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美国"寻根使者":17年带五百华裔孩子广州寻根

(2007-12-26 09:57:28) 下一个
地球各个角落总有一些华裔青少年,经常会问父母,我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为什么我不明白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我究竟是谁?可是往往父母都无法解答。今年夏天,来自美国、法国、巴西等16个国家,共计23个营组1068名华裔青少年带着这个疑问,从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开始,一路寻找自己的根源。7月底的夜晚,在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上,来自美国三藩市,人称“寻根使者”的郑国和先生带着一群华裔孩子,一边畅游珠江水,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新华社报导,这已经是第17次踏足广州了。郑国和说,每次寻根之旅,总会在广州停留,感受一下中国大都市的变化和风貌。

  珠玑巷引我踏上寻根路

  郑国和是美国三藩市中华文化基金会会长,美国第四代华裔,华裔学生寻根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领队。从1991年起,17年来他带领超过500个华裔青少年回中国寻根问祖。他们的寻根足迹遍及珠三角30多个县市。


在郑国和(左)的陪同下,华裔青少年关美玲与亲戚道别。

祖屋已成为一片荒芜的土地,华裔青少年关志诚禁不住热泪盈眶。
  “1880年,我曾祖父从中国移民到夏威夷。我1948年生于菲律宾,16岁时回到美国。十多岁时,我就对家族历史深感兴趣,常常一个人画族系图。”有一次,他听了美国着名的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的一个讲座,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教华人如何画出和看待自己家族的族谱。郑国和说,我对这很感兴趣,回到家里便开始找族谱,在其中一个分支上,我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有出生的村落。在长长的族谱上面,还写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资讯——珠玑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1988年,郑国和第一次回到中国,到家乡寻根,不但找到了祖屋,还找到了父亲读书的书院,“当时我每张凳子都坐一下,因为其中一张是父亲坐过的”,很有满足感。

  郑国和说,“我经常琢磨,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听说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于是每次到广州,我都找机会去那里看一看,感受一下。”

苦练语言精通7种话

  “寻根”最痛苦的是语言不通。郑国和说,“1991年,我第一次带着10个学生自费到中国寻根。当时没有导游、没有帮手,大家对广东完全是‘一摸黑’。当年珠三角很多地方还没有公路,偏远又难走,下车还要步行一两个小时入村。一个个村地找,非常辛苦。最辛苦的一次,短短两周走遍23条村。但是我们不会放弃。”

  后来,郑国和苦练语言,现在他精通英语、西班牙语、菲律宾语,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懂台山话、闽南话等。而且对广东珠三角大部分侨乡的地理环境和村落的位置比不少当地人还熟悉。

  中国文化改变寻根者人生

  寻根前,一些华裔青年和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中国祖先一无所知,甚至“睇小”中国。寻根之后,好多人都有了变化,这是我收到的最丰厚的“薪水”。

  郑国和回忆说,曾有个叫朱永泉的青年,是完全“美国化”的华裔第三代。加州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整天无所事事。给人的印象是:脾气臭,没礼貌,自私颓废。只会说两个汉词——厕所和啤酒。1998年夏,他带阿泉回广东中山找到了他的祖屋与亲戚,并把他“扔”给家乡的亲友两天。结果,回到美国后,朱永泉告诉父母:我是中国人,一定要回中国读书。1999年,他一个人回国,到中山大学一边教英文,一边学习中文。两年后,讲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与粤语,人勤奋了,彬彬有礼了。他的父母都觉得很奇怪,跑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2002年,他作为“引路人”带队回祖国寻根。后来还获得加州大学国际政治中国历史文化方向的硕士学位,现在正在哈佛大学读中文博士。可以说,寻根和中国文化改变了他的人生。

  “其实人跟树一样,没根就会死,中国有句话叫饮水思源,就是叫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住自己的中国根。”郑国和感叹道。

  寻根故事

  美国仔原是个广州人

  夏令营成员中有一个19岁的大男孩Derek,黄皮肤、黑眼睛,面容俊俏,逢人便用白话问好,大家都赞他是积极生。他一看到记者就伸出双手紧握,并且用生硬的白话一字一句地说:“你好,我个名叫做林-正-华,我今年19岁。”接着他一股脑地秀自己学会的白话,“对唔住,靓女斟茶,唔该借借,我系一个大学生……”

  听说,Derek的家庭聚会绝对是一个联合国会议,他的爷爷是爱尔兰和土耳其混血儿,奶奶是韩国人,婆婆是中山张家边小隐村人,公公是增城新塘沙贝村人。“那么我呢?我究竟属于哪里?”Derek在美国经常会问这个问题。

  7月23日下午,夏令营团队前往增城新塘镇,寻访Derek的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的祖籍地。Derek仅仅知道他的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是1911年离开家乡去美国的。尽管热情的村干部请来村里五六位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回忆历史,但已没人认识1911年的相片中人。但Derek说这次能在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生活过的乡村里走走看看,他已感到很满足。起码知道自己也算是个广州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