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凑个热闹说《色戒》

(2007-11-25 21:27:57) 下一个
                                                                       凑个热闹说《色,戒》

                                                                                   桦树

        在众多世界级的华人电影导演中,我最欣赏李安。

        每位导演都以其风格定江山。有以执著一招走天下的;有细腻隐喻玩感觉的;有炫耀空洞骗人骗己的;还有低级趣味横扫市场的,当然更有众多自命不凡却不透气的。李安,相比起来其立体感最强。他放松谦卑的气质里闪烁着更多的灵动变化和流畅;他简单儒雅乃至稍显淳厚的招牌微笑背后会突然爆发出令人措手不及的感染力量。

        《 色戒》上映后,引来洋洋洒洒数千上万篇长短不一的口水文章,半睡半醒的人们突然间都亢奋了起来。仅此一点,影片的商业投资就是大大的成功。坦率地说,我最佩服导演李安的地方,是他精准的商业头脑;是他部部电影选材的刁钻和大胆;激起市场的大哗是他追求的第一目的。再漂亮的钻石丢到水里如果没有动静,就是默默消失;如同人类历代甚至现代的超凡哲人们,消失得不留一丝痕迹。当今大陆的大导演们在选材能力上和李安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原因简单,背景导致头脑的局限,但切勿模仿。

        《色戒》拍摄的精彩之处我在此不必繁文累叙,故太多文章已大肆吹捧,我再废话就显得矫情。总之,导演手法方正,内心情感刻画细致而震动。最值得我诚心诚意恭维的是梁朝伟,他终于让我们看到中国也出现了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汤唯的声音处理上导演和录音师做得很好,汤唯且悟性不俗,弥补了中国电影声音方面长期存在的遗憾。

        然而,不知为何缘故,一个多月前我独自在影院看完《色戒》后,心里就一直惆怅。今夜这感觉又无故袭来,困扰我无法成眠。夜半2点,我气馁我不乐意我后悔可却不得不从床上坐起,赶紧把爬满脑子的思绪小虫打发走。我不在乎观众热衷的关于饰演王佳芝的女演员汤唯是否太老;说上海话是否地道;奶头是否太黑;做爱难度地否危险等等话题。静心体味内心隐隐的别扭,我感觉源于对整个大时代人物事件的自我读解和电影主题表达间的巨大差异。

        当然,《色戒》只是选材于张爱玲短篇小说并演义了又演义的一部电影;而张爱玲的那篇小小说也只是她对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个人理解的诠释。这话头一提就长了,又提起了张爱玲。80年代上旬,我初到UCLA读研究所。也许是寂寞孤独总之种种因由,使我经常泡在UCLA的东方图书馆。一天,图书馆管理员(我一个台湾朋友的妈妈)指着经常坐在窗边第三排位子上的一位女士跟我说,你读过她写的小说吗?她是张爱玲。我一脸茫然。那是个极瘦且高的中国女人,眼光会忽然似有若无地飘过来,面部全无表情。于是我蹬着梯子从巨大的书架上找到她所有的著作来读,终于懂得了胡兰成重复使用的词汇“惊艳”。我彻底被她淡淡几笔就如此入木三分的文字功力折服。然而,坦率地说,我更看到的是阴涩刻薄恶毒现实晦暗的锱铢必较。如同色谱中缺少红黄,仅余兰黑。所以无美感,甚至连凄美和恻隐都鲜有。她完全透彻的世故和冰冷,使我加倍孤寂而没有感动。《色戒》也归属于同一味道。也许这就是沦陷后上海的基调,残酷的现实使人们只牢牢抓住每一朝夕的真实,而早已剪断内心会分泌温情的器官。当然我会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并感同身受。

        《色戒》是描述爱国青年用美人计暗杀汪精卫手下易先生失败的故事。失败的原因是爱国美人爱上了易先生,而易先生却杀了美人。观众唏嘘,爱国爱情不相容啊!可在我的眼里,这爱情既不可爱,这爱国更是牵强。难怪王佳芝的原型郑茹萍的妹妹忍不住站出来说,我姐姐是为国捐躯的烈士,请勿亵渎。

        先谈爱国,王佳芝的爱国情结从头至尾在影片里就不是那么主动。影片中的青年们要去暗杀汪精卫的手下,王力宏激昂地挥舞着双手说“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这两句词恰恰出自于汪精卫当年暗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在狱中写的诗《慷慨篇〉。不知导演是否故意想造成反讽,但听到我耳中有点好笑。同时还立刻让我产生了联想和比较。毋庸置疑,汪精卫在抗日时成立伪政府就是,罪不容恕。但还是别拿王力宏和汪的早年相比。青年时代的汪精卫可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人中之凤!论才情,汪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民报》主笔,口才雄辩,文采飞扬;论相貌,汪居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双目深邃;论精神,汪改名精卫,取精卫填海之意,以明救国强国之志。连论暗杀,汪也是始作俑者。上世纪初,同盟会在南方组织六次起义皆失败,革命党举目前途,众有忧色。于是,他们改换简易的暗杀活动。汪精卫负责暗杀摄政王载沣,他像谭嗣同一样,坚定地舍身赴死,以唤醒民众。当时的汪精卫可谓是真性情的纯粹。历史的大潮是无情且瞬息万变的,除了国共两党的个别人走到了最后,有多少仁人义士都被淹没了。远了不说,就说现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兴,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哪里数得尽。客体主体的变化,错综复杂的权力利益纠缠,外来势力的入侵,甚至连肾上腺素分泌的多寡,都可能导致任何一个个体的转变。然而,这就是人,人类,人类历史每天重复着的事情。

        而王佳芝的爱国可就不那么纯粹了。佳芝母亲过世后,父亲带兄弟去英国后再婚,并表示不能带她同去英国。佳芝只好在舅母家寄人篱下。与其说她去勾引易先生是为了爱国,不如说她更像是用青春给自己的下辈子找个依靠。电影从头至尾表现的情欲都像是双方不可按捺的渴望,根本感受不到王佳芝是为了爱国而献身。既然不是爱国,那又是爱情吗?影片中做爱的戏码占了很大篇幅,对白很少,导演要表达的就是痛楚和说不清楚的爱,同时还表达了权利和物质的需求以及自我存在的意识。我只记得王佳芝气喘吁吁的说:“给我一个公寓”之类的话。当粉红色的大钻戒戴到手指上的时候,王佳芝终于认为这就是爱了。因为男人的钱给谁花,就代表爱谁。看到这里,你还能说王佳芝的爱来自阴道吗?

        反观陈璧君对汪精卫的爱情。千金小姐陈璧君对亡命徒汪精卫一见钟情,无可救药。她先退婚,后东渡日本寻找汪精卫。在日本,她把所带的钱财全数交给革命党。汪返国赴死暗杀摄政王时,陈璧君坚决加入,要死一起死。陈母苦求爱女不要冒死,陈不从,反说服母亲捐出家财支持。

        易先生爱的从来就只是自己,他和王在一起时,感到了自己还是个活人。易先生深知对女人的礼是要送的,所以粉红色的钻戒即使不戴在王佳芝手上,也会戴在别的女人手上。

        既然是如此的爱国爱情,那易先生处死王佳芝还有什么可值得感伤?求仁得仁,顺利成章。那些长篇大论地论述关于男人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之类的文章,我认为用来评论这个电影都不合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分析的符合张爱玲早期文风,所以应该与张爱玲的原意比较接近。可惜的是张爱玲能够看透别人的事,在自己的经历上仍栽了跟头(抑或是先有自己爱情的挫折,然后才安排王佳芝执迷不悟和为自己认为所爱的人牺牲这一情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