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合与分,在三国和元末都是在天下大乱后的分久必合,百姓在战乱中,没有物质和精神的依靠,就像萨特在二战后对人性的迷茫,人与人之间可以感觉到,看受到的义气成为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施耐庵用《水浒传》创造了义气,平等的世界,结果被朱元璋迫害。如果说朱元璋是那时候权势的高峰,那么刘伯温和他的朋友们就是智慧的高峰。刘伯温笑唱烧饼歌,唱断天涯事,他的朋友罗贯中则把自己对天下的事感受巧妙地写在《三国演义》中,流传百世。
罗贯中出生于元仁宗延祐年间的山西祁县。父亲是丝绸商人。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后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生意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数年后,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幕宾。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离开了他,准备返回老家太原。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
后来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过去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抓起来。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后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的宋江招安就是这时完成的。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就病逝在杭州。
看来《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名著能够传之于世,来之不易,要不是罗贯中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往奔波,明代的文学就可能和文革一样没有任何成就。罗贯中在元末的群雄之间奔波,看遍了世事沧桑,经历施耐庵的文字狱使罗贯中非常小心,所以为了掩盖自己真实用意,不被人拿到把柄,他必须用绝对的史实来掩盖自己的用意。罗没有创造或改编历史,他从历史中挑选了和元末神似的三国来,比喻他的时代和人物。三国的情形和元末太相似了,罗贯中在三国所刻画的人物在元末都可以找到原型,以下是三国与元末比较的线索:
首先就是把刘伯温化为诸葛亮,指点江山,鞠躬尽瘁,在谈笑间三分天下。
当时义重天下的普系兄弟是人心所向,世人赞仰的传奇,邹普胜,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等兄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桃园结义,关羽,张飞,赵云就是根据这些人点化出来的。可惜义气为重的徐寿辉和普系兄弟都死散八方,最后退入西蜀,当时明玉珍是天下最好的皇帝,就是罗贯中精心刻划的刘备,同在西蜀,父子两代。
罗贯中选择了曹操来刻划朱元璋。曹操是否提过“宁让”论不说,但这绝对是朱元璋的哲学,罗贯中之前,曹操只是个普通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却使曹操永远成为奸雄和刽子手的典范,直到后来毛泽东为他平反。老毛批水浒和《刘志丹》,抓右派就是对罗贯中之类的智慧文人的忌恨。
罗贯中的老板张士诚和袁术何其相似,历史上的袁术远没有演义中那样窝囊。但是罗贯中把自己对“张王”的失望化为对袁术的刻意贬低,他们同在淮南,贪图享乐,急于称王,后来身敗名裂。
强势一时的陈友谅就是袁绍。在官渡一战后,失势。罗贯中对陈友谅同样没有好感,所以也被描画成刚愎落魄的藩镇,历史上的袁绍颇有才干得民心,只是天时不济,错过了迎立献帝的机会,而失去了与曹操争天下的势头。
被朱元璋利用后抛弃的汉献帝与小明王的经历异常相似,也是罗贯中着重描述的人物。
董卓就是祸害中原的元朝,罗贯中对之深恶痛绝,所以历史上只有一般坏的董卓成了最坏的人间第一魔王。就连骁勇无敌,善战无前吕布也作为王宝宝的化身被刻划为三姓家奴,没有骨气的穷寇。
《三国演义》的最后密码就是结尾吴国被晋灭,朱元璋原来就是吴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南方战胜北方的例子。罗贯中希望来自他的祖籍的晋统一全国,所以三国的结尾的灭吴雷霆万钧,一气呵成,其实当时东吴的势力很强,西晋的北边战事不断,正是五胡乱华的前夜,当时司马炎时常想计划攻灭东吴以统一中国,但朝中大臣大多反对,唯有羊祜、杜预,张华,王濬几个人希望他抓住时机灭吴。要不是孙皓腐败,自毁长城,西晋就只能是南北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