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的一生能活多长呢?即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有多长呢?亦即人的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生的历程是按年龄来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三国·嵇康早在《养生论》中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我们从哺乳动物的生长规律来看,其自然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岁,其寿命应为100~175岁;其次,哺乳动物的寿命又大体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15岁,其寿命应为110~150岁;第三,从动物细胞的分裂次数来看,人体细胞一生分裂约50次,每次历时2.4年,其寿命应为120岁。这样看来人活到100~120岁并非梦想。现今多数学者认为,人类的最高寿命可达115~120岁;还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世纪,人的平均寿命将会延长。19世纪末,人类的平均寿命仅为44岁,到20世纪末已上升到67岁,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100岁以上。
但事实上,现今能活到100岁的人还是少数,即使是平均寿命最长的日本,百岁老人也只占该国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四到十万分之五。而在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为71.8岁,百岁老人不到十万分之一。
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赤条条地离去,谁都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在岁月的长河里,谁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亏。你得到了名人的声誉或高贵的权利,却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却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人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体验、不断爆发的过程;后半生则是一个不断丢失、不断内敛、不断舍弃过程。最后,我们将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的确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让我们珍惜生命吧,力求“尽终其天年”。
如何才能尽终其年呢?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贡献。我国嵇糠(223—263),字叔夜,三国魏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他还是魏晋时期的养生大家,其所撰《养生论》是我国古代养生学史上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他在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词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是的,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学的同时要取其精华,遗弃糟粕并要不断注入新的科学理念,这种文明这种文化才能有活力才能延续,这就提出来要科学养生。科学养生是需要有一定理论来指导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盲目护养身体的行为,徒劳无功已属庆幸,甚反生害亦不鲜见。 养生之道,无所不在的养生,不只是个人行为、家庭活动,其涉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
科学养生首先要依靠整个社会(政府、社区)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安、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让人刻骨铭心。
其次是依靠医学力量(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再其次是依靠社会成员(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有些亟需养生的人,因其失去了自理自养的能力,家人、亲友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帮助其调养身心,当属值得提倡的客观养生行为。
【环境养生】
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 。
要“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黄帝内经》讲的养生要点之一,“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大自然中如同一粒微尘,自然界的气候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顺应四时气候是抗衰防病的重要环节。春天,万物复苏,空气清新。此时应早睡早起,到庭院空气新鲜处散散步,舒活舒活筋骨,以畅生气。夏天,天气炎热,宜吃温和柔软的食物,不宜吃生冷肥腻的东西。夏至以后,多吃不燥热、平缓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汤等,以助元气。秋季气候凉爽,应该保持身心愉快,若有疾病,一定要注意安心休养,不宜使用发汗消热等方法,以免脏腑不安。
冬天,气候寒冷,万物萧条,此时应注意防寒保暖。要了解五运六气的变化(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天运的兴衰;风、火、暑、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过与不及),《黄帝内经》讲:“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注意气候的变化,才会正确把握人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长久。在相对稳定的节气,相应的气候未到叫不及;节气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来叫太过。太过和不及都会对人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以2007年为例,以春分为界前两个月是“春行秋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却是秋季气候,所以早春植物的芽受了冻;春分后两个月是第二步气候段,但气候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尤其是公历5月6日立夏,当天的温度全国最高31度。而5月8日气温骤降,内蒙有的地区降到0度
,新疆哈密地区下起了暴风雪。这是“夏行冬令”的气候,即立夏之后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因此小满前四个月的气候易引起人失眠、肠胃胀满、心脏不适、耳鸣等不适之症;肿瘤、肌瘤和囊肿一类的病加剧。
要了解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差异,以及人在一定时空下的位置;了解五色、五音、五形,恰当地取舍,促进人的平衡。以上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情志养生】
系指保养身体必先调神怡情,才能形神兼备。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曾做养生专论,指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并提出例证云:“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精神情志调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论述,古今宏论,莫过于此。养生之要,当以养性调神为先。
人体这个小宇宙与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是相通相应的,人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包括了个人身体与情志的和谐、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乃至与天地大宇宙的和谐。保持理性思维,修性养神,就能智慧地面对自然和社会,将世界之根本归结于自然法则,使人适合于自然规律的变化与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许多人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常常过于浮躁,盲目判断决策,对身体、事业和家庭造成消极影响。“物必先腐,而 后虫生之”。有了好的心态利于回归理性思维,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追求并达到外在目标,进入身体、事业、家庭正常的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心平气和才能做到中庸处事,中庸的字义是不偏不倚,调整平衡,这也是传统养生的核心。
胡锦涛同主席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科学养生(下)
【起居养生】
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世上的长寿老人无论有什么差别,共同的习惯包括了三方面:一是每天日冬前睡觉,惊蛰前起床(21点至凌晨5点);二是饮食清淡而不过量;三是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人长寿的要诀之一,顺从自然界的阳气运动对人体的阴平阳秘有直接的关联。在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四季是阳气变化的一个轮回。四季有各自的主旋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是阳气涌动和生发,夏季是阳气的成长和壮大,秋季是阳气的收获和浓缩,冬季是阳气的贮藏和休养生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受到四季主旋律的影响,了解这些道理,有助于利用生、长、收、藏自然的力量,借天力还人力,修复人体脏腑。
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四季划分以9点和3点为准,凌晨3点为立春,叫日春;上午9点立夏,叫日夏;下午3点立秋,叫日秋;晚9点立冬,叫日冬。懂得一天四季的道理,可以把握一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主旋律。例如:傍晚不散步,尤其是秋冬季节的傍晚。秋冬主收藏,阳气收敛,人暴露在肃杀之气中不利于健康。又如:晚上不锻炼。晚9点是立冬,主藏,大汗淋漓、津液外出伤及阳气。伤了津肉酸,伤了液关节老化。
一天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相当于一年的24个节气。懂得一天24个节气的道理,对养生和调养也可借天力还以人力。例如:凌晨5点是惊蛰,蛰为潜伏之虫,每年惊蛰时分,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每天凌晨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部的筋脉及神经系统涌动,一些人会浑身酸痛,起床稍加活动酸痛即止。惊蛰不起阻碍筋脉气血流行,血瘀即酸。有些人节假日9点之后起床,没有经历日春,会伤害阳气的出生。日夏之后天地间阳气大放,而体内缺少阳气支持,血运行不利,变成偏酸物质。故假日晚起的人浑身酸懒无力,俗称“假日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无春就无夏。” 从现今人们生活习惯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慎适冷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适当运动,避免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饮食养生】
盖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民以食为天。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目前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腻饮食摄入过多,实践证明饮食清淡,身体才能安生。《黄帝内经》讲:吃得清淡而少补气,吃得味厚而多伤气。有些人患癌症之后,坚持吃素食,坚持吃得适量,肿瘤得到了控制。这就是《黄帝内经》讲清淡而少补气的道理。清气可以气化肿瘤。《说文解字》讲:不流而留即是瘤。清淡饮食,身体安生,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都能证明这个道理。
现在有些人应酬太多,脑满肠肥血脂偏高,抽出的血漂着一层油。可是,一天不参加应酬,心里发慌。这叫“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一天只能有一顿应酬,中午应酬,晚上吃水果;晚上有应酬,中午吃水果。因为化解大鱼大肉需要充足的气,养生专业词汇叫“气化”,气化不了就是垃圾。所以《黄帝内经》讲:多吃伤气,味厚伤气。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讲:旧时的中国官员干不了多少公事的。因为一天有三顿应酬,耗掉了气,就没有了干事的精力。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多吃的食物非但没有化为能量,反而成了垃圾,使人成了造粪机器,浪费了钱 财,伤害了脾胃。
【房事养生】
应指根据人类生理、心理特点,调节男女性事活动,和谐夫妻房事生活,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行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古人称“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杀”,强调男女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有资料显示,结婚者比独身者平均寿命要长。长寿老人大多家庭稳定,夫妻恩爱,而终身独居者并不多。然行房需有度,婚育宜适龄。若房事不节,纵欲过度,必耗精伤肾。古人告诫我们: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多致半百而衰。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养论》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增补遵生八笺》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
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的缺陷率在全世界排在前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孕龄夫妇处于亚健康状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养生科学的角度讲,提高出生婴儿健康的比例,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夫妻择子前的身心状态,二是夫妻择子的时空状态。传统养生认为男女择子前首先要身体好,“百日筑基”,即在100天内打下精力充沛的基础,要孩子的时间在早晨寅时(3—5点),而且天气要好。交合时间在女子经血干净后6日之内,过6日子多病。注重优生,于精卵结合前就得做好准备 。
【娱乐养生】
概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情趣高雅、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各种娱乐活动,如音乐、弈棋、书画、养花、垂钓、阅读等。娱乐活动,不仅可丰富业余生活,还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能调节情绪,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无疑对愉悦心身、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娱乐活动也不可过极,谨防玩物丧志,而那些消极颓废的娱乐,更是有害于身心健康,古人称之为“伐性之斧”。
【调补养生】
该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应用具有调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以达到却病纠偏、促进康复的养生手段。调补养生的应用原则,应是虚则补之,偏则调之,以平为期。注重辨证调补,辨体调补,提倡合理调补,切忌无端漫补。
调补养生,宜忌须知
调补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颇有特色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医家及民众的高度重视,时至今日,其已成为代代延续的民族特色。
确需调补之人,必有可补可调之处。诸如先天不足,禀赋亏虚;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过度劳累,身心疲惫;年迈之体,形神不支;病后体弱,正虚待复。总之,不调不足以纠偏、不补不足以扶虚者,方需以药食调补。
调补方法,丰富多彩,自可选择。就时令而言,冬令进补,伏天进补,各有所宜。就组方而言,单味调补,成药调补,汤药调补,膏方调补,各投所好。就形式而言,择时骤补,长期缓补,各取所需。就内容而言,或可药补,或可食补,各择所喜。
【冬令进补】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加之以农耕文化为养育背景的中华民众,因冬令严寒不便耕作而为休养生息之时,久而久之,冬令进补渐成习俗。就时令特点而言,温补是冬令进补的常法,红参、鹿茸等温补药材,羊肉、狗肉等温补食品,理应成为冬令进补的佳品。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补理念的更新,确需调补者,四季皆可。
【夏令进补】
夏令进补,习称“伏补”,自古有之。夏令气候炎热,出汗颇多,体能消耗增加,气阴容易耗伤,合理调补也有必要。且冬病夏治之法,亦为临床所习用。就其时令特点而论,气阴双补当为伏补大法。西洋参、枫斗之属,正是补气养阴消暑之佳品。
【单味调补】
单味药进补,简便易行,然作用单一,适用于体质倾向、临床症情较为单纯者。单味进补之中,以人参最为常用,其中生晒参偏于平补,西洋参长于凉补,红参善于温补,野山参适于大补;冬虫夏草平补肺肾、益气固表,尤宜慢性喘咳、素多感冒之人;燕窝、蛤士蟆油滋肺润肤、养颜美容,中老年女士最为适用。此外,党参、黄芪、山药、红景天之补气,当归、熟地、首乌、阿胶之养血,生地、枸杞、龟板、鳖甲之滋阴,鹿片、肉苁蓉、紫河车、仙灵脾之温阳,均为单味进补的常用药品。
【成药调补】
成药调补,亦较便易,然须讲究辨证辨体,方能药症相符,确保疗效,故多需从业医生或资深药师指导运用。如需补气固表者,可选用玉屏风丸、人参蛤蚧散之类;需健脾和胃者,可选用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之属;需气血双补者可选用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之族;需补肾温阳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辈;需益肾滋阴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汤药调补】
汤药调补,每由多味药组合而成,多需执业中医处方确定。其优长之处在于经医生辨析体质,确认病证,因人而异,做到个体化调补。汤药调补,不可擅自从事。医生对汤药调补的处方,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常变裁化,配伍得当;攻补有度,攻不伤正,补不碍邪。理法方药,丝 丝入扣。惟有如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膏方调补】
所谓膏方,俗称膏滋药,是由药物煎熬而成的呈粘稠糊状的特殊剂型。这种剂型便于较长时间的保存与服用,而且因人而异,度身定做,故颇受欢迎。膏方并非单纯补剂,具有纠偏却病、补虚扶正等作用,对于慢性、顽固性、消耗性或老年性疾患尤为适宜。其所忌者有古训可鉴:宜发散者(如急性感染)、宜攻下者(如腹满便秘)、宜通利者(如湿阻纳呆)、宜涌吐者(如食积痰嗽),一般均不宜用膏方。此外,妇女经期、感冒发热等需暂时停服。膏方中多需加糖,一可增加甜味,冲淡苦涩,改善口味,使良药不苦口;二可有利于膏方中胶状物的熔化,使胶状物与药汁充分融合。若遇糖尿病人可改用木糖醇、甜蜜素或适量蜂蜜。膏方中还需配用胶状药物,以便有利于收膏。胶状物本身也有良好的补虚治病作用,如龟板胶、鳖甲胶滋阴益肾,鹿角胶温阳补气,阿胶补血调经。膏方中又多需加入“细料”,即较名贵的药材,以增强膏方的调补力量,如人参类、虫草类、羚羊角粉、狗肾粉、海马、蛤蚧等。
【饮食调补】
民间有云“药补不如食补”,此话不无道理。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亦云:“食疗不愈,然后遣药”,“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祛疾者,可谓良工。”验之以现实生活,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与富贵病并存,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与三低(低矿物
质、低纤维素、低维生素)兼有,凡此种种,已成为现代文明病的典型,究其原因均与饮食有关。在注意优化饮食结构、平衡膳食营养的同时,了解食疗、食养的知识,对于科学养生也很重要。各类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各类体质(如偏寒性体质、偏热性体质)、各类病证(如肾病、肝病),饮食调补各有宜忌,现就常用食品的调补作用简介如下,以资选用:
淡菜、大蒜、韭菜、鸡肝、虾、羊肉、狗肉、鹿肉、海参等具有补气温阳作用;多种水果、菊花、枸杞、苦瓜、菠菜、白萝卜、黄瓜、龟板、鳖甲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大麦、酸牛奶、苹果、山楂、西红柿、白菜、橘皮、鸡肫、火腿等具有健脾开胃作用;蜂蜜、核桃仁、香蕉、苹果、麻油、杏子、茭白、芹菜、青菜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牛奶、蜂蜜、苹果、猕猴桃、胡萝卜、鸡蛋、黄瓜、燕窝、哈士蟆油等具有润肤养颜作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食同理,自可酌用。
【健康与亚健康】
我们养生的目的是要长寿,长寿与健康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健康的概念:WHO(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身体的没有疾病或虚弱。”这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人格健全,且具有适应社会(包括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能力,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全的健康人。比如说,许多精神病的患者他在机体上没病,一切体格生化检查均正常,体力精力旺盛,长年累月不患感冒、不这痛那痛,不拉肚子,按常语说从不得病,外表身体甭棒,但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还有一些人精神智力很正常,但他对社会适应不了,这些也不能算健康的人。
什么是亚健康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人群总数的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前不久,WHO对我国上海、北京等地的人群健康状态双盲统计显示,我国人群中人口处亚健康状态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65%左右 。这足见亚健康状态应该引起国人何等的重视。一般来说,心神不宁、睡眠不好、口苦便燥、易出虚汗、面色憔悴、四肢发胀、视物模糊以及妇女乳房结节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这些表现都不甚严重,常常为人们忽视。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民体质呈总体下降趋势:
全国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5000多万糖尿病患者,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和亚健康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下面是我从网上荡下来仅供参考:
【亚健康状态自测】
亚健康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种身体健康状态,它常常在悄无声息中侵袭你的健康。但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已经在给我们的健康敲响警钟。
请认真对照下面的16点,如果你的总分在30分以上,你已经需要警惕自己的健康;如果超过50分,你就需要坐下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果总分超过80分,别想了,赶紧上医院吧。
1.早上起床时,持续有发丝掉落。(5分)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时常会对着窗外的天空发呆。(3分)
3.经常是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10分)
4.常常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5分)
5.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渴望。(5分)
6.最近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已经引起上司的不满。(5分)
7.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10分)
8.工作情绪低落,工作外无名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5分)
9.进食很少,即使平时最喜欢吃的菜,近来也觉得味同嚼蜡。(5分)
10.总是盼望早早地逃离办公室,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对都市的污染和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5分)
12.不再热衷于朋友的聚会,即使去了也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2分)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也老是做梦,睡眠质量很差。(10分)
14.最近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隐,下巴突出。(10分)
15.免疫力在下降,流感一来,自己在所难免。(5分)
16.性欲下降。妻子(或丈夫)对你明显地表示了性要求,但你却感到疲惫不堪而婉言拒绝。为此,妻子(或丈夫)甚至怀疑你有外遇了 。(10分)
朋友们我们对亚健康也别过于紧张,要相信自己自身的本领,不要轻视自己克服疾病的修复能力,不要越俎代庖地搞乱人与生俱来的免疫机制。《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真空,色不是真色。养生亦如此,不要总想着病,长时间杯弓蛇影会无病呻吟。老子讲:我身体处于无,病又在哪里。不要怕病,既然病从无到有,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化病为无。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养生学,为己服务,把人体内部环境调平衡,与天地间变化相和谐,借天力还人力,还原或长出健康的细胞,取代自然消亡的病态细胞。用新机制更替旧机制。
今天我们讲养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化。这次我去参观2008·北京中医药展上看到“治未病”不光我国承认是我中医的精髓理论,而且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赞同。“巴黎会议共识: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治未病”现已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治未病,是针对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健康状态),在病前(亚健康)、病中、病后三个阶段中,预防疾病“生、成、发、传、复”五个风险因素,分别组成发生、发展和变化,也即预防“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预防“病后病”——疾病痊
愈后,“瘥后防复”。
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巨大贡献,而对我们每一个人,又是一笔具有长远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财富,掌握好它,将获益终生。但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最后祝大家青春永驻,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