们先从他的小说看起,然后再回到摄影,探究他的摄影所要表达的含义。

为此,我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立'的《巴尔的摩下午5点30分》,共27篇帖子,没看懂。我不甘心,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没看懂,有点想骂娘。纳闷了大半天,后来豁然明白,我不能用读小说的方式来读《巴》。它并无贯穿始终的情节和冲突人物,如无李渔《闲情偶寄》所说的'立主脑',亦无黑格尔所说的戏剧的冲突;与其说《巴》是小说,不如说是生活随笔或心灵独白。于是我又看了一遍,这回心里舒服多了,时不时地竟也能有一些共鸣,这真是令人欣慰,欣慰得也忘记了看三遍才整明白的苦恼。

当然,《巴》是未竟之作,我们不能在此妄下结论,仅是现在,姑且把它当作随笔看待。也许以后经过整合和梳理,也许他掺和进一些'前后呼应','穿插藏闪'等等小说写作伎俩,更以一条艳丽的情节丝线,将这些如粒粒珍珠般的随笔串将起来,进而做到情节前后'无矛盾',人物交待'无遗漏',小说内容'无重复',以致《巴》最终华丽转身,成为一部好小说也未可知,这是我的期待,或许也是大家的期待。

可喜的是'立'最近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我在城里讲故事》文字洗练,人物突出,情节抓人,对小说写作而言,很是有模有样了。也许多部短篇小说的积累,对《巴》的最终完成能起到很好的铺垫和借鉴作用,请原谅我妄自菲薄地这么想。

在读随笔《巴》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首先是文中的诸多细节,"翘起的大脚趾","隔壁的yes声","安静、空旷并偶有试剂味道的实验室"等等等等,这些无疑是小说'密针线'的绝好素材。其次是人物,'立',老李,老葛,慧子,卓等等,都具有小说中具有个性的人物潜质。 再次是'立'的独白与思考,尽显精彩,也是我最有喜欢的,也许是有类似的经历,漂泊在外的游魂,在未知的空间辗转腾挪,难免擦肩相遇,相视一笑,笑谑一番:原来你也是个苦娃!还是个爱琢磨事儿的苦娃!

最可贵的是'立'对内心深层的挖掘,这种挖掘是坦诚的,真实的,心无化妆的,所以是让人心动的。在当下一味兀自装B的网络时代,这显得尤显珍贵。从而可见,'立'无疑又是真诚的,低调的,这种放低自己的姿态,也许有利于'立'能用更具体、更细微的视角体味人生。另外也值得一提,从'立'能直面惨淡的实验室和地下室,我们似乎也可以说'立'是勇敢的。

如果理解了'立'在《巴》中的内心独白,那么走进'立'的摄影便不困难。'立'的独白有时是深刻的,有时是幽默的,有时是哲学兮兮的,有时是神经兮兮的,但无不透出'立'在"生命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著、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等等方面的思考。对于形而下的摄影,我想,'立'的照片与他的种种思考是交相辉映的,相信你看到下面的片子,能体会出'立'思考人生的余味。

 

  啊扑,2013年1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