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主流的概念上,推和放是对立的。虎和推是同义词。其实不然。虎,推,放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中庸为导,推才应该是主流。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看看什么是虎,什么是推。如果把虎字换成拉或者赶,就一目了然了。想象一下,赶车和推车的确别。赶车主要是控制方向,而不是出力前进。而推车,基本上管不了太多的方向,但是推动前进。对不对?就是说,一个是主导控制性质的,一个是辅助支持性质的。而放,则是不介入性质的。赶,介入太深,形同干涉。放,介入太浅,不闻不问。两个极端。所以,推,或者圈,才应该是中庸主流。
从发展领导力和专注力的角度看,赶是不合适的。因为,家长把决定都做了,还发展锻炼什么领导力?家长的小鞭子啪啪的,这个专注力根本就是外来的。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没人管吗。于是乎,另一个极端理论就出现了,不放不野,哪里来的领导力和专注力?问题是,赶了拉了,肯定不利于发展领导力和专注力。但是,放了野了,也不见得一定发展出领导力和专注力。有希望,但是概率或者成活率实在不高,失败的后果也实在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生而知之的人太少太少,一路一步步选择对了或者碰对路的人太少太少。所以,还得要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积累不就是这样吗?
这就就又回到了推和赶差异上,或者怎么才能避免把推搞成赶。其实不难。赶的特征是,这一个是可行的,甚至必行的。推的特征是,这些是可行的选择,甚至仅仅是,这些是不可行的,具体哪一个,你选我推。
推,除了在保障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尝试,增加成活率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加快进程。加快进程的本质其实也还是提高成活率。加快进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实践的次数和范围,从而增加总体的成活率。人真正可以冒险,探索,拼搏,突破的年龄,其实主要就是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了不起加长到十五到三十五岁。前面加上五年的准备,后面加上五年的扩大战果。十五岁以前,三十五岁以后,都基本上得按部就班。如果逆天而行,后果自负。起码是个没有传承,生活苦闷。
所以,要想在这十几年内拼出点门道来,越早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越好。其实老中干不过老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时间差。职场上预言文化的劣势是一方面。当初出国移民的难度和耽误也是一方面。毕竟由于闭关锁国多年,老中当时要出来,国内管卡要熬几年,往往要研究室工作几年。然后到了美国要换文凭又几年,再排队熬身份又几年。三下两下就三十了,也就来得及完成移民任务,事业上的拼搏和风险根本不敢也来不及去整。反过来说,小中如果能够用十年的时间,不在意立刻成功,刷盘子的日子也能过,用对付出国官僚入籍管理的熬法去对付事业,成就能小吗?可见推一推,压一压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真不需要去搞什么虚无缥缈的领导力和专注力,只要一上大学就和当年老中奔出国那样,目标明确就可以了。然后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就错不了。具体到理工上,无非是这五大出路。
工而劳,学工程,做工程师,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上一个还行的工科大学就可以了。学习成绩别太差,早点找些实习。毕业头几年别陷在一个什么好公司混吃等死,多跳槽,多做不同的项目。最好做几年咨询。三十来岁混到技术大拿,然后找个不错的城市(不要最热门的)不错的公司。成家立业,有保障地混吃等死,享受生活。
工而管,学工程,但不准备做工程师。性格要开,人缘要好。然后,上一个工科还凑合的名牌大学,或者上一个工科不错的不错大学,然后找实习先工作,作项目的时候先做好技术,然后伺机向小管理发展,靠过去之后再来个MBA。也可以先上个名牌MBA再工作。然后就慢慢爬看机遇吧。
工而创,学工程,做一个非常好的工程师。上一个在经济热点地区的工科还行的大学。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个有潜在市场的产品方向,边学边钻,总之围绕这这个产品方向学习工作。成了,发达。不成,三十岁以前就收摊,做一个老实的顾家的工程师吧。
工而跨,学工程,做一个独特的工程师。上一个综合性强的不错的大学。跨专业,乃至多专业。总之,找到一个独特的结合部,市场细分,唯我独尊。
理而研,学理论,做一个科研人员,教授什么的。上一个科目上非常强的大学,然后上名牌博士。上完了,也就快三十了。正好。
学校没有最好的,专业没有最强的。一切看你怎么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