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亮通讯

本博客汇集了乔亮近年来为报刊写的新闻报道和时事综述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刘晓波:将诺贝尔奖首度带入中国大陆

(2010-10-12 08:14:45) 下一个

刘晓波:将诺贝尔奖首度带入中国大陆

10 月 8 日北京时间下午五点,设在挪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把今年的和平奖颁发给正在中国服刑 11 年的作家刘晓波。这一消息,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迅速传遍全世界。中国人在海外得诺贝尔奖早已不是新鲜事,继李政道和杨振宁于 1957 年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如果算上达赖喇嘛,海外华人已有 9 人次获得诺贝尔奖。这次刘晓波获奖,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中国境内获奖,不论其政治意义如何,也是首次填补了中国人的一项空白。

为何要给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新闻稿说,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把 2010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表彰他为中国基本人权进行的长期和非暴力奋斗。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贯坚信,人权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诺贝尔在其遗嘱中说道:这种人权是各国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的前提条件。

“多年来,刘晓波一直为捍卫中国公民这些基本权利而大声疾呼。他参加了 1989 年的天安门抗议活动,他还参与撰写起草了零八宪章。而零八宪章是 2008 年 12 月 10 日在联合国人权宣言发表六十周年之际推出来的。一年之后,刘晓波被判处 11 年徒刑,并被剥夺政治权利两年,罪名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刘晓波一直坚持认为,这样的宣判,违反了中国自己的宪法,同时也侵犯了基本人权。”

这个新闻稿还说,“推动中国建立普世人权的运动,海内外许多中国人都参加了。尽管刘晓波遭到了严厉惩罚,但是,刘晓波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为基本人权而冲锋在前的奋斗象征。”

刘晓波说:这个奖“是给天安门亡灵的”

在刘晓波成为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后,中国公安人员安排其妻刘霞到监狱探视,与他分享获奖消息。据和刘霞比较接近的北京人士在网上说,刘晓波在刘霞探监时表示“心中很不安”,并说“这个奖是给天安门亡灵的”,言罢落泪。

刘霞在探监后已经在警方监视下返回北京家中,并在微博“推特”上说:“兄弟们,我回来了,八号我就被软禁了,不知何时见到大家,我的手机被搞坏,我无法接打电话。见过晓波,监狱在 9 号晚告诉他得奖的消息。以后的事慢慢说。请大家帮我推。谢谢。”美联社的报道说,已从刘霞朋友处证实了这条“推特”的可靠性。

至今,中国政府对刘晓波获奖的后续效应还保持着高度戒备的状态,除了刘霞的居所被严密监视外,由著名博客与维权律师组织的私人庆祝活动也被当局制止。从微博上的消息看,这几天里有好几名维权人士被带走,或者活动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据法新社报道,七名中国知识分子正准备签署公开信支持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选择,向刘晓波道贺,并且准备让更多人加入联署的行动。

国内媒体噤声,国外佳评如潮

在刘晓波得奖后,中国的各种媒体鸦雀无声。中国政府的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上,没有一条有关刘晓波得奖的消息。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上,前几天有关其它诺贝尔奖项得奖的消息,都有专题报道,但和平奖一出来,这些网站都把其它的诺贝尔奖专题删掉了。

在中国的新华网和外交部网站上,发言人马朝旭星期五下午对刘晓波获奖发表评论说,诺贝尔和平奖应授予“为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各国友谊,推动裁军以及为召开和宣传和平会议而努力的人”,这是诺贝尔的遗愿。新华社报道援引马朝旭的话说:“刘晓波是因触犯中国法律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判处徒刑的罪犯,其所作所为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背道而驰。诺委会把和平奖授予这样一个人,完全违背了该奖项的宗旨,也是对和平奖的亵渎。”

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各种媒体,都把这个消息作为头条或重大新闻加以发布,在谷歌搜索引擎查询,输入“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的词条,可以搜索到 27 万条。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刘晓波获奖表示欢迎,并发表声明称:“刘晓波获奖凸显了世界上对改善人权的日益增长的关注。他并呼吁对获奖人的不同看法不应该影响国际人权事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说:“这个奖提醒人们,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政治改革并没有跟上来”,并呼吁中国释放刘晓波。美国国会议员、共和党人克里斯托弗•史密夫亦发表公开信对刘晓波的获奖表示祝贺,史密斯说:“刘晓波是英雄中的英雄,代表了中国所有受到政府迫害的人权捍卫者”。

捷克,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挪威等国首脑都对刘晓波的获奖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和祝贺。英国外相夏伟林说:“刘晓波获奖照亮世界各地的人权斗士,英国继续呼吁中国释放刘晓波”。俄罗斯权事务全权代表鲁金表示,从长远来看刘晓波这次获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他同时呼吁中国当局尊重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此外,多名前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包括 1989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达赖喇嘛,均对刘晓波的获奖表示祝贺。也有多个人权组织要求中国政府尽快释放刘晓波。

对中国政改或有反作用

刘晓波获奖之后,有评论指出,刘晓波获奖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内左派清算中国改革派的“突破口”,是自从“六 . 四”事件后对改革派最沉重的打击。观察人士说,中国的政治改革很可能由此进入寒冬期,中国政治改革将推迟多年。

广州的自由作家、民权活动人士野渡说:“短期内,民间活动可能会受到当局更大的注意和打压,但从长期来看,诺奖对中国民间影响深远,体制内外都发出 ( 支持的 ) 声音,人心鼓舞,因为它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刘晓波、对零八宪章和对中国民权运动的肯定。”

澳大利亚的独立评论人士张鹤慈对美国之音说,“关于诺贝尔奖给民主派造成影响、让反对派得以借机的担忧,目前看,温家宝可能将往后退一步,但是从长远看,诺奖实际上是推动了美国和西方社会进一步对中国的民主进行表态。”

张鹤慈表示,诺奖这枚“炸弹”为中国民主运动“炸”出了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民主战斗的初期阶段已经划下了句号,但却标示它的大结局还没有开始。

刘晓波其人其事

刘晓波( 1955 年 12 月 28 日- )是生于吉林长春的中国作家、持不同政见者、著名政治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会长。

刘晓波曾经参与八九民运,并在 2008 年发起《零八宪章》。六四之后著书立说呼吁政治改革,并多次被捕入狱,被认为是“为中国基本人权作出的长久而非暴力的努力”。最后一次入狱是在 2009 年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 11 年,剥夺政治权利 2 年,目前在辽宁锦州的一家监狱里服刑,预期出狱日期为 2020 年 6 月 21 日。

1988 年,香港《解放月报》(现《开放杂誌》)记者采访刘晓波时问道:“那甚么条件下,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一个真正的历史变革呢?”刘晓波回答:“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他在 2006 年表示,这句话是其西化信念的极端表达,虽然这句即兴回答经常被一些民族主义者用来批判他的“卖国主义”,但他并无意收回。

2009 年 12 月 23 日,刘晓波在狱中发表文章《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至 RFI 和《新世纪》,称其“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感到检察官、监狱管教的尊重,称讚所在监狱的环境与管理,以“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并认为中共“和谐社会”理念是一种进步。该言论又让海外的“民运人士”们极为不满,刘获奖后,另一名著名民主运动人士魏京生对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感到不公,称刘晓波“(比起其他被提名者)对政府有更多合作的表态,对其他受苦的反抗者有更多批评”。

刘晓波历年来获奖情况

1990 年获美国《人权观察》颁发的“海尔曼人权奖”

1996 年再次获美国《人权观察》颁发的“海尔曼人权奖”

2003 年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杰出民主人士奖”

2004 年 12 月 21 日获得无国界记者和法兰西基金会颁发的 2004 年度“捍卫言论自由奖”。

2004 年第九届香港“人权新闻奖优异奖”,获奖文章为《“新闻腐败”不是新闻》,发表于《开放》月刊 2004 年 1 月号。

2005 年第十届香港人权新闻奖大奖,获奖文章为《权贵的天堂弱者的地狱》,发表于《开放》月刊 2004 年 9 月号。

2006 年第十一届香港人权新闻奖优异奖,获奖文章为《汕尾血案的始末和背景》,发表于《开放》月刊 2006 年 1 月号。

2009 年 3 月,获得同一个世界电影节的 Homo Homini 奖,该奖项由 People in Need 基金会组织设立,用于促进言论自由、民主以及人权。

2009 年 4 月,获得美国笔会颁发的 2009 年度巴巴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写作奖。

2010 年 10 月 7 日获得德国笔会赫尔曼 - 凯斯滕奖。

2010 年 10 月 8 日获得 2010 年诺贝尔和平奖。

刘晓波主要著作

《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审美与人的自由》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8 年 .

《形而上学的迷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9 年 .

《赤身裸体,走向上帝》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1989 年 .

《末日幸存者的独白》 . 台湾时报出版 . 1993 年 .

《中国当代政治与中国知识份子》 . 台北唐山出版社 . 1990 年 .

《刘晓波刘霞诗选》 . 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 . 2000 年 .

用笔名“老侠”与王朔合著 . 《美人赠我蒙汗药》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0 年 .

《向良心说谎的民族》 . 捷幼出版社 . 2002 年 .

《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 . 劳改基金会 . 2005 年 .

《单刃毒剑——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批判》 . 博大出版社 . 2006 年 6 月 .

《大国沉沦——写给中国的备忘录》 . 允晨文化 . 2009 年 10 月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