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这首悲壮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只有三首奏鸣曲有这种缓慢的引子:升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78号、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和奏鸣曲作品111号。
贝多芬在自己的创作中,除了以一定的文学著作作为题材的作品(《普罗米修斯》、《爱格蒙特》、《柯列奥兰》等)以外,很少采用标题性的标记。在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只有两个这样的例子,本奏鸣曲由贝多芬命名为《悲怆》,将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的三个乐章被他称为《告别》、《分离》、《归来》。另外一些奏鸣曲的标题如《月光》、《黎明》、《热情》等并非出自贝多芬之手,而是后人随意题上的。
贝多芬所具有戏剧性、“悲壮”性质的作品都是用小调写的。其中有许多作品正如本奏鸣曲一样是用c小调写成(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号之一、c小调三重奏作品第一号、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30号、c小调钢琴32变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柯列奥兰》序曲、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等等)。
可以看出,悲壮奏鸣曲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题毫无疑问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第一乐章
引子在速度、性质及节奏型方面与急速的快板部分完全不同。但是,正如贝多芬作品中通常所有的那样,他在引子及快板部分实际上保持了同一个脉动,虽然慢速的引子有着复杂的、精美的旋律线条,而快板部分的进行相当急速。为了使构思、内容和陈述形式得到统一,贝多芬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这是辨证的因素,它将作品中往往是强烈对比的、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在2/2的快板部分,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如果说在引子中每一拍有四个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说进行是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那么,引子的一个十六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一个二分音符,这样,在速度和性质上尖锐对立的引子和快板部分就用共同的脉动统一起来了。
引子音乐的悲剧性质不能表现为松散的演奏和任意的rubato,而是极端严肃的处理和绝对准确的节奏。
在开始弹引子以前,应该根据快板部分的速度,仿佛做一个节奏练习一样先在内心里感觉一下。应当先在心里默默地唱一唱快板部分开始的一段,确定快板部分二分音符的脉动,然后再把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的进行转换为引子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
快板部分的结构是不很平常的。主部(16小节的乐段)是以半终止结束的,然后又加上了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在这之后进来的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连接部,它导向平行大调属音上的停顿。但是,副部不是在平行大调上,而是在它的同名小调(降e小调)上开始的。主部与副部的这种调性关系(c小调和降e小调)在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是十分不平常的。在以四分音符进行为背景的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后,结束部(降E大调)再次回到八分音符的进行,而且带有生气勃勃的、又是急速的性质。在这之后是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然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第二个补充。
呈示部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它中断在属调的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升F-A-C-D)。当呈示部反复的时候,这个五六和弦转向e小调的属和弦,而当转入展开部时,这个五六和弦又重复了一遍。
在延长号后,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了,它是从回到引子的主题素材(四小节)开始的,然后又从g小调转到e小调上。两次两个小调相差一个小三度的对照是很有意思的:c小调-降e小调,g小调-e小调。在又一个延长号之后再次(在e小调上)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快板部分并导向在主调属音上的一个持续的停顿。在华采部式的8小节单声部的过渡(均匀的八分音符进行)以后出现了再现部。
在再现部中,副部的第一段出现在下属调(f小调)上,第二段则在主调上(这次在小调上)。
结束部突然中断在减七和弦(升F-A-C-降E)上(在本乐章中每次在升四级音-升F上的停顿式很有意思的,这种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是常常可以遇到的)。引子的段落(四小节)重新出现,这之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急速的结束(12小节),开始时是p,一直达到ff。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十分高雅淳朴。弹奏它时应避免多情善感,要准确作到作者为数不多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指示。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
本柔板乐章在形式上是复三部式,带有缩减了再现部。主部有三个段落,它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降A大调)上。主部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的背景上,中间的乐句在陈述上是比较自由的,而且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
在主部之后直接(在降a小调上)开始了中间段落(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之间的对白)。在移到降六级音的调上(降F大调,被E大调用等音的方法替换了)之后,又回到A大调,接着开始了再现部。它是在重复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背景上出现的,这个进行也保持在再现部中。
再现部缩减了:它只由主部重复的(和开始一样)第一乐句组成,并且正如贝多芬在大段落结束时所常作的那样,以高音声部中有着新旋律的8小节补充结束。
第三乐章
这个回旋曲的性质常常被认为是表现演奏技巧的,因而把它弹的太快。在速度太快的情况下,就会丧失这一乐章的亲切性质——它的歌唱性。
这个回旋曲的形式相当简单。主部有着乐句扩充了的形式,这一乐句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C小调)上。在一个不大的连接段落以后,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进来了副部。它具有明亮的性质,在节奏上很多样化,出现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8小节用四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的乐段(补充),接着又回到三连音的进行——向再现部过渡。主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号)结束了副部主题,接着重复了主部。在反复之后直接开始了中间段落,它具有或多或少的对位性质,是以二分音符平稳的进行开始的,然后出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进行,最后(停在主调的属音上)是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
再现部在陈述上和呈示部十分接近。再现部中的副部是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而不是在平行大调上。结束时加上了一个尾声,正如贝多芬作品中所常有的那样,在尾声中出现了新的旋律进行。
尾声具有鲜明的、生气勃勃的性质。在完全结束以前(同样是贝多芬常用的手法)出现了一个安静的旋律句(p和pp)。而最后是ff的鲜明一击(下行音阶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