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6)
艾伟德: 弘道遗爱
艾伟德 (Gladys Aylward): 英国传奇女宣教士、慈善家,以“小妇人”闻名世界。她在中国宣教十八年之久,在山西开设“八福客栈”;收养孤儿;抗战时带领百名孤儿“千里大迁移”。将其一生奉献给中国人民。
1902年2月24日,艾伟德生于英国伦敦以北的埃德蒙顿(Edmonton),父亲是个邮差。因为家境贫寒,故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还很年轻时,就到富贵人家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蒙恩信主后,她热心追求信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她在一本宣教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中国宣教的文章,从中得知在中国尚有几万万人民从未听到过耶稣基督。当时她感到非常惊讶,心里觉得应当为中国人做些什么。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去中国宣教的意念。大约在27岁时,艾伟德向“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一名内地会宣教士,到中国去宣教。但因她既未读过神学,也未上过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未读过,而沒有被接受。“中国内地会”为英国着名宣教士戴德生所创,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宣教团体,对宣教士的要求很高。虽然艾伟德迫切表示:“……好几亿中国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认识爱我们的神。我知道神要我去中国,我不能不去啊!”但因她实在不具备宣教士的基本素质——不仅仅文化素质不够,身材也又瘦又小——最终还是被拒了。
但艾伟德毫不气馁,一边继续做女佣,一边攒钱,暗暗为自费去中国做准备。受其赤诚之心所打动,她被介绍去伦敦照顾一对返国养老的宣教士法兰西斯•何斯本(Francis Young Husband)夫妇。何斯本是个作家,写过不少介绍东方的书,在他家里亦有很多藏书。通过与这对夫妇的交谈和阅读,艾伟德学到许多国际知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知识。
1930年初,在参加一次卫理宗教会的聚会中,艾伟德听说有一位在中国山西的老宣教士珍妮•劳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要退休,但因无人接替,一直退不下来,但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艾伟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劳森女士说:“那人就是我”。几个月后,劳森回信欢迎她去,并且告诉她,只要到达中国天津,就会有人接她到山西阳城,即劳森宣教的地方。
阳城是一座山中小城,教堂位于城东门外大道上,运货的骡队来来往往,非常热闹。教堂是租来的民居,据当地人说“闹过鬼”,所以租金相当便宜,一年只一英镑。73岁的珍妮•劳森是苏格兰人,已经在中国宣教50年,可说是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艾伟德先将髒乱的房屋、院子打扫干淨,然后协助珍妮,藉闲置的房屋院落开了一间客栈,接待来往的骡夫住宿,取名叫“八福客栈”。“八福”之名取自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中所论及的八种福气。这样,既可将此客栈作为向当地人传福音的据点,也可以接待八方来客,藉他们把福音传向四面八方;而且还可以为宣教筹措些经费。
八福客栈刚办起来时,生意惨淡,根本没人来住宿。因为当地人对“洋鬼子”很仇视,不愿与她们交往。艾伟德只好站在大门口,招徕过往的骡队,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来。刚开始时收效甚微,还经常受到骡夫们的嘲笑,或污言秽语。但渐渐地,也有一些骡夫下车进来看的。当他们看到客栈整洁,饭菜可口,而且收费便宜时,也就动心了。偶而有人住宿后,她们更是竭诚招待,晚上还给旅客们讲圣经故事听。随着日久天长,客栈的人气愈来愈旺,生意也愈来愈好。不久,客栈就常常爆满了。起初,艾伟德以还不流利的中文讲圣经故事给骡夫们听,这些习惯了聚赌喧闹的骡夫们哪有心思听她,还常常取笑她。然而艾伟德不灰心,慢慢地骡夫们受到感召, 一个又一个的信了主。最后骡夫们自己定了公约,客店旅客不准吸烟、饮酒、赌博与喧哗,以免影响艾姑娘说故事。当骡夫们听了福音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抽烟、喝酒、赌博;也不再讲髒话,或唱黄色小调,而改唱圣歌了,这事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当地村民们也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听圣经故事,渐渐地,各乡镇都有人相信耶稣基督,进而形成教会。以开骡马店、讲故事、唱歌传道的方式宣教,正是艾伟德与众不同的地方。
艾伟德到阳城一年多后,珍妮•劳森不幸去世,“八福客栈”整个担子就落在了29岁的艾伟德身上。此时,泽州的司米德夫人看到她的需要,特地差派一位中国助手来协助她。艾伟德在阳城所做的一切大得人心,影响力渐增,以致有一天阳城的县长也光临八福客栈了。当时官府正在推行“天足运动”,明令妇女放脚,即把缠裹的小脚放开来。县长决定派人挨户检查,以改正多年之陋习。他觉得艾伟德是最合适的人选,并可以现身说法,示范天足的好处,故委派她担当此任,并应许发给她薪水,提供骡子作为交通工具,还派两个卫兵保护她。艾伟德经过考虑,觉得这是神赐给她的机会,就接受了,附带条件是不能限制她传讲福音。就这样,她以官使身份,周游各村镇间,进入家家户户,帮助妇女放脚,也借机把基督福音传给她们,使多人归主。
这样一来,艾伟德在阳城一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致于当阳城监狱发生骚乱时,连典狱官都来找她。有一天,阳城监狱的一个囚犯突然发狂,挥刀砍死了好几个同狱中人,狱卒们不敢上前,无人能够制服他。情急之下,典狱官派人找来艾伟德,看她能否藉着神的大能,化解危机。艾伟德壮着胆子,跨过地上的尸首,走近这个杀红了眼的凶徒,用温柔的话劝他放下屠刀,并保证不再加罪。那凶徒竟然垂下头来,将手中的刀交给艾伟德,让狱卒把他押走,一场骚乱就这样平息下来。典狱官非常感激她,此后允许她到狱中向囚犯传福音,并且听从她的建议改善监狱的环境。
艾伟德所做的这些事对当地人影响很大,都对她另眼相待,誉她为“福星”。连县长也宴请这位35岁的英国女士,并请她坐在首位。席间,县长颇为好奇地询问艾伟德,说以她的能力,即使要宣教,为何不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要待在这穷乡僻壤,对骡夫和囚犯说故事。艾伟德沉静地回答说:“请从这窗口望出去,那许多身背重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苦力;再望过去那田野的农夫,茅屋内的女人;还有那些赤身露体、饥饿的孩子们。啊!这些穷苦、忧伤、饥饿的人们,绝不是上帝的意思,上帝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希望和快乐。” 县长被她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以致于站起来当众郑重宣布:“儒家的教导存在我头脑里,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伟德的心里。从今以后,我要作个基督徒。”艾伟德马上恭喜他做出这关乎永生的决定。
1942年初,艾伟德开始在郿县的难民营工作,那里距扶风和西安不远,她可以有机会经常去看望她的孩子们。不久,她又在西北各地从事宣教活动。1944年至1945年期间,她在甘肃兰州和四川成都服务穷人和麻疯病人,甚至传福音到喜马拉雅山麓。直到1948年,她的身体又累垮了,司陶卫医生(Dr. Olin Stockwell)劝她回英国休养并探望父母,然而离家已经17年的艾伟德此时竟一文不名,连路费都要靠医生为她筹措。1949年春,47岁的艾伟德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英国。虽然经过多年战乱,其父母和兄姐都还健在。在家中,她享受到久别重逢的天伦之乐,但她心里却时时牵挂着那多灾多难的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成了她的祖国。在此期间,她写下了自传《我的心在中国》;伦敦一位名叫莱德伍德(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她之后写了一篇专访;之后英国广播公司的作家艾伦•伯奇斯(Alan Burgess)又以她的事迹为底本,写作出版了传记小说《小妇人》(The Small Woman),不但成为畅销书,而且英国BBC广播电台还将之改编成广播剧,连续播出。这些使艾伟德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1957年,更有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与艾伟德签约,根据她在阳城的传奇故事改编成电影《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注意:这里将“八福”改成了“六福”),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主演,更使艾伟德扬名全世界。她的事迹感动了欧美无数青年人献身宣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1957年,艾伟德决定重回中国,但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拒绝入境,只好进入香港,在那里从事难民救助工作。后因其中国护照在香港的居留签证期限已到,她又转去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她坐船离开香港时,遥望大陆,不禁泪流满面,久久难以抑制。
到台湾后,艾伟德延续其过去的慈幼工作。1959年,艾伟德与世界展望会合作,在台北木栅创办“艾伟德孤儿院”。同年,美国展望会邀请艾伟德到美国作旅行布道,美国听众这才惊奇地发现,她并不是电影中那位美丽的女星,而是一位矮小苍老的小妇人。不久,她又应邀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巡回布道与演讲。后来,她再次回英国时,英国BBC 再次为她制作出一个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其后坎特伯雷大主教会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相叙。她自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请求女王帮助在台湾的孤儿们。
1962年艾伟德另觅新址在北投创立了“艾伟德儿童之家”,同时她也积极参与欧美及台湾各地的奋兴布道工作。由于早年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到台湾后,常常参加她所组织的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祷告。她常以自己的经历鼓励青年人说:“不要耽心你所受的教育,上帝不要你呈验毕业文凭,只要你对蒙召的事,凡事忠心。”她如是说,也如是行。
1969年12月,台湾岛笼罩在寒流侵袭之下,气温湿冷,使艾伟德感染A2型流行性感冒,并引起肺炎併发症。1970年元旦傍晚六点,好友史可梅女士(Kathleen Langton-Smith)请基督教诊所滕华宁医生(Dr. Heikki Tenhunen, 1932-1994)来为她诊治,但终因病情严重,于1月3日夜间在家中辞世,享年68岁。
她去世的时候,要求把自己埋葬在中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安葬于台湾。当时许多人都愿意捐献土地给她做墓地,最后由艾伟德的生前好友,基督书院(Christ’s College)院长贾嘉美牧师(Rev. James R. Graham Ⅲ,1898-1982),提供该校校园内的一块土地,作为艾伟德的墓园。该墓园位于基督书院内的礼拜堂西边,环境幽静,面对淡水河出海口,朝向中国大陆。贾嘉美牧师说:“艾伟德生前常来基督书院讲道,基督书院捐赠这处园地,是表示对艾伟德的敬爱。”1970年1月24日下午二时,艾伟德追思礼拜在台北市立殡仪馆景行厅举办,蒋中正总统题颁挽联“弘道遗爱”(此四字亦复刻在墓碑上),蒋夫人亦赠一十字架花圈。参加追思礼拜的约有一千余人,将会场挤的水泄不通。下午三时半在书院礼堂举行安葬礼拜,由美国驻台海军军中牧师马立德(Rev. Lowell Malliett)作祝福祷告,随后盖棺安葬。遵艾伟德遗嘱,下葬时头部朝向中国大陆,以示她心对那片土地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