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版&新版-电影<<平原游击队>>

(2010-06-02 18:05:55) 下一个

老版&新版 电影<<平原游击队>>
重拍故事片,是文革时期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说到电影的重拍,在世界电影领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直到现在,老片重拍仍是西方电影界,特别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但像中国文革时期融入浓厚政治因素的老片重拍,恐怕就该算是中国电影的专利了。
文革以后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的故事片生产彻底停滞,银幕上的国产影片除八个样板戏、新闻简报外,就是经审查后被允许继续上演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等几部文革前的老片。林彪事件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文革中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开始悄然恢复,故事片的生产也随之被提上议事日常。但文革以后的政治和思想环境,已经使电影创作的源泉出现枯竭,面对这个窘境,江青只好提出,在没有好剧本提供拍摄的情况下,可以把文革前比较好的影片修改重拍,而且要用先前的原班人马,全部用彩色胶卷。到1974年,长影的《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以及上影的《火红的年代》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故事影片正式和观众见面,这当中,就有《青松岭》、《战洪图》属于重拍片,后来,陆续有上影的《渡江侦察记》、北影的《南征北战》(彩色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个版)、上影的《年轻的一代》被重拍,而长影1974年重拍的《平原游击队》则是把这个时期老故事片的重拍,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称得上是文革时期老故事片重拍的活教科书。
黑白故事片《平原游击队》产生于1955年,由苏里、武兆堤担任导演,是一部中国观众非常喜爱的电影,其故事情节特别是李向阳的英雄形象在中国亿万群众中可谓家喻户晓。要是按照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标准,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这大概就是文革以后它被“恩准”继续上演的原因。但既然是旧的东西,就要被推倒重来,不仅让它在思想内容上符合文革的要求,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要就范于文革时期的特有标准,这就是文革时期对电影重拍的最简单思维。1974年,新版《平原游击队》开始拍摄,导演是曾在老片中担任副导演的武兆堤。现在想起来,我真理解当初导演的艰辛,他既不能超越客观因素的条框,又要摆脱老片中的自己,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在筹拍这部电影的同时,一部根据《平原游击队》改编的京剧《平原作战》已经被搬上了舞台。
既然重拍,自然要去除那些在领导人看来“不合适”的东西,和老版相比,新版《平原游击队》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大的变化,但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大全”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老李向阳”歪着帽沿、不修边幅的形象被衣冠整洁、领扣始终系严的“新李向阳”取代;“老李向阳”诙谐、风趣,在长辈、首长面前“傻憨”的形象,变成了“新李向阳”始终英姿勃发的英雄气概;“老李向阳”小时候偷枣吃的“短”没了,化妆后的口哨也不吹了。还有老版中游击队员老侯冒充准备回家娶媳妇的伙夫,只身摸掉伪军炮楼的故事情节,新版算在了冒充船夫的李向阳身上。老版中,当八路军团长向李向阳布置任务时,说过一句朴实而富有哲理的大实话“要想抓住狐狸,必须比狐狸更狡猾”,新版变成了“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充分依靠群众”,再就是加上了李向阳的“有党,有毛主席,有群众,咱们什么任务都能完成”,“毛主席说,拼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等等生硬的语言。在人物安排上,松井“中队长”晋升为松井“大队长”;李向阳母亲的身份,改成了“李大娘”,同时那段老勤爷用诙谐的语言讥讽汉奸翻译官的情节,也被李大娘义正词严地怒斥鬼子汉奸所取代,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受到了京剧《平原作战》的影响,另一方面恐怕是出于江青的喜好,也就是一定要突出女性的革命形象。
新版中,加大了一个形象的力度,这就是区委书记老孟。在老版中,这个角色语言不多,而且非常朴实,而新版则突出了他党的政工干部的特点,总是在做动员,发号召。在鬼子进村的关键时刻,他不慌不忙地说了一首打油诗:“又挖地道又存粮,老百姓人人心向党,坚持毛主席持久战,鬼子小命活不长。”在地道要即将被鬼子挖开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乡亲们,我们李庄是烈火里炼出的一块钢,面对凶恶的敌人,我们要像李向阳同志那样,坚决同敌人战斗到底!”在他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时,老版中只说两句话,“粮食我都运走了”和“就是打死我,也别想从我嘴里得到一粒粮食”,而新版的话就多了,先从“你们找李向阳干什么”,到“九一八你们霸占了东三省,还以为再带几个师团就想霸占全中国,梦想!”又说到“东三省不抵抗的是谁?是国民党蒋介石!你看看我们是谁?你就是把你全国的师团都调来,也照样把你们全部消灭!”最后是群众高呼:“我们都是李向阳!”连老松井都反问他:“怎么,你想审讯我吗?”大家不难看出了,整个就是一个京剧中《怒火三千丈》的翻版,再加上片中从头到尾极富戏剧化的语言、朗诵式的道白,这部重拍的《平原游击队》无疑是文革电影的一个缩影。而就这部电影的特殊性而言,群众在看观看新片的同时,总要从中寻找到他们心目中永远抹不去的老《平原游击队》和“老李向阳”。于是通过对比,这部新排的《平原游击队》就成为了文革重拍电影的活教科书。
新版《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扮演者是李铁军,关于他,咱们前边已经介绍不少了,按说他的形象绝对够得上“革命英雄主义”了,但观众并不买账,看完此片后,津津乐道的依然是郭振清的“老李向阳”。倒是老松井的扮演者方化继续以他的出色演技征服着新老观众。说到重拍老片中继续使用老演员,当时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就是本着全部启用新演员的原则,留用一位老演员,像《青松岭》中的李仁堂、《渡江侦察记》中的陈述、《年青的一代》中的达式常、《平原游击队》中的方化,可就是这些屈指可数的老演员,都成为了改版后影片中最大,甚至是唯一的亮点。区委书记老孟的扮演者是谷子,他拍的片子不多,但份量都很足,像《金光大道》中的刘祥、《济南战役》中的政委,给观众最近的印象可能就是《保密局的枪声》中扮演一位牺牲的地下党领导,戏份很少。在老版中,汉奸杨守业和其父杨老宗的扮演者是葛存壮和安震江,新版中换成了孙敖和崔超明的组合。再就是新版中的村姑翠萍,是后来成为著名影星的宋晓英第一个银幕形象,她在随后长影的《金光大道》中扮演钱彩凤,由于演技出色,开始引起观众的注意。
新版《平原游击队》的曲作者,是著名电影作曲家雷振邦,应该说,这部重拍片的电影音乐是非常出色的,无论是乐曲结构还是配器,都比老版音乐丰富了很多。老版中,主题音乐自始至终重复同一个旋律,新版音乐以《到敌人后方去》为基础旋律,不同故事高潮有不同的内容,但观众可能对老片太情有独钟了,仍念念不忘老版中那简洁而朴实的旋律。而观众最感兴趣的老版中那段《鬼子进村》也许是无可替代的,在新版中,作曲家无疑是煞费苦心,创作了一个新的旋律,日本民间风味也极其浓厚,但相比之下还是缺乏个性,最终没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老版的影片没有歌曲,新版可能是要适应当时电影创作的一个定式,安排了两首合唱歌曲,第一首《一腔血染战旗红》是在李庄百姓惨遭鬼子和汉奸蹂躏后,唱出的“化悲痛为力量”的怒吼;另一首《反帝大期迎风招展》是击毙松井后的片尾曲,和此对应的老版场景是“老李向阳”的一句“同志们,上马!”加主题音乐。到底哪个版本的音乐您最喜欢呢?还是由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