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七月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们是这样游瑞士的——自驾与Gate 1 组合

(2025-08-19 18:35:05) 下一个

 

我们是这样游瑞士

            ———自驾游与Gate 1 结合

 

(接上篇美丽的莱茵河之旅/Viking Tour)

 

13日结束了Viking 莱茵河之旅, 在巴塞停留两天。下船时和另一艘Viking 的游船并肩停在码头,这条船由中国包航,出于好奇,我忍不住上去参观,工作人员和游客全部是中国人,游船上里里外外的文字也全部是汉字,厉害呀,中国。看到早歺提供的小米粥、馒头、令人羡慕。

 

船头的前方一座桥横跨两岸。码头不远处有一块三角洲碑(图5),碑上有三片侧冀,分别注明法国、德国、瑞士三个国家的方向。这块碑是下塌酒店后在网上查到的,离下船距离只有100米,当时我们没有做好功课,清晨从这里下船,打了Uber直接进城,傍晚又不辞辛苦,乘坐地铁返了回来,自己都笑自己,画了一个玩笑大饼。不过看到了心中期待的画面,还是挺开心的。

 

下午,和君瑶夫妇一起漫步在Basel街头

印象一:城里几乎每走几步就有一个博物馆,不愧为是瑞士的文化之都。据说共有30 多个博物馆。

 

印象二:德国人很喜欢骑自行车,老少车技娴熟且飞快,巴塞尔人却很喜欢电车网且极为方便。红、黄、绿色彩明快,轻盈穿棱,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

印象三: 巴塞尔不缺古老的建筑和顶级的艺术品。巴塞尔大教堂、市政厅(红色砂岩建筑),老城区,老火车,街头雕刻像,令人瞩目的丁格力动力学机械喷水池(Tinguely Fountain),来到巴赛尔不去池边站一站就等于白来。

 

印象四: 巴塞尔是一个多文化包容的城市,街头巷尾各色人物群皆有。根据2022-2024 年瑞士联邦移民局(SEM)公布的庇护申请,来源国 Top3 的是阿富汗,叙利亚,土耳其。在火车站门口,有一位乌克兰老妇拉手风琴讨钱,歌曲都是我们熟悉的旋律《老朋友再见》《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物极必反,外来人口的增多,加重了地方负担,导致了本地人情绪欠佳,为什么这里商业服务不是太友好?态物价也很贵,不排除我的推断。

 

同行朋友黄乐今说:出来玩不能超过八天。今天是我们出来的第八天了,真的觉得十分疲乏。我们的计划将自驾前往Interlake 欧洲最高峰——少女峰。

 

次日,驾着租的车,从巴塞尔前往瑞士少女峰阿尔卑斯山——因特拉肯(Interlaken)

 

这些天,Viking 船上日日的西餐让我们格外想往中餐厅。放下行装,立即到Interlaken 的小城中心一家中餐馆美美搓了一顿。

 

旅店嵌在山脚,回程路上,草坡衔着山色,晚岚吹拂醉怀。那一刻,只想把脚下的石子路无限延长。

 

 

 

清晨(715日)Mike 大哥一开口就是压轴戏来了。的确,为了这一天,君遥一年前就把租车、住宿、行程车票细细安排——如今终于撒向少女峰。

 

 

巴士车把我们带到山门,乘坐电缆车(Gondola》转搭齿轨列车(Eigerexpress)穿过山岩渠道,车门再开时,我们已站在 3454 米的欧洲之巅

寒风猎猎,脚下是千年冰雪,头顶却罩着厚雾——少女峰(4 107 m)躲在云后,像不肯揭纱的新娘。

我催老公:下山吧!

他举着手机直喊:出来啦,出来啦!

雾只翻涌,太阳与少女皆不应声。

此景可自嘲四句:

 

双眼望穿盼云散,

君为少女己心癫;

雾罗四卷锁峰骨,

魂到半峦求一见。

 

虽未见真容,仍觉震撼。少女峰把雪山、冰川、小镇、铁路、云海、光影、人间烟火揉成:今日一瞥,便成一生眷恋。

 

 

瑞士的东南角有一个名字像风铃一样清脆的小镇——圣加仑(St. Gallen)。少女峰的美震撼的是眼睛,而这里的美震撼的却是灵魂。圣加仑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远远望去巴洛克大教堂的双塔直刺天空,塔上金色的时钟俯视守侯着这座八世纪诞生的古城。

 

走进教堂,内部的壁画与管风琴华美至极;穹顶绘满壁画,雾缭圣徒、天使腾空。静静的坐长椅上,倾听着唱诗班传出的歌声,时光捻成了丝,寂静柔出水,有一种难言的感动。

 

距教堂不远的图书馆被称为世界最美的书房。进门之前要求穿上拖鞋。玻璃柜里,世纪的羊皮圣经仍在呼吸;象牙雕刻的书皮如同月光吻过的蝉翼。默默地凝视眼前的一切,唯恐惊动一场千年的梦。

 

 漫步在安加仑的街头,老城区111 扇彩绘木造凸肚窗(oriel windows)悬挑在各色的楼盘间,每一扇窗都是一幅精美的名片。 

 

新城区红色的区域融入了现代简约时尚的元素。别具一格。

 

圣加仑的沉淀着历史深邃、突显着文化精髓、利用了自然环抱、体现着生活悠然。是值得推荐的旅游胜地。

从圣加仑向南两小时车程,7/18我们抵达瑞士人口最多的城市——苏黎世Zurich

 

来不及进城,登上乌特利贝格山(Uetliberg),美丽的苏黎世城一览无余与阿尔卑斯脊梁同窗映入眼帘。

 

正式加入 当天Gate 1 十日瑞士深度环游,希望更深度的了解这个国家。

 

利马特河把老城切成左岸的庄重与右岸的俏皮。脚下的鹅卵石被岁月磨得发亮,罗马墙基、哥特尖拱、巴洛克粉墙在巷口层层折叠。格罗斯大教堂的双塔被晨雾笼罩,圣彼得教堂 8.7 米的巨钟把时针塑成长剑。这是欧洲最大的教堂钟。

 

想给小孙儿挑个纪念品,一条纯棉小短裤标价 220 瑞郎(≈ 250 美元)。导游补刀:没系安全带 350 瑞郎,车距不足 2  2 000 瑞郎——在这里,违章比购物更奢侈。

 

惊叹苏黎世把金融的锋利、生活的精致和罚款的严厉,调成一种精度。

 

以前总认为瑞士的首都是日内瓦,这次出行导游告诉我们首都是伯尔尼(Bern)。

 

入城时,熊苑(Bärengraben)脚下有三只由丹麦赠送的熊,它们悠然地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名字源于熊。

 

相传1191年,城市创始人贝希托尔德五世(Berchtold V von Zähringen)决定以他猎杀的第一只动物为新城市命名——恰好他打死是一只熊,于是“Bern”由此诞生,熊也从此成为城市的象征。

离熊苑不远的Zytglogge钟楼,是建于13世纪的老城门之一。15世纪安装的天文钟至今仍准时报时;整点时刻,金色小人偶与熊群列队而出,引来阵阵惊叹。整片老城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欧洲许多城市一样,伯尔尼也依河而生——阿勒河(Aare)绕城成环。大教堂、联邦宫、歌剧院和拱廊商业街共同构成市中心。为了俯瞰这抹绿意与红瓦,我和君瑶乘坐了摩天轮。整座城市在眼底舒展开来。

 

恰逢周日,商店尽数关门,本地人去山野湖畔静享闲暇,街巷里只剩游客的脚步声。

 

值得一提的是,1902–1909年,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生活了七年。他在联邦专利局做三级技术专家,业余时间写下了四篇改变物理学的论文,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 年完成广义相对论,192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今他的旧居——克拉姆街49号(Kramgasse 49——已化身爱因斯坦咖啡馆。推门而入,一杯咖啡,一缕时光,仿佛与天才同坐,心灵也随之澄澈。

 

如果说少女峰把真容藏进云雾,让因特拉肯(Interlaken)留下遗憾,那么今天,卢塞恩(Lucerne)的匹拉图斯山便把遗憾轻轻补上。

清晨,我们搭上世界最陡的齿轨列车cogwheel railway (坡度 48°),一路攀向2132 米的山顶。窗外,群山如浪,草甸似毯,列车仿佛贴着天际滑行;云雾在脚下翻涌。抵达峰顶时,一览无垠,一幅幅油画呈现在眼前。尽管时间不长,大雾开始捣乱,但我们的确看到了想看的风景。下山时换乘缆车(aerial cableway ),将我们送还到大地的怀抱。

卢塞恩城是旧地重游。卡佩尔廊桥依旧,罗伊斯河依旧,垂死的狮子也依旧悲哀。只是十六年光阴倏忽,世界与我,都已换了模样。谁说不是弹指一挥间。

 

晚餐很精致。值得为我们此行干杯。

 

次日清晨,我们继续向南,车轮停在瑞士贝林佐纳(Bellinzona)的城堡脚下。一块醒目的牌子闪着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不用说这里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

 

贝林佐纳是阿尔卑斯南北咽喉。公元五世纪,精明的罗马人就在这里竖起岗哨,收过路费、抽交易税,赚得满盆金币。中世纪,米兰公爵、瑞士邦联、神圣罗马帝国轮番登场,铁蹄与旌旗交替,这里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登上大城堡(Castelgrande),石墙连绵,像一截被时间压短的欧洲小长城。垛口仍留着火枪口,广场宽阔,当年士兵的脚步声已化为导游的讲解声。

我们的导游叫 Julie,三十五年前从明尼苏达飞来,原本只想学一年德语,却遇到了她爱和爱她的人。从此,这里成了她的故乡。她会四种语言:意大利语、德语、英语和伦巴地方方言,说话有声有色,十分尽职。图六

 

离开贝林佐纳,再向南三十公里,傍晚,我们滑进卢加诺(Lugano)的臂弯。湖水替天空照镜子,灯火替星星点灯,又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7/23清晨路经意大利斯特雷(Stresa),马焦雷湖码头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美丽的湖面。乘上游船,船尾翻出一朵朵白浪,头顶铺展一片片云帆,船舱里传出一曲曲意大利的歌声,风从阿尔卑斯山口吹来,拂面清爽。令人陶醉。

下午,从意大利又回到瑞士境内,前往采尔马特(Zermatt),盘山公路像一条被攥紧的丝带起伏跌宕,隧道与桥梁交替出现,车越来越少,谷越来越深,望着窗外雄伟的山脉,似乎我们来到了深山老林。

错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把采尔巴特挤得水泄不通,如果不是瑞士旗当空飘扬,还以为自己回到了中国。

有意思的是一群山羊每天上午9:00点和 下午4:00 列队而来,鬃毛油亮,步伐傲慢,像一队穿着燕尾服的旧贵族在漫步。行人自觉退到两边,清扫车缓缓跟随,清扫留下一地的小黑豆。

Gate 1 预订的旅店位于主街最佳地段。我查了一下这家旅店当日价格还剩一间单房781 瑞郎,相当于$931 美金。凉台上抬头可与马特洪峰相望,低头俯视商道上人来人往,彩旗飘扬。瞬间觉得自己站在了钱堆上。

瑞士的物价高的出奇,尽管物价极高,但瑞士居民的收入也相应极高,月收入人均为$7400,对本地居民而言,高工资足以覆盖高物价,维持世界顶级的福利和生活水平?。而大多游客只能”window shopping “

马特洪峰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海拔4478米,地势陡峭,山体高耸。为了能目睹日照金山的美景,我们和许多人一样清晨5:00 出门,等待日出,渴望着山峰染金,可惜今天太阳没有给力。

下午参观了马特洪峰Matterhorn博物馆。馆内大量实物和资料展示了马特洪峰的历史。1865年7月14日,英国探险家爱德华·怀姆珀(Edward Whymper)率领一支七人队伍成功登顶,成为人类首次征服马特洪峰的记录。然而,下撤途中,有四人不幸坠入冰川裂缝,这一事件震惊世界,也让更多登山者前赴后继挑战马特洪峰。那根 1865 年的麻绳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

人类与大自然挑战的精神与危险并存,它从来不是征服,而是交换——用勇气换一瞬的俯瞰,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对勇士的敬重。

夜色降临,卧在山谷里的采尔马特小镇拉下了帷幕,星星点点的灯光准备迎接明天新的启程。

 

 25 日清晨,告别采尔马特,一路向西——-日内瓦。途中,在蒙特勒短暂下车,只为赴一场九百多年的约会——西庸城堡(Chillon)。

 

城堡静静泊在日内瓦湖边。走进地牢,石墙仍带着潮气,拜伦正是在此写下《西庸的囚徒》,把镣铐的回声译成了诗。

 

午后抵达日内瓦。老城石板路的回声、新城玻璃幕墙的光影,在同一阵湖风里交汇;古典与摩登、沉静与鲜活,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让这座城市闪闪发亮。

我们经过联合国欧洲总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博物馆,步行到日内瓦大学。草坪上并排立着四座铜像,杜南与莫瓦尼埃——红十字人道精神的起点;皮克泰特——瑞士永久中立的设计师;皮亚杰——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短短一段路程浓缩了日内瓦献给世界的三重身份:人道、中立、学术。驻足仰望,心里涌起对日内瓦深深的的敬意。

 

晩餐选择了瑞士美食“Cheese Fondue(奶酪火锅)。乳白色的奶酪在蓝色的火焰中融化,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裹在松软用面包上,配上红酒,别具特色。

 

今天是瑞士游的终点。最后一餐,大家向导游与司机举杯——感谢他们把行程写成诗,这条线路是Gate 1 开启的新线路,无论从参观景点还是食宿条件都令人满意。

 

出来二十多天了,莱茵河游轮(Viking River )+ 瑞士纵贯线路(Gate 1) 一路收获满满。如果问此行到底踩过多少世界遗产?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些名字像河面碎金,一闪一闪,照亮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只记得绿荫、河流、雪山冮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游客尽折腰

 

很巧,我和朋友Mike,君瑶的生日都在七月.翻开那夜的手机记录了我写给朋友的感言:

夜很长,2:30就醒了。想感谢朋友们昨晚上的祝福与陪伴,谢谢你们的礼物,更感谢你们的用心。

 

酒不醉人,人自醉,人世间走了一大半,我没有跌荡起伏的大波大折,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起大落,我却有亲情友谊的交融之和。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我将继续做自己的梦,继续学习新知识,继续快快乐乐。

 

世界赋予了我,友谊赋予了我。感恩所有的相遇,感恩生命中的你我!莱茵河见证了我最难忘的时刻!

 

再见莱茵河,再见瑞士!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