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号蚂蚁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通识教育在EC不在大学

(2023-05-05 08:58:53) 下一个

所谓通识,就是什么都知道点,但是什么也不精通。就是广而不深。所谓专业就是精深。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擅长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什么都精深。然而从社会角度而言,什么都需要精深。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分工合作。由若干只精深某一专项的人整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西方文明领先于东方文明。因为西方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分而合之。而东方只能大一统或者大散沙。大一统就必然形成一种特长压制其它特长的结果。于是整个社会文明就成了残疾。这也是为什么T11 要重EC而不是重标考的原因。

分工协作,多方制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需要也不允许一家独大,不论是八股还是数学还是CS。于是产生了这么一个矛盾,那就是如果个体精深,又如何协作。一方面需要一个封建制度,而不是奴隶制度。行业大佬就是行业诸侯,而不是中央任命的官僚。另一方面个体需要一定的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与其它专业交流协作的基础。所以通识教育是必须的,但也是辅助的。即不能急功近利到放弃,也不应喧宾夺主的吹捧。比如像儒教那样,以为一切答案都在于哲学经典。

中小学基本上都是通识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如果再加以扩展,那就必须是EC。学校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必修课。EC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的必选课。不学EC,而去加强什么奥数,标考满分,乃至过多AP课等,都是窄而不广,违背通识教育的原则。走出校外的EC才是真通识。

有朋友说EC是精深才能出成绩,不是通识。大错特错。EC的结果是专业,一如通识的结果是专业。然而EC的基础是通识。一般而言,文体活动起于小学,科技活动起于初中,社会活动起于高中。具体EC是专业,各类EC则是通识。而且就在一类EC之内,又有各种项目。是不是一个学生的喜好擅长,是不是有周边配套,都是要试一试才知道的。多种尝试,浅尝而止,就是通识。

所以说等到大学才想通识,已经太晚了。很多项目已经玩不来了。当然有些项目,尤其社会项目才刚刚开始。然而社会项目更讲求见识而不是知识。所以在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就近乎书生百无一用,强调圣人解决一切的五四精神。纯属YY。目前大学课程大体一年通识课,各一年初级中级高级专业课。这个比例是比较恰当的。两年以上的通识课纯属浪费。不如明确修个第二专业,或者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当然如果不经思考就跟风白左,那么就更需要去校外上一些通识活动,而不是在校内学更多的八股通识课了。原则上本人支持废除单独文理学院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