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事少, 上了一门默片(SILENT FILM)的历史
课, 看了好些二, 三十年代的黑白经典. 在此以前, 我看过的黑白片, 可能就是小时候在电视里碰巧看到的半部<摩登时代>加小半部<一江春水向东流>. 于是上这一门课, 给我的简直是震撼式教育. 一开始时我还跟朋友打比喻, 说看这些黑白片, 就象读完金庸后再读王度庐和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知道巨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可是看着看着, 发觉根本不是这回事. 这些默片达到的艺术高度, 后来者很难有可比性. 经典真是无法取代滴!
这里记录几部给我印象深刻的默片.
Modern Times (1936)
Directed by: Charles Chaplin
这部戏是卓别林的巅峰之作, 逗乐了几代人. 卓师的天才远不止喜剧细胞, 他能把自己的童年苦难和日常的观察转化为笑中带泪的平民喜剧, 包写包导包演更兼顾音乐, 非常了不起. 他说: "To truly laugh, you must take the pain, and play with it." 苦难自知, 笑声长存!
太喜欢这种自然逗笑的感觉了, 之后还看了他的一部CITY LIGHTS, 哈哈.
Birth of a Nation (1915)
Directed by: D. W. Griffith
这部戏是美国电影里最饱受争议的一部, 给我最初的感觉是绝对的震憾, 包括宏大的南北战争场面和毫不掩饰的种族歧视, 大场面小故事两不耽误, 火与冰两重天. 我总算知道<飘>为何那么好看, 原来南北战争片在1915年就拍得那样棒. 我也因此知道3K党的来历了, 震惊, 可怕!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Directed by: Sergei M. Eisenstein
这部苏联电影, 是蒙太奇手法的先期代表作. “Odessa Steppes Sequence”(图示)是其中最著名的画面组合杰作. 此片之后, 蒙太奇(各种画面的排列组合)的表现方式渐成电影艺术的"语法".
这部戏留给我的思考, 是真实事件被艺术化后的感染力. 这个“Odessa Steppes Sequence”拍得并不血腥, 却把大屠杀事件展现得如此全方位如此真切, 以至后人以为在这个阶梯上真的就发生过屠杀事件. 这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 在我以为, 就是艺术追求的一种极致.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
Directed by: Carl Theodor Dreyer
这部讲述圣女贞德受审的法国经典, 几乎全部用面部特写, 不化妆不用景, 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整个痛苦的情感历程, 看得人都快要崩溃了. 这种戏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而且黑白两色把其他的干扰都滤掉了, 就只能非常集中地跟着女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走, 七情上脸, 真也一绝.
Metropolis (1927)
Directed by: Fritz Lang
这部德国前纳粹时代的大片, 被誉为"SCIENCE FICTION"电影之父. 我本最不喜科幻片, 可是这部戏却赢得我所有的尊重, 也让我检讨一回对科幻题材的不敬. 因为这里的每一处场景, 每一个镜头, 都是精益求精的结果, 是现实与理想交锋的产物. 比如说下面的三维立体未来城市模型, 一梁一柱精细入微, 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导演深受"EXPRESSIONISM"(外在主义)的美学影响, 每一个细节展现都极求完美. 这一份时空的视觉盛宴, 来自资金大投入(二战前欧洲最昂贵之电影, 直接导致德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破产), 和人才大投入(演职员数千, 群众演员四万).
这部电影, 至少让我明白两样东东: 1. 为何爱做大片? 因为重金之下, 确也有好货; 2. 德国人太热爱机器了! 德国二战前国力之强盛, 在这部片里有充分展现. 据说希特勒看过该片后深受感染, 想让导演LANG当电影官, 结果LANG当夜就坐火车逃到法国, 后到荷里活重拾导筒.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繁荣真的与国力有关. 美国电影在默片时代只是群雄之一, 在今天却能独步天下, 得益其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海纳百川的移民文化. 想到中国近些年来的影视繁荣, 心有欣慰. 看过这些黑白片, 更觉CLASSIC难得, 黑白彩色, 同样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