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感觉(之三)
(2005-09-04 02:53:51)
下一个
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感觉(之三)zt
伴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诗歌的题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古典诗意的“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我们无所不写,无物不可入诗;与此同时,诗歌在数量上,也呈现出一种阶数性的爆炸。与这种数量增加相伴的,是质量上的良莠不齐,和价值评判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我们甚至问自己,什么叫现代诗歌?是不是分行了,都算呢?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没有一个说法令人信服。只有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才凭着感觉,说这首诗歌富有诗意,说那一首毫无诗意可言,不能算做诗歌。这就是说,作为读者,我们透过文字,解读了意象,获取了素材。但获取素材,并非诗歌的功能。我们有其它文体,能更好地传达信息。而我们通过解读意象,从对诗歌内外之蕴意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了情感上的极大波动, 从而获得了享受或启迪, 或喜或悲或痛或其它什么特别的快感。这就是本节所要分析讨论的,诗歌及其阅读之层状构造的第二要素:感觉。
阅读一首好的诗歌,就像是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无论是它描述的自然景观之新奇秀丽,还是情感挖掘上的令人神往、心跳、煽情、痴迷,或者是内心孤独和痛苦的揭示,都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动、处世的警醒、美的享受。这种过程,只有好的诗歌才能完成的。好诗歌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好伙伴,能令你心身得到休息、安抚、平静、欣慰、愉悦、启示,她能更大限度地调动你的情感和激情,能和你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这么说,读者之所以读诗歌,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诗歌,获得某种高级别的精神上的感觉。所以,感觉,也就成了评判一首诗歌好坏、诗歌和非诗歌之区别的主要标准。
应该说,在与其它声音形象艺术相比,当下的现代诗歌,处于一种劣势。诗歌没有摄影来得真实,缺乏绘画的视觉享受,少了音乐对听觉的振动,更谈不上雕塑作品的立体的直观美感。那么,读者是怎么来获取这种诗歌上的感觉呢?让我们先看看文字本身。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活似一幅画的缩影,它本身,就能给人以某种美感。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现代诗歌,主要是在引进了西方诗歌之后,在继承了传统诗歌之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一首诗歌,只要翻译得当,我们不能说,英文版比中文版更美;也不能说,法文版和英文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区别。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并不是产生感觉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再来看文字的分行性。一个一个方块,经过巧妙的分行和堆叠,能形成另一种美。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分行的东西都是诗歌,而只能说,分行性,加强了诗歌阅读的美感。
让我们再来看看素材。素材好比一些原始的材料,在被加工之前,它们是粗糙的;在构成诗歌之前,素材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它们是枯燥乏味的。这就是诗歌,和研究报告之类的文体之间的区别。诗歌不是为了讲解一个事实,不是为了告诉你,一只鸟是黑的,是灰的,或有任何其它的颜色、长度,或体重之类的无聊的数据。诗歌,之所以独立成为一种文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存在的必然性。
那么,我们只好来研究意象了。意象,在这里,作为诗歌五大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类,包括了所有在素材之上,经由想象力提升的,意境上的东西。它可以是传统的意象,或隐喻、比喻,或是用其它任何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清丽奇谲、鬼斧神工、感人肺腑抑或催人泪下的意境或诗化的事件。只有这样的意象,通过读者阅读文字,经由视网膜,抵达读者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才能给读者以莫大的美好感觉和快慰。这样说来,借助诗歌文字这样的媒介,素材在上升到意象之后,将直接作用于读者。我在这里,把这样的作用过程,叫做诗歌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或心灵上的作用,如果能达到原子核裂变的效力,那么,这诗歌,就算是惊世骇俗了。我觉得,杜甫的这一句,就达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感觉对于诗歌写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诗歌要有感觉,那就不能太直白。白了易懂,但白如清水,一见透底,是没有多少深度、波折和韵味可言。喝茶有茶道,品酒有酒歌,虚有虚的空间,曲有曲之妙处。这好比看女人穿旗袍,露得恰到好处,突得似媚非媚,曲得似俗不俗,让天下的男人,只有俯首称臣的份。
同样的道理,诗歌也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太晦涩,好比猜谜,你怎么更好地和读者交流?怎么让人感觉、品味和体验呢?这样的诗歌,是无法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当然,我在分析“读者”的因素时,也讲过,你用诗歌挑选了你的读者,如果你说,“只要天底下,有一个人能读懂这诗歌,就满意了!”那么,这是你的自由,很可能,那唯一的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可以说,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写新诗,在对事物、思想、感情的描写上,要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感觉,就要在新鲜、奇特、厚重上,下苦功。这就要求诗歌作者多开动脑筋,在哲理的昭示上,在对人生的思考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会对他人和后世,有启迪的用处。
200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