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末代沙皇神秘死亡之地:叶卡捷琳堡

(2015-10-20 05:22:38) 下一个

《末代沙皇神秘死亡之地:叶卡捷琳堡》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第四大城,人口一百多万。它地处俄罗斯中部的乌拉尔山和伊塞特河之侧,依山傍水,又正值欧亚大陆的交界点,是横贯东西和南北的工业、财政、文化、交通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的名字来自彼得大帝的妻子叶卡捷琳娜(Yekaterina)。当年的叶卡捷琳堡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堡”,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代表着罗曼诺夫王朝一对夫妇、两个沙皇的辉煌与荣耀。但叶卡捷琳堡也是王朝的伤心断魂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在这里神秘死亡,而且死无葬身之地。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从此烟飞云散。


末代沙皇的这段历史传奇为叶卡捷琳堡平添神奇和魅力。不仅如此,号称俄罗斯游“第四大景观”的莫斯科去西伯利亚的东方快车,在进入西伯利亚之前的最后一大站,就是叶卡捷琳堡。所以去叶卡捷琳堡,也可顺道领略东方快车的独特风情。


末代沙皇死亡之夜:疑团重重


尼古拉二世是个平庸的君主,当时腐朽的沙皇制度也已经风雨飘摇。1917年3月他被迫退位,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软禁了5个月后,为他的安全计,被临时政府送往内地托博尔斯克(tobolsk),十月革命后又转移到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至17日凌晨,沙皇全家近十人被布尔什维克枪杀于住处的地下室。


围绕着末代沙皇的死亡,历史一直存在着不少疑团:


比如:杀害沙皇是谁下的命令?
一种说法是,地方苏维埃政府自作主张杀了沙皇全家,苏维埃全俄中央只是事后认可。另一种说法是,死刑的执行是奉莫斯科命令行事。最高当局自然一直坚持前一种说法,但是参与行动的前“契卡”人员坚持的是后者。


再如:枪杀的命令只对沙皇一人还是一家?
处决沙皇的正式消息,是当地的《乌拉尔工人报》于6天后宣布的:“根据乌拉尔州工人、农民、和红军士兵苏维埃的决议,枪决了前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这里提到的只有沙皇一人,但其实有近十人被害。命令本身到底怎么说的?


又如:沙皇全家同住一处,为何死后的尸体却不在一起?
苏联解体后,1991年在叶卡捷琳堡地区一个废弃洞穴中发现了9个遗体骸骨。经DNA确认其中5人为沙皇家人。但沙皇小儿子和大女儿的遗体直到2007年,才在乌拉尔山脉的森林中被发现和确认。全家7人的骸骨分在了两处,为什么?


为神秘死亡再添浓墨重彩的,是人们一直“有根据”地怀疑小女儿阿娜斯塔西娅大公是否真的死于那场谋杀。1956好莱坞著名电影《真假公主》,以及1997年动画音乐剧《阿娜斯塔西娅》便是那种怀疑的表现与产物。


尼古拉二世一家5人的骸骨最终于1998年被隆重安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的教堂中,剩余的2个家庭成员也于2007-2008年有了检尸结论,死亡之谜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实际上,疑问与争议并没有停止。对于俄罗斯-英国-美国的“权威”联合验尸报告,有人类学和法学专家提出了多处质疑,有人认为,骸骨的发掘过程、骸骨的交接程序以及最后的DNA序列,都存在着重大疑点。


所有这一切,都给末代沙皇之死蒙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也使得我们对叶卡捷琳堡之行,尤其是沙皇的被害地点喋血大教堂(Church on the Blood),充满好奇与期待。它正是人们游览叶卡捷琳堡的重点。

除此之外,克雷诺夫宫(Kharitonov Palace),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Sevastyanov’s House),以及
市中心的城市池塘(City Pond)一带,都是有名的景点。


图1 叶卡捷琳堡火车站。


图2 火车站从这条大街通往末代沙皇被害之地:大街街景。


沙皇被害之地:喋血大教堂


沙皇的被害地点,现在建起了喋血大教堂。它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南约2公里,靠近迪纳摩地铁站。


图3 建造在沙皇的被害地点的喋血大教堂。


过去这里是矿业工程师兼商人伊帕季耶夫(Ipatiev )的寓所,当年当局给他两天时间腾出地方,1918年5月底沙皇全家搬入。1918年7月16~17日接近午夜时分,来了乌拉尔委员会的特派员。他们叫醒皇室全家人并带到地下室,在宣读乌拉尔委员会的决议后,迅速地开枪射杀了所有人,并清理打扫了现场[附]。


1977年,当时的州委书记叶利钦(Boris Yeltsin)下令拆除此旧宅,并用水泥将宅第夷平并浇注水泥,试图永远抹去秘密枪杀沙皇的事件真相,并防止它成为皇家支持者们的聚集地。


也正是这个叶利钦,在1998年作为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代表人民”主持了末代沙皇的隆重葬礼。


其后,俄罗斯东正教正式“册封”尼古拉二世为“激情火炬手”。叶卡捷琳堡政府当局向教会提出并递交了修建纪念教堂的设想与设计。施工始于2000年,完成于2003年7月16日,那正是沙皇被害的85年纪念日。这个纪念性的建筑,就是现在的“喋血大教堂”。它的地基,就是末代沙皇的遇害处。


2008年10月1日,俄罗斯最高法院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是苏联镇压下的受害者。


喋血大教堂实际包括两座教堂,一个钟楼,以及一个附加建筑。我到达教堂现场时,正是当地的阴雨天,天空与四周一切显得格外压抑凝重。


主体教堂设计建造得高大庄严。门前入口处的大十字架下,雕塑着围绕一圈的皇室全家。沙皇怀抱最小的14岁儿子,直立昂首。皇后和女儿们虔诚肃穆,站立身旁。雕像的对面,有着沙皇的全家福照片。


图4 喋血大教堂门前的沙皇全家雕像。


图5 喋血大教堂大门对面的沙皇全家福照片。


图6 喋血大教堂内部景观。


另一个稍小的教堂又称“文献库”(literary quarter),主要收藏纪念性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当地的青年学生有组织地来参观的不少。


图7 喋血大教堂主体旁边的小教堂,又称纪念馆式的“文献库”。


在两个教堂之间,有一间并不显眼的小木屋,其实是个小小的教堂(Chapel),它的全称为“烈士大公夫人费奥多罗夫娜教堂”(Chapel of the ReveredMartyr Grand Dutchess Yelizaveta Fyodorovna)。费奥多罗夫娜是皇室的亲戚,忠实的朋友,也是个虔诚的修女。她的命运更悲惨: 在沙皇全家被害后,她也被毒死,并扔入矿井中。


图8 纪念修女费奥多罗夫娜的“小教堂”,其实是个小木屋。


图9 喋血大教堂旁边的教堂钟楼。


恶名昭著的宫殿:克雷诺夫宫


在喋血大教堂对面,隔着大街有一个大建筑群,那就是克雷诺夫宫。它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被称为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地区最富丽堂皇的宫殿。1794年由大商人兼大地主列夫-兰道格也夫(Lev Rastorguyev )所建,其女婿克雷诺夫1824年继承之后进行了改建和连接,并以自己的姓氏重新命名。


图10 克雷诺夫宫。就在喋血大教堂街对面。


兰道格也夫是东正教分裂出的一个教派的教徒,同时是个臭名昭著的恶地主。 他对农奴极其苛刻,并在地下通道私设酷刑公堂,该建筑也由此背上恶名。2000年,当时有总统特使来乌拉尔地区曾打算下榻于该宫,最终因为大众的抗议而告吹。


美丽的市中心:城市池塘


离开喋血大教堂和克雷诺夫宫,向南不到1公里就是市中心。那一带的城市池塘由伊塞特(Iset)河延伸而来,风景是叶卡捷琳堡最美的。


图11 去市中心途中的街景:有轨电车仍在运行。


图12 去市中心途中一个购物中心的内景。


图13 去市中心途中的街景:路边一个“迷你”教堂。


池塘边的桥头旁,耸立着1723年的两位建城之父瓦西里·塔季谢夫(VasilyTatishchev)和格奥尔格·威廉·德-詹宁(Georg Wilhelm de Gennin)的雕像。雕像的马路对面,是著名的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 。


图14 叶卡捷琳堡市中心,伊塞特河畔的“城市池塘”,市里风景最美丽的地方。


图15 市中心美丽一景:伊塞特河畔的小亭。


图16 两位建城之父的雕像,在市中心的“城市池塘”旁边。


图17 市中心街景:街头雕塑。


惊艳建筑: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


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是哥特式复兴风格的历史建筑,绝对是该城最美丽的建筑。房子的主人是成功的大商人谢瓦斯季亚诺夫。18世纪至19世纪的乌拉尔和西伯利亚曾有过一淘金热,它甚至早于举世闻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著名大金矿的发现。谢氏当时就是在这里收获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


图18 叶卡捷琳堡的最美丽建筑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


和其他的当地富豪一样,谢氏虽然富得流油,却一直耿耿于怀于自己的知名度及社会地位远不如中央地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一带的富翁同行对手们(边远地区的“土豪”也)。然而这里居民的血液里,世代流淌着进取与不服输的精神,所以谢瓦斯季亚诺夫注定要不甘寂寞,惊世骇俗。


他骄傲地宣称:叶卡捷琳堡绝非边远的荒蛮之地,而是全俄的“第三”大城,超越喀山(Kazan)的第三。他向沙皇提出请求:允许他的房子用黄金覆盖屋顶。这个要求算是很过分的,因为在俄罗斯只有教堂的圆顶才配得上用黄金,以便引起上帝的注意。结果作为惩戒,他被(强制)要求每天脚穿铸铁(!)长靴去教堂。幸运的是,那个教堂就在他那美屋的对面,哈哈。


有意思的是,他本人从未入住过自己的那个最美丽屋子,而是出租给来叶卡捷琳堡的富贵访客们,其中就包括俄罗斯的总统。而且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之前一直以之为居所。后来新的总统住宅盖起来了,但总统圈子里的人说:他们还是更喜欢谢瓦斯季亚诺夫之屋。


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要求:历史真相大白天下


叶卡捷琳堡是个有故事、有悬念、有历史、有传奇的魅力城市。去叶卡捷琳堡之前我曾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个平庸的君主,他自认皇命天授,对臣民冷漠寡情。他镇压过莫斯科武装起义,发动过对外扩张战争。对这样一位逆潮流而动、历史评价甚低的人物,为何世人会几十年不懈对他的神秘死亡刨根问底、不依不饶,并为其“鸣冤叫屈”?


离开喋血大教堂和叶卡捷琳堡时,我意识到:人们要解开沙皇死亡之谜的努力,并不是对沙皇本人、为沙皇本人而已,尽管他也确实罪不至死。人们的追寻,是对事实的尊重,是对历史的负责,是对真相的虔诚。我们不能允许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有无端的迫害和杀戮,无论它们是明是暗,无论它们如何遮掩;无论它们是以“革命的名义”,还是以“真主的名义”。这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要求:历史真相必须大白天下!


图19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遗骸的最后安葬之地: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中的彼得保罗大教堂。那是历代沙皇的安葬之地。


(行万里路-写万言文-好天下事)


[附]


1918年7月16~17日,罗曼诺夫全家在22点30分就寝。1小时后来了乌拉尔委员会的特派员,要求警卫队指挥立刻执行执委会的决议。皇室全家人被叫醒并被告知说,住宅可能会遭到白军入侵的射击,必须搬到地下室避难。当全部人走进地下室并关上门后,警卫队指挥将囚犯排成两排,第一排沙皇全家,第二排仆人。皇后和皇太子坐在椅子上,右边站着沙皇。与沙皇面对面站着警卫队指挥,他右手放在裤袋里,左手拿着一张小纸条。


警卫队指挥向前走上几步,拿起纸条说:“注意!在此宣读乌拉尔委员会的决议……。”最后一句话没来得及读完,沙皇大声反复地问:“什么,我不明白?”警卫队指挥重复读了一次,在读到最后一个字的瞬间,从裤袋里拿出左轮手枪,向沙皇开枪射击,沙皇脸朝天倒下。与此同时,其他人也枪弹齐发,皇家其余人均应声倒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