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37)
2006 (149)
2008 (38)
北京行:雨里潭柘
未去北京,就知道那儿灰尘大。之前甚至还下过土,看到网上那些传播的照片,只觉天昏地暗的感觉。
然而这次前往,却有雨结伴,雨水还不小,不但洗净尘埃,更凭添些许韵致。应该算是此行的一大意外。
那几日的北京,有种温柔,有种清新,有种惊喜,在心底弥漫。
和朋友吃饭的那晚,我俩坐在二楼沿街的窗前,看着窗外大雨瓢泼。品着酸梅汁,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舒畅。朋友看我歪着脑袋,一派心满意足的样子,连说奇怪。
问她何有此言?
她说,你看,你一来就把雨给带来了。从2月份开始,北京还没有这么下过雨呐。
暗喜,这话可不是你头一个说我。
白天,和S同游潭柘寺时,他已经为此好好地佩服过我一回了。和他从西贝莜面村吃完午饭,一出门坐上车,牛毛细雨便纷纷扬扬起来。
而等到他将车沿着盘山路往潭柘寺开的时候,山里的大雾已经浓到看不到眼前10米的地步。跟在大卡车后面一路龟行,好不容易蹭到寺前。
大雨开始倾盆而下。
虽然雨大得像倒下来一样,可我非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心里暗谢老天的善解人意。老友S淋得一身湿透也没有从后备箱里翻出雨伞,索性在寺庙门口的小摊上买回两把来。他的决意奉陪,让我得以彻底地领略了雨中潭柘的清幽和雅净。
游潭柘寺是我一个由来已久的心愿。
此番雨中游历,更是让我大喜过望。
准备下车步入雨帘之前,接到另外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毫不掩饰地说,你怎么这会儿想起来跑那儿去?应该秋天去才美呢。
而我看着外面笼罩满天地的雨幕,和满山覆盖的烟云迷蒙,却已无语。这样的天地,用一个美字已是无法形容。秋天的潭柘寺赏的是红枫,看的是黄叶,而此刻,是感受清净,品味出尘。
景致不同,其韵致的体味也各有不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古人有云,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而依我之见,还可加一句,雨中观寺,都有一番情境。
山水游历,从来无法过求其妙。人与山水自有其缘。
于是,欣欣然撑着一伞雨丝,步入山水中。沿着青石板的小路缓缓往上步行。雨水如山泉一般从脚底汩汩往下流。雨声,淙淙水声,好一派天籁之音。
因为大雨如注,寺里几乎无人。
正合吾意。
雾气迷漫里,尽情领略清静,细品山色空朦。
于是,雨声中,见湘妃竹摇曳,娑罗树静立,莲花烛轻燃;伴远山白气氤氲。
拿着相机试图记录下些许清丽的画面,然而终究有点徒然。相机糟糕,拍的人水平又差,现在只能看着这些没有景深的相片无奈。
然而,转念想想又有点释然。眼里的风景,是我心里的景致。留下,留不下,却已不重要。
有言、无言,和S一路上至寺庙最高处。衣裙尽湿,脚下的麻鞋更让我穿成了雨鞋。然而,近观远眺处,绿意夭夭,淡霭幽幽,人间仙境。
下得山来,幸好城中继续大雨倾盆。洗尽泥浆污浊。否则好不容易熏陶得到的一点清幽之气定会被滚滚灰尘罩得灰头土脸。
晚上和朋友吃饭时,自然还无限回味。
因此,说我把雨水带来,我乐得承担。
我也是觉得运气好呢。可遇不可求,呵呵。不过因为只顾观雨赏景,寺里有些什么都没有细看。现在想想似乎还应该再去一次,:)
豪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嘻嘻。
P4老弟,咱又在这里见面了,看来咱俩是缘分不浅。
我的感受是:大雪掩盖了世间一切不净,
大雨冲刷了人间一切污垢。
如此,冲刷比掩盖来得痛快。
铅华洗净的美,直击人心。
干净、清爽的天地里,浊气无从附着,杂念无处寄托,惟有轻、灵、清、净.....
有味道!也美得象一幅画!
想到了杨采妮、吴奇隆演的《粱祝》里的最后片断,想到了乌鲁木齐的大雪纷飞中掩盖了世间一切不净!.......
可是那把伞可曾还给了来要伞的许仙?许汉文!哈哈
我思念北方的豪雨,盛夏的时候,坐在窗前看大雨倾盆而下,任何烦恼忧愁都会被冲刷而去;雨后的阴凉和清爽也让人怀念,赤脚站在院子里的石板上,立刻有了地气之感.....
不得不止笔,今天上午有会。
期待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