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朦胧诗与后朦胧诗
在中国,朦胧诗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中,中国的诗坛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它把中国的古典诗词使命意识,与新诗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加以整合, 而发展的一种诗歌的表现形式。作为现代诗歌创作的一种流派,朦胧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创作时代的层面。将诗歌赋予了形象和抽象艺术混合于一体的特点。
由于高度的形象语言和抽象语言的混合, 使的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扭力, 而使之失去了再发展的空间。 为了继续探索和发展新的诗歌的表现新式,继而产生了一批70 后的后朦胧诗人。
后朦胧诗人彻底扬弃了抒情和意象艺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我, 它们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 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风格。 后朦胧诗的出现,是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到目前为止,大家一致认为杨黎的《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是典型的后朦胧诗代表作:“一张是红桃K/另外两张/反扣在沙漠上/看不出什么/三张纸牌都很 新/新得难以理解/它们的间隔并不算远/却永远保持着差距/猛然看见/像是很随便的/被丢在那里/但仔细观察/又像精心安排/一张近点/一张远点/另一张当然不远不近/另一张 是红桃K/撒哈拉沙漠/空洞而又柔软/ 日光是那样刺人/那样发亮/三张纸牌在阳光下/静静地反射出/几圈小小的/光环”。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诗的风格的改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由于朦胧诗人群体与后朦胧诗人群体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环境里,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感受有着巨大的落差。(鸟歌文, 老六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