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沙场再探,贾汪的那座楼 (黑哥;) (图)

(2010-06-02 18:05:54) 下一个

贾汪在徐州的东北部,距离徐州市主城区35公里,北部与山东接壤。这里因煤成矿,因矿建城。今天,这里已是徐州市的一个城区,虽然还谈不上十分的繁华,但却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区。

贾汪城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马路,叫贾韩路,连接着贾汪和韩桥。夏桥煤矿就在这条路的中段。这里的矿井在前些年就关闭了,矿区内的房屋也大都拆除,走进往日的矿区给人一种很荒凉的感觉。

我去贾汪那天,天上正时时飘落着小雨,我在泥泞中从那些断壁残垣中穿行,为的就是去寻找淮海战役中贾汪起义的旧址。转了半天,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过路人,经他指点,我才终于看到在矿区的中间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老式楼房立在那里。

那座老楼房据说是日本人占领贾汪时建的,坐西向东,只有两层,呈一个“U”字形的布局,上下共有四十多个房间。西面有一排后来建的楼房与它相接,这就形成了一个带天井的院子。前些年,这里还是煤矿一个部门的办公楼,现在已是人去楼空大门紧闭。 1948年,这里曾经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司令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这个司令部迁到徐州去了,这里就成了第三绥靖区的前进指挥所。当时,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是这个指挥所的主任,贾汪起义就是在这座楼房里组织和指挥的。

这是我寻访淮海战役旧址中见到的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单体建筑。


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前进指挥部旧址


指挥部的大门还是六十年前的样子
1948年,贾汪还只是隶属于铜山县的一个镇子。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除了矿工,就是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军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前进指挥所和其所属五十九军军部以及五十九军的一八零师都驻扎在这里。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前身是冯玉祥、张自忠领导的西北军的队伍。1930年被蒋介石收编,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九军。1937年“七七事变”中就是他们在卢沟桥打响了全国抗战第一枪。

1946年这支部队改编为第三绥靖区驻守徐州一带,其所辖的部队不足三万人。

华野是在1948年10月中旬开始进行策动这支部队起义的。先后派杨斯德等人在徐州的都天庙和贾汪的这栋老楼里与张克侠、何基沣接触,策划起义。

何基沣,原七十七军军长,1946年10月任绥靖区副司令。他在“七七事变”时任一一零旅旅长。1938年秘密去过延安,同毛泽东等人有过接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克侠,是冯玉祥将军的连襟。在张自忠担任五十九军军长和三十三集团军司令时,随其任参谋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有过直接联系。

在众多资料中都称这二位将军为“特别党员”。而所谓“特别党员”,好像并没有专门的定义。从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的经历来看,“特别党员”可能是直接接受中央的领导,不与党内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生联系的。他们的党员身份一直到了1950年才被公开认定。那时,他们都已经是解放军的军长了。

解放战争中,许多国民党军队都是面临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击,走投无路时才选择起义的。而贾汪起义的时候,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究竟鹿死谁手还并不十分明朗。一些人并没有感受到非做出抉择不可的压力。另外,许多军官的家属此时都被蒋介石“转移”到了南方,更使他们对起义心存很大的顾虑。

第三绥靖区一共只有两个军,计四个师十二个团。从资料上来看,两个军的军长都没有参加起义。四个师长中除一三二师师长过家芳(中共党员)外,其余三位师长有的坚决反对,有的最初一直在犹豫,甚至有人先是同意了起义而又一度反悔。在十二个团长中,也有一大半最后都没有参加起义。

为了组织好这次起义,杨斯德和何基沣首先安排人员到南方秘密安置和转移了一些军官的家属,其费用大都是何基沣自己多年的积蓄。11月6日夜,何基沣他们开始在上层军官中进行了起义的动员,但是大多数的人态度还是很暧昧。

华野于11月7日开始在部分区域实施攻击,使第三绥靖区一些摇摆不定的人感到了压力。许多人实际上是在其前沿部队击溃后才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在最后时刻,华野与何、张二人还是非常希望冯治安能够参加起义的。因为当时冯治安不但是第三绥靖区的司令,还是徐州“剿总”的副司令,如果他能够参加起义,其影响力会是很大的。据说,冯治安也动摇过,可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留在徐州。

淮海战役开始后,华野从山东向徐州以东方向全面挺进。何基沣、张克侠组织的起义,使徐州的北部从贾汪到台儿庄国民党军队的防线顿时化为乌有,华野主力直插徐州东侧,将正向徐州转移的黄百韬兵团迎头截住并包围在碾庄一带。为华野完成中间突破,全歼黄百韬兵团,起到了重大作用。

这场起义,还是留下了很多谜的。

在11月6日,这支部队的上层军官就都知道了何张的起义意图,很多人是公开反对的,其中不乏刘峙、冯治安的心腹。可是两天以后,起义还是较为顺利进行了。五千多人没参加起义,但是,双方也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几乎是兵不血刃。细品起来,可能还是有许多“道道”的吧。

此外,这次起义与其他起义不同的是,大多数国民党军队起义都是由部队主要指挥官决定的,而何张都不是部队的主官。虽然他们在部队中有一定的威信,但在特殊情况下发布命令、指挥部队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张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一些资料上说的那么融洽。(我见过的一些起义将领及后人都知道他们的关系,一些公开出版的当事人回忆中也有描述)这种情况下,起义能迅速完成,其中“小故事”肯定不少。

当年把这场起义称为“何张起义”,是因为他们的中共身份没有公开。可时至今日,按说,应该说是两名共产党员组织了这场起义,可几乎所有资料还称他们是“率部起义”,也是挺有意思。这“率”就是带头啊,共产党员带头“起义”,那是朝哪里“起”啊?真连我都搞糊涂了,(我的文章里好像也有这样的文字。)这“带头”和“组织”,在这里可是针对两种身份的人讲的哦。

我的书里没细说这些事,因为我一直没搞清楚。道听途说的东西(包括一些当事人回忆)我手头倒是有些,可我不敢把未能考证清晰的东西写上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