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狼烟北平》读后感 05

(2008-01-13 17:02:53) 下一个

1/13/08

故事情节

《狼烟北平》的手笔是绘制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然而,如何用短短的时间,小小的舞台 / 场景,个个局部的分镜头,为此恢宏而铺垫,却是一个绝活儿。

开头不见山,观众的兴趣,立马没了。铺垫的网撒的太大,线路太多,关系太复杂,就把大众给懵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不是比尔 盖兹。常人常事中的常悟,无非是在上中下,你我他,昨今明,大中小,老中少这三层关系以内的逻辑中转悠儿。事不过三,真理儿。尤其是视觉艺术感,要更直接,更简捷,更明了。

都梁会讲故事。他用了两条故事线索(戏剧情节)将芸芸众生串了起来。一条主线是经久不衰的“反特”,“反间谍” 故事。因为它有悬念,有暴力。惊险,刺激。平津失陷前后,国共联合抗日。军统特工在北京地区策划了一系列的反间谍与反汉奸的刺杀活动。共产党的特工已经深入到国民党的各个领域。抗战后,国共两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策反活动。尽管,中国的民众性格是 “ 窝里斗 ” ,然而,中国的民众却永远崇拜岳飞那样的民族英雄。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批英雄式的人物,包括巾帼英雄。同时,作者还创造了像文三儿这种有着英雄愿望,却没有英雄胆量的人物。

另一条主线是“古董”,“名画”的复出,买卖,失窃,消逝的故事。因为它除了有悬念,惊险;有暴力,刺激;还能让人欣赏艺术与文化,并了解商业手段。没落的八旗子弟在北平仍然有着不可小觎的影响。那些遗老遗少的遗风 – 养花儿,养鸟儿,养虫儿,熬鹰,等等,已经传给了新贵们,如孙二爷。一张家传的《兰竹图》再世后的买卖,引起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凶杀,盗窃,再次复出,又永久消失的事件。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为钱死,鸟为食亡。都梁对北平的胡同文化,风俗民情,语言风格掌握得如炉火纯青,对那些只有老北京人才说的歇后语信手拈来,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景描绘得生动形象。

这两条故事线索一张一弛地,有起有落地交替进行。将那个大背景烘托了出来。

都梁精心地为这两条故事线选择了一个个的事件冲突,就像制作了两条交织在一起的珍珠项链。更绝的是,文三儿在这两条故事线索中,极为巧妙地,活灵活现地穿针引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